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94载岁月流转,九一八事变的警钟从未在中华大地消散。当2025年的秋风掠过松花江畔,电影《731》的巨幕与731部队遗址的残垣隔空相望,共同拉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历史祭奠。
本文作者强军先生以细腻笔触串联起银幕内外的记忆碎片:从姜武饰演的小贩王永章身上,我们看见无数被日军摧残的平民缩影;从哈尔滨纪念馆前排队祭奠的民众中,我们触摸到民族集体记忆的温度。文中既还原了731部队活体解剖、细菌实验等反人类罪行的历史真相,也记录了电影主创团队为还原史实、坚守记忆所做的不懈努力,更展现了从白发老者到年轻一代对历史的敬畏与传承。
作者并未沉溺于伤痛的渲染,而是在字里行间传递出“铭记”的真正意义——不是延续仇恨,而是以史为鉴守护和平,从苦难中汲取民族复兴的力量。当防空警报响彻夜空,当“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誓言写满纪念馆留言本,我们深知,这段刻在民族骨血里的记忆,早已成为激励中国人奋勇前行的精神坐标。
值此九一八事变94周年之际,这篇散文既是对遇难同胞的深切缅怀,也是对历史真相的坚定捍卫,更提醒着每一位读者:唯有铭记过去,方能开创未来;唯有守护和平,方能告慰先烈。(475字)
【散文】黑土铭殇:从银幕
到山河的九一八祭
作者:强军/陕西宝鸡
秋风吹过松花江畔,枯黄的柳叶在江面上打着旋,像极了九十四年前那夜在炮火中飘零的家国碎片。2025年9月18日,电影《731》的巨幕在哈尔滨亮起,当银幕上日军将冻伤实验的受害者手臂浸入沸水的画面出现时,影院里此起彼伏的抽泣声,与窗外松花江低沉的涛声交织在一起——这是属于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共鸣,是跨越近一个世纪的伤痛回响。在九一八事变94周年的特殊日子里,这部以侵华日军731部队罪行为题材的电影,不仅是对历史真相的还原,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祭奠,让我们得以在光影与现实的交织中,重新触摸那段刻在民族骨血里的伤痛与不屈。
走进哈尔滨平房区,731部队遗址的红砖残垣在秋阳下泛着冷硬的光。这里曾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细菌武器研究基地,如今每一块带着弹痕的砖瓦、每一个锈蚀的实验器械,都在无声诉说着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这片黑土地所承受的苦难。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随即炮轰东北军北大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短短四个多月,东北全境沦陷,三千万父老乡亲沦为亡国奴。而731部队,正是日本军国主义在占领东北后,为实现其“以华制华”“以战养战”野心而建立的“死亡工厂”,他们以“研究防疫”为幌子,对中国平民、战俘实施活体解剖、细菌实验、冻伤实验等一系列反人类罪行,仅留下的不完全档案显示,至少有三千人在这里被折磨致死,而实际数字或许更为触目惊心。
电影《731》中姜武饰演的小贩王永章,是千千万万受害民众的缩影。他原本在哈尔滨街头靠着卖糖画维持生计,女儿总在摊位前等着他收摊后买一串糖葫芦。然而,日军的突然抓捕,将这个普通家庭的平静彻底撕碎。银幕上,当王永章被强行拖进“特设监狱”,看到同伴被绑在实验台上,日军军医冷漠地划开其腹部时,他眼中的恐惧与绝望,让在场观众无不揪心。这并非艺术的虚构,而是历史的真实复刻——据幸存者回忆,731部队的军医们从不将受害者视为“人”,而是称之为“马路大”(日语“原木”之意),在他们眼中,这些鲜活的生命不过是实验用的材料。有档案记载,1940年,日军为测试炭疽杆菌的杀伤力,曾将带有细菌的食物投放到东北农村,导致数百人感染死亡,而这些受害者至死都不知道自己为何染病。电影中那些令人窒息的实验场景,不过是731部队无数罪行中的冰山一角。
当电影里的“恶魔”们在战败前夕销毁证据、试图掩盖罪行时,银幕外的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铭记”二字的重量。1945年日本投降后,731部队为销毁罪证,炸毁了大部分建筑,将实验数据交给美军,换取了免于起诉的“豁免权”。许多战犯得以逃脱审判,大量罪证被销毁,导致战后很长一段时间里,731部队的罪行鲜为人知。直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幸存者证词的公开、档案的解密,这段被掩盖的历史才逐渐浮出水面。电影《731》的拍摄与上映,正是对这种“历史修正主义”的有力回击。导演赵林山在采访中说:“我们不是要渲染仇恨,而是要让更多人知道,曾经有一群人在这片土地上遭受了怎样的苦难,我们不能让他们白白牺牲。”从2021年9月开机拍摄,到2025年9月最终上映,这部电影的诞生过程本身,就是一场对历史的坚守——在拍摄期间,剧组多次走访731遗址、采访幸存者后代,力求每一个细节都符合历史事实;在遭遇“撤档”传闻时,主创团队从未放弃,因为他们知道,这部电影承载着太多人的期待,承载着对历史真相的责任。
9月18日的哈尔滨,除了影院里的观影热潮,在731部队遗址纪念馆前,自发前来祭奠的民众排起了长队。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手里捧着父亲的照片,在纪念碑前深深鞠躬。老人的父亲曾是731部队的受害者,至今下落不明。“我从小就听母亲说,父亲被日本人抓走后就再也没回来,”老人抹着眼泪说,“今天看了电影,我好像知道父亲当年经历了什么。我要带着孩子来,让他们永远记住这段历史。”在纪念馆内,年轻的父母们指着展柜里的实验器械、受害者遗物,向孩子讲述那段沉重的历史;学生们在留言本上写下“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誓言。这些场景,与电影中的情节形成了奇妙的呼应——银幕上的王永章们用生命见证了罪恶,银幕外的我们用行动传承着记忆。
历史的伤痛,从来都不是为了让我们沉溺于过去,而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走向未来。九一八事变94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积贫积弱、任人宰割,到如今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强大国防力量的国家,中国的崛起之路,正是对历史最好的回应。但我们深知,和平从来不是理所当然的礼物,而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守护的成果。电影《731》中,当王永章在绝望中依然没有放弃反抗,当他试图向外界传递日军的罪行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体的挣扎,更是一个民族在苦难中不屈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九一八事变后无数东北军民的抗日斗争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杨靖宇将军率领东北抗日联军在冰天雪地里坚持战斗,直至弹尽粮绝;赵一曼同志面对敌人的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写下“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绝笔。正是这些英雄儿女的牺牲与抗争,为中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夜幕降临,哈尔滨的上空响起了防空警报,凄厉的警报声划破夜空,提醒着每一个中国人:勿忘九一八。此时,电影《731》的票房已经突破3亿,成为中国内地影史单片单日总场次冠军。这个数字背后,不仅是观众对一部电影的认可,更是一个民族对历史记忆的珍视。当人们走出影院,看着街头灯火辉煌、车水马龙,看着孩子们在广场上嬉笑玩耍,更能体会到和平的珍贵。但我们不会忘记,这片繁华的土地上,曾浸染过无数先烈的鲜血;我们享受的和平生活,是无数像王永章一样的普通人用生命换来的。
九一八事变94周年,电影《731》的上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历史、缅怀先烈的契机。它让我们明白,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以史为鉴,珍惜当下;不是为了沉溺于伤痛,而是为了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开创未来。正如731部队遗址纪念馆墙上所写的那样:“记住历史,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是为了防止悲剧重演。”
秋风再次吹过松花江,柳叶已落尽,但历史的记忆永远不会褪色。从银幕上的《731》到现实中的遗址纪念馆,从白发老人的祭奠到年轻一代的誓言,人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将这段历史刻在民族的基因里。在九一八事变94周年的今天,让我们再次向那些在苦难中逝去的同胞致敬,向那些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而奋斗的英雄致敬。愿我们永远铭记历史,愿和平之花永远在这片土地上绽放。(2573字)
共3060字 2025年9月18日于宝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