《乐都南山大通道游览纪实》
作者:明月
引子:朋友,请问:你去过巴藏沟脑里的阿依塞迈山吗?你见过上郭尔庄村的“怪坡”吗?你知道乐都南山大通道吗?你又听说过南山大通道连接三乡一镇的种种见闻吗?如果答“没”,那就请你看看下文,说不定会使你大开眼界,诱发你前去观赏、考察和体验的兴趣,下面就听我一一道来:
又是一个秋高气爽,碧空万里的周末,小弟邀我一定要出去亲近大自然,盛情难却,于是和他的朋友一起乘自驾车出行。这次出游的路线是:和阿依塞迈山紧密相连的乐都南山大通道。
南山大通道属于县乡道路,是乐都区交通扶贫攻坚重点项目,其目的是为了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缩短城乡时空距离,为当地群众提供交通便利。它的起点位于乐都区,终点在下营乡下营村,全长64.1公里。该通道连结了乐都南部的几个乡镇,从东向西,有瞿昙镇、峰堆乡、城台乡、下营藏族乡。沿途有雪山、森林、水库、农庄田园,风景优美,风光各异,道路婉延曲折,适合于自驾车出游。如果从乐都区出发,可转入109国道,经桥路北、河门街、古城大街,进入南山大通道,这是一条从东向西的路线。但我们这次是逆向而行,从西向东,全程不走高速,从平安向东约六公里处的巴藏沟入口进去,先去了离南山大通道最近的著名景点阿依塞迈神山,然后折回进入从西向东的南山大通道,反方向要经过下营乡→城台乡→峰堆乡→瞿昙镇→乐都区,返回平安区,历时7小时。
我们出行的时间是8月末的周六,正是秋高气爽,瓜果飘香;菽麦金黄,草肥蓄壮的季节,也是摄影和观光的最佳季节。
一.上郭尔庄的“怪坡”体验
上午10时半从平安出发,大约11时前后我们到达巴藏沟回族乡最南端的阿依塞迈神山脚下的上郭尔庄村,在该村经过了一段很奇特“怪坡”,全长大约有60米左右,它的奇特之处是车子行驶在这一段路下坡时媳火,车不停,继续倒行向上;上坡媳火后,不霎车,车自动往上坡爬行。驾驶员几次媳火让乘车人体验了这种怪象,根据我的体验,不止60米,有两个60米差不多。对于这种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和科学家们的探密,但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现仍在探索之中,根据广告牌上的介绍:
第一种说法是:视觉错觉论
怪坡的特殊地形、地貌以及周围视觉参照物的微妙组合,可能构成了一种视觉上的误导。远处起伏的地形线条与周围树木、建筑物的相对位置,使得实际上微微向下的坡度在人眼中呈现出向上的错觉。实地测量表明,怪坡的实际坡度确实是微微向下的,但这种坡度极其细微,人很难以察觉。有人带来不同重量的沉车轮胎做了实验,物体逆势上行,质量越大的物体竞展现出更快的"上坡"加速度,堪称自然界的奇迹。
第二是:地磁异常论
地磁场的异常可能会影响物体的运动轨迹,使其看似违背了重力作用。这种磁场或引力场的变化可以改变物体在地面上的运动方向,从而产生"上坡"现象。地下岩石和矿物中可能含有特殊的磁性成分,这些成分的分布和浓度变化会影响地磁场,进而导致物体在坡道上的运动出现异常。
第三是:地下水流动影响论
地下水的流动方向和速度会对地表产生压力变化,土壤含水量的变化也会影响地面的摩擦力,从而改变物体的运动轨迹。在某些情况下,地下水的流动可能会形成一种类似"水滑"的效果,使物体看起来像是在"上坡"运动。
第四是:重力位移论
经典力学认为水往低处流,但由于某些原因,地球引力场在某些点可能会出现异常。这种异常可能随着地下岩石密度的变化而变化。然而,怪坡现象的范围通常不应仅限于某个路段,而应是一个更广泛的区域。
第五是:暗物质引力与多维时空猜想论
有学者大胆假设认为,怪坡可能是暗物质引力或四维时空交错的体现。
以上种种猜想,还没有得到最后的定论,“怪坡”现象还需要进一步的科学堪测和实验证明,这也是引起人们不断前往观察、体验和探究的重要因素,也是我们这次首选旅游地的原因。
阿依塞迈神山除了上述“怪坡”现象外,风景也十分壮观,是这次旅游大通道上最美的地方,山顶白云缭绕,忽隐忽现,变幻无穷。山角溪流潺潺,清澈见底,饮如甘露。松树、云杉、柏树和许多不知名的树长满了这里的坡坡洼洼,道旁两侧高大葱郁的树木与远山勾勒出苍茫的画卷,有关神山的古老传说更增加了几份神密色彩。有感于这儿的壮美风景和奇特现象,笔者赋《七律》诗一首:
阿依塞迈峙苍穹,
雾锁真容隐碧空。
云淡天高秋色净,
溪澄雪映晓光融。
松涛引客探幽境,
怪坡迷踪叹鬼工。
尘世纷纭来复去,
神山亘古暮晨中。
二.下营藏乡的游览感受
言归正传,游览完了阿依塞迈神山,折回下坡,在约两公里的清泉村,车过溪桥又向东南方向的山上爬行,近午时分,翻过了巴藏沟与下营乡的分界大垭壑口,到达下营乡观览,正式进入南山大通道。可能刚看完阿依塞迈山壮丽的画卷,感觉这一带地方显得荒凉和平淡,一路上只见已经黄透,二尺高的麦杆上挑着比小拇指还小的干瘪麦穗,也没见有人在田里收麦。我心想,这样的庄稼还能让人吃饱富裕吗?可能我从小长在湟水旁,看惯了川水地庄稼长势杆高叶肥,穗大饱满的缘故,和这里比较,心中不免产生一种凄凉。这里属脑山地区,干旱缺水,基本上是靠天吃饭,遇上像今年上半年这样的干旱缺雨,庄稼就长的很差,就我眼前的这种长势,恐怕亩产都达不到400斤,有些地里恐怕连200斤都收不上。造化弄人啊,这里的老百姓什么时侯才能真正富裕起来,我陷入深深的沉思…。
继续往前走,见的都是路边刚栽了几年还没长大的杨树,杆细叶疏,微微泛黄。所幸有些路段旁的沙棘树长的十分茂盛,青绿色的叶子在阳光下泛着银光,用肉眼望去,还十分耀眼,金黄的莞豆大的沙棘果挂满了枝桠,下车采了几颗,感觉酸酸甜甜,已经熟透了,有些已经熟过了,干瘪了下去。路旁也见到卖沙棘果的老乡,我想这儿的沙棘果可能就是老百姓收入的很重要的一部分。
沙棘是西部地区的臻品,是黄金水果和圣果,属于落叶灌木,高1一5米,多棘,嫩枝褐绿色,叶片呈银白色,老枝灰黑色,果实呈金黄或锈色,花期在4一5月,果期在9一10月,具有喜光、耐旱、耐寒、耐贫瘠的特性,很适合在南山通道地区和西北高海拔地区生存。沙棘至今已经有超过2亿年的历史,是地球上最古老、长寿的生命物种之一,与虫草 藏雪莲、藏红花并称4大名贵药用植物, 据 现代研究表明沙棘里富含400种营养成分,其中包括沙棘黄酮、维生素、氨基酸、矿物质、微量元素、不饱和脂肪酸等 人体各项机能保养和调理的物质。经过加工制成的沙棘果浆对身体缺乏 VC ,睡眠不好、肝部问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心脑血管问题、免疫功能问题都有很好的调理作用。此后所经道旁,也随处可见枝繁叶茂,挂满金黄果实的沙棘树,或三五颗,或成片成林。感谢大自然的馈赠,给贫困地区的老百性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补贴。
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农民致富的城台乡
从下营藏乡出发,经过几道弯弯岭岭,到达了城台乡,前面巳有车停在一处制高点,人们正站在山头上观风景,我们也停车下去往远处望去,只见东面山坡上鳞次栉比的大片梯田,山底下平缓宽阔处的大片宁静的庄户庭?院,和眼前正开着紫、红、白三色花的大片洋芋地所深深吸引,感到比下营乡富庶和有生机多了。城台乡是阿依塞迈山的延伸地,海拔制高点有4168米,最低点也在2323米。前面我已提到了巴藏沟南端的阿依塞迈山,其实那里才是开端,整座山东西长60公里,它是平安、乐都、化隆的三地交界处,和乐都南山大通道的长度基本相等。由于这里海拔高,气候寒凉,特别适于种紫皮大蒜和马铃薯,尤其是富含硒元素的紫皮大蒜更具有营养价值和市坊竞争力,成为当地农民致富和乡村振兴的亮点,种植面积约占800亩,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另外在“企业十合作社十农户”的产业融合新模式下,培育新型马铃薯种植农户,建立薯条深加工产业链,也带动了当地农民致富,据有关方面公布的数据:2024年,全乡11个村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达74.93万元,农民的个体收入也有大幅度增长。
我站在高高的山顶上,眼望东山坡如图如画的层层梯田,脑海里不断闪现出当年大寨党支部书记陈永贵带领农民战天斗地修梯田的情景,一首由著名歌唱家郭兰英演唱的歌曲《敢教日月换新天》,歌颂山西大寨层层梯田的歌曲重现于脑海,并轻的啍了起来:
“一道清河水一座虎头山
大寨那个就在这山下边
七沟八梁一面坡
层层梯田平展展
层层那个梯田平展展
牛羊胖呼呼新房齐崭崭
炕上花被窝囤里粮冒尖
银光满屋喜气多
社员梦里笑声甜”
是啊,这是上世纪60年代体现大寨人战天斗地修梯田的精神,展现了梯田建设给农民带来的幸福生活。城台乡现在的梯田建没,梯田种植,更是焕发了改革开放后的新时代新精神,展现的是新时代新农民致富的新的产业链结构。但无论是60年代山西的大寨村,还是现在的城台乡,农民战天斗地向往幸福生活的奋斗精神是一致的。
四.旧地重游峰推乡的感受
游览完了城台乡,继续翻山越岭驱车向前,到达峰堆乡已是下午三点多了。只见满山满坡的洋芋花正开的俊艳,新农村干净整洁的路面已铺展在前面,这不仅使我想起了几十年前的情景。一九七六年四、五月间,我被抽掉到峰堆乡上、下阳洼两个村搞路线教育,所谓路线教育包括四个基本内容:“(1)深入进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教育,使人民明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作为出发点和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准;(2)深入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使人民认识到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需毫不动摇坚持;(3)深入进行坚持改革开放的教育,使人民群众明确革开放是强国之路,需坚定不移贯彻执行,坚持全面改革与创新;(4)帮助人们正确把握"两个基本点"的辩证关系,认识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相互贯通、相互依存,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上我们工作组的主要任务是抓生产,白天到田间地头检查看是否按县、公社部暑的生产任务进行劳作,晚上和生产队的干部们一起开会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法,也经常到社员家拉家常,了解他们的困难和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偶而开一二次大队全体社员会,传达中央路线教育的内容和上级部门的最新安排。当时负责上下阳洼工作组的工作人员实际上只有五人,都是从前省卫生技术学校抽调的,五人当中,一位是吳书记,是前卫校党委副书记,年令已超过60岁;一位是马处长,是前卫校总务处处长,年令在45岁左右;一位是韩老师,是微生物学老师,年近60岁;一位是刘老师,语文老师,年令在40岁上下;另一人就是我,是卫校的年青的政治教师,年令不到不到30岁。当时从卫校抽掉的还有一位是学校附属医院的李老师,是一位年青漂亮干练的女护士长,但她被分配到了别的村,不和我们五人在一起。五人分散在各生产队,平时很少见面,只有开碰头会时聚一聚。我们的吴书记是三八式老革命干部,也到快退休的时侯了,脾气相当好,对我们管的也不严,队员们很跟他相处的很随意,有时还拉他到附近去旅游观光,想方设法打牙祭。马主任很老道,很有政治经验,实际工作是他负责,要求我们只抓生产,不搞阶级斗争,对当时村民们反映大的个别村干部的生活作风问题,村民搞不正当男女关系问题,一概充耳不闻,只抓大事,不计小节。这种头脑清醒的干部在当时历史背景下为数不多。当时我们五人工作组当中的年纪大的三人早去世了,现在回想起来还挺想念他们的。虽然那时的生活条件很艰苦,但我们相处的很愉快,和社员,和队干部们相处的也很融洽。
当时上、下阳洼两个村的生产条件十分落后,基本上是传统的手工劳动:春播牛犁地人手撒播,夏季妇女们顶烈日在地里拔草,秋收时人们一镰一镰地弯腰割麦,车拉(三轮手推车)人扛地到送到打麦场,驴马拉石磙子(石轳轴)碾扬,又用木铣扬,簸箕簸,筛子筛,收拾干净入仓。挖洋芋时已是旧历九十月份,霜露沾手,寒气逼人,凍的直跺脚。冬天到地里烧灰,把地里的土挖成大块晒干,再一块一块的垒成空塔堆,下面用柴火烧,等烧红烧透,土坷垃(土块)捣成灰,再分散扬到地里,用土盖上。农民一年四季,起早贪黑,忙个不停,十分辛苦,但所得报酬却十分可怜,往往一个劳动日的工分值是8分钱,最好的年成也只能赚到1角2分钱。社员们一年忙到头,只苦个口粮钱,土豆杂粮刚填饱肚子。身上穿的,坑上用的,学杂费,医疗费,油盐酱醋费用,全靠养植的东西补贴家用,好在社员还能在家养个把猪,几只羊,喂几只鸡,没被当做资本主义尾巴割掉。我们工作队队员被分配到社员家和社员同吃同住,一天伙食费也只有三角钱。有时到上、下阳洼书记家开会,招待我们最好的饭是洋芋絲配油炸饼或一顿鸡蛋面片。
上下阳洼兩个村在大山深处,仍属阿依塞迈山下的脑山地区,海拔高,气侯寒冷,干旱缺水,主营农牧业。土地面积不小,虽然也有一些相对平缓的地块,但落后的生产方式和传的思维方式限制了生产的发展潜力,使人们的生活条件也长久地处于贫困落后的状态。
改革开放后,这里的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从兴修水利解决土地浇灌问题,同时清理垃圾修整道路,整理村容村貌,打造文明美丽乡村。再则,从生产经营方面,主抓区位优势发展马铃薯种植、千亩洋芋花海观赏、高原羊肚菌种植、南山大通道生态旅游等多种产业发展。如今的峰堆乡家家户户种植马铃薯,每年举办的洋芋花海节吸引不少游客前去观赏游玩,曾在峰堆乡上营 村举办的"海东市首届洋芋花海艺术节",接待游客7万余人。随着,乡村旅游的日渐升温,村民争相开办了农家乐,收入日益增多,据网上公布的数据,2023年峰堆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810元,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农民的幸福生活指数不断攀升。现今,如果你到峰堆乡,到处所看到的是美丽乡村的新景象。不过上阳洼村、上一村等区域,又面临着酝酿搬迁问题,这主要涉及到上级有关部门对地质灾害的治理安排,是党和政府对当地农民的实实在在的关怀,我衷心希望他们搬迁顺利,家家安居乐业,户户吉祥康泰!
一九七六年,我在峰堆搞路线教育的这一年,也是我终生难忘的一年,这一年发生了太多的重大事件,周总理、朱德、毛泽东三位伟人先后去逝,吉林大陨石的坠落,哈雷彗星的出现,唐山发生的7.8级大地震,以至于“四人帮”的被粉碎,每一件事都让人惊心动魄,到如今记忆犹新。
五.重游闻名遐迩的瞿昙镇、瞿昙寺
告别了我难以忘怀的峰堆乡之后,我们驱车直奔南山大通道的最后一个也是最著名的风景打卡地_瞿昙镇、瞿昙寺。我们开车向东北方向行驶,但开车路上的状况并不乐观,路面没有通体宽敝、平整、明亮的水泥路,路面高低不平,还时不时让沙土遮盖,前后的车一过来,尘土飞扬,直往车窗里灌,趁车人不得不把车窗关起来。路边的树上,稼禾蔬菜上也蒙上了厚厚的灰尘,看起来土苍苍的,一点都提不起赏景的兴趣。我一路走,一路埋怨,这么有名的风景打卡地为什么连路都没修好呢?我弟解释说,乐都地广人多,钱不到位吧。说着话,个把小时,已到了瞿昙镇,只见瞿昙河两边浓阴密闭的树林里有稀稀拉拉的人在散步,瞿昙寺前面干净整洁的大广场上有几家摆摊卖香火的,卖小吃甜醅、凉面、釀皮的,卖馄锅馍的,吃的人不多,显得非常冷清。去寺院参观拜佛上香碰头的更是廖廖无几,我真不明白,这样出名的寺院为什么显得如此冷寂呢?看来当地政府在打造旅游产业项目上还是下功夫不够啊。说实话,我最近去了离平安区较近的三合乡(三合沟),沙沟、东沟和这次去过的巴藏沟乡,无论是农田水利建没,稼禾蔬菜的长势,旅游景点的打造,农家乐、茶馆的经营都很上当次,好像比乐都的几条沟、几个乡镇要好很多,看来平安区政府真正把钱花在乡镇建设上了,当然我这都是看的表面现象。
说起瞿昙寺,有“高原小故宫”的美称,据有关记载:瞿昙寺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由藏传佛教高僧三罗喇嘛(三丹罗追)创建,明太祖朱元璋赐名并敕建,是明代中央政府经略青海藏区的政教枢纽,融合汉藏建筑风格。从寺院的建筑规格来看,中轴线对称布局:寺院以汉式传统中轴线为核心,自南向北依次排开、金刚殿、瞿昙殿、宝光殿、隆国殿等主体建筑,两侧辅以对称的厢房和廊庑,整体格局恢宏庄重,与北京故宫一脉相承。院落式的分层设计:分为外院、前院、中院和后院四部分,外院设山门与御碑亭,后院隆国殿居于最高处,体现"前低后高"的层级秩序,彰显皇家威仪。故称为高原小故宫。
瞿昙寺的选址也特别符合佛家修建寺院要遵循的原则:主要遵从背山面水,藏风聚气。同时兼顾方位朝向与自然协调。再看我们眼前的瞿昙寺正面朝瞿昙河,一条清澈的河水, 一年四季在寺院前从西向东流过,滋润着这一片宝地的花草树木。背靠罗汉山,罗汉山像护法神一样保护着寺院和神佛。北依松花顶,说明寺院根基牢固。南对照碑山,照碑山是寺院南方的屏障,像征佛法传承有序。整座寺院坐南朝北,寓意紫气东来,佛光普照。周围林木茂盛,山水环绕,形成天然屏障,幽静而深遂,是理想的佛家建造寺院的天选之地。
在参观的过程中,每一殿前和重要建筑物前,都立有解说牌,根据牌上的解说我们逐一去参观,但只看到明太祖朱元璋于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所赐御笔金匾“瞿昙寺”三个大字 悬挂于瞿昙殿前檐,在阳光下煜煜生辉,发着金灿灿的光,历时600多年,仍光茫耀眼。据介绍,金匾上的字为黄金金片堆贴而成,为全国仅存的两处朱元璋手迹之一。另外除明永乐皇帝碑刻公开展外,明清皇帝御赐金印、景泰蓝花瓶、象牙塔、花斑石器物座等高规格文物,均未看到。另外,我们也很有兴致地浏览了藏传佛教艺术壁画,这些壁画主要保存在西厢房和西南的廊庑,其内容主要以佛本生故事为核心,描绘释迦牟尼从降生到圆寂的连环画式场景,还有其他储如《善明菩萨降生》、《龙王迎佛入宫图》、《叨利天众迎佛升天宫图》、还包括《五方佛》、《天龙八部》、《四大天王》、《十八罗汉》等佛教十八护法神形象。也有很多与佛教故事相关的青绿山水,云彩水波画面。这些壁画艺术主要以沥粉贴金工艺著称,规模宏大,艺术价值与敦煌壁画相提并论。但这些壁画也只能隔窗看,人不能靠近。我想这些都是处于文物保护的。原因吧。
寺内最亮眼的还有一处文物,那就是宣德青铜钟,它悬挂于寺院后面的钟楼,重达一吨,敲击声可达数十里,成为寺院的象征物之一。
这些珍贵文物,不仅体现了瞿昙寺作为明代皇家寺院的尊贵地位,也展现了汉藏文化交融的历史见征。正因为如此,瞿昙寺现被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保护单位。
瞿昙寺在当地老百姓中很有影响,其原因还与明建文帝朱允炆曾隐匿于此并在此终享天年有关。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当藩王,却把皇位传给了皇太孙朱允炆,即建文帝。建文帝继位后为巩固政权,采用了近臣的建议,对势力日益扩大的藩王采用了削藩政策,这引起了各地藩王的不满,尤其影响到势力和能力都很强大的燕王朱棣的不满,于是在朱元璋去世后的第二年(1398年7月)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了靖难之役,四年攻破南京并夺取皇位,即为明成祖。建文帝在城攻破后失踪,多方查找,没有下落。但民间传说,建文帝在贴身近臣护卫下经川、陕、甘、宁到达青海,得到了与建文帝有姻亲关系,曾驻防过青海的开国将领朱炳文提供的庇护,隐匿瞿昙寺至寿终正寝。据说距瞿昙寺20公里处的杨家族谱也记载了先祖护驾瞿昙寺的经历,并以保存的明代武官服饰为佐证。前不久,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以种种实例证明建文帝和瞿昙寺的关联,可惜我没有保存下来。
由于瞿昙寺是我家乡乐都区的名寺,离家近,交通也很方便,我先后三次参观拜访过此处,并于几年前参观过后写过兩首诗,现彔如下:
(一)
瞿昙宝刹故事深 ,
明朝宫庭戏演成。
靖难之役夺帝位,
逼建文帝出京城。
昼藏夜行忠臣伴,
云贵川陕到甘青。
避难隐匿瞿县寺,
二十二载寿正寝。
(二)
气势宏伟瞿昙寺,
背山面水景天成。
将军坐帐罗汉山,
四灵吉地建行宫。
前殿中殿和后殿,
建殿形制如皇宫。
如若不是龙脉在,
凡僧岂敢仿效行?
注:关于建文帝的下落,正史没有结论。隐匿瞿昙寺,只是民间传说。
游览全长64.1公里的南山大通道的个人感受讲完了,但很多景点如离瞿昙镇很近的大石滩水库、药草台森林公园、南照碑山等等还没来得及去,等待以后有机会游览完后再和大家见面吧。
2025.9.17
作者简介:明月,原名李秀英,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青海河湟文学学会会员。中国翰院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世界文学》签约作家,曾就职于兰州大学。曾在《河湟》文学杂志,《龙首文学》,《岭南作家》,《白鹭文刊》,中国诗歌文学精品平台《作家美文》、西宁《都市头条》等多家网络平台,发表若干诗歌(散文),出版有《望海潮》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