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闪耀"五重价值"的文学赛事
一一写在"牛肝菌"杯征文倒计时之际
文: 陶建幸
非常荣幸应文学顾问朱超群老师之约,作为征文组委会成员就牛夫人·牛肝菌杯第六届中国龙文学奖大赛征文第三次推进会上进行发言,借此机会谈点关于此征文的意义和感悟。
笔者以为这次征文与众不同,意义非凡,最显著的特点是具有五大意义即概括为五重价值。
价值一:在创新层面,有力推动了大力宣传科技创新精神。
众所周知,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之本。在这次征文采访中数以百计的作家、诗人、记者围绕着以纪开萍为代表的科技人员撰写了大量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小说、童话剧及新闻等各种题材的文章,同时被文中的动人故事所感动。比如在热带雨林深处驯菌人纪开萍奋战二十春秋的故事。她被誉为"实验室里的"菌疯子",每天她上班最早到实验室,最晚离开,面对培养各种菌种样本的无数次失败的困境,她锲而不舍的努力,经过上千次实验,终于研发出黑牛肝菌的装袋技术一一在没有树木的条件下,牛肝菌可以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这一突破,让牛肝菌训化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又比如"七天七夜生死战"的故事,那是2015年,正值景洪宏臻基地刚刚建成,第一批菌瓶进入出菇房之时,然而一场灾难悄然降临,遭遇绿霉菌突然爆发,纪开萍立即带领团队紧急排查。她下令全部挖出,重新灭菌。于是她和工人们轮流值班,整整七个昼夜,一班人将一箱箱菌瓶搬出、消毒、再送回菇房,最终绿霉菌被全部消灭。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科技精神得以大力宣传。
价值二:在科研层面,有力推动了弘扬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实干精神。
众所周知,科技成果源于科研,而科研的意义在于其成果的转化。在此转化之旅,纪开萍遇到了众多急功近利的投资者,有的称"三年回本,快速变现",但如此好事也被她婉拒。2013年她毅然辞去公职,与宏博集团的下属公司总经理石建同共同创立宏臻菌业,在这里科学家与企业家牵手。她先后拿下80项专利,致力于将实验室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开启了工厂化生产之旅。在科研成果转化中,值得一提的是"二次出菇",其技术上的又一次突破填补了该行业的空白。纪开萍的驯化牛肝菌的传奇故事家喻户晓。
价值三:在战略层面,有力推动了弘扬科技兴农精神。
众所周知,科技兴农作为国家战略,其核心意义在于通过科技创新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并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动能。
作为宏博集团景洪宏臻基地推出的工厂化栽培目标,面临的是比实验室驯化更艰难的挑战。在这里他们构建了包括温控系统、光照模块、无菌生产在内的完整体系。截止2019年,景洪基地终于实现了满负荷生产每天2万瓶菌种稳定出菇,从而宣告全球首个牛肝菌工厂诞生。近年来,该菌业生产步入快车道,2017年贵州贞丰基地投产、2025年武汉基地开工,剑指"两年一厂、十年百吨"的战略目标。这标志着这些建在欠发达地区的工厂正成为乡村振兴新的引擎,每个基地消耗农业废弃物300吨/日;将菌渣制成有机肥反哺农田;提供500个就业岗位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累累硕果标志着科技兴农精神得以广泛弘扬。
价值四:在发展层面,有力推动了传播民营企业家的社会担当精神。
敢为天下先。作为民营企业家,宏博集团面对全球野生牛肝菌种类有1300多种,而牛肝菌人工驯化及栽培成为世界级的难题,仅仅靠人工采摘,难以满足天下百姓的口腹之欲,如何填补这一空白?上海知青石建同在其哥哥宏博集团创始人石建极的支持下,投入巨资5000万,并从德国引进灭菌设备,同时从上海人才引进工程师,还有当年一起割胶的知青们,人财物产供销都一起上,企业管理逐步完善,于2013年终于成立了景洪宏臻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工厂化栽培不久,纪开萍发现利用野生黑牛肝菌直接驯化菌株并不稳定,必须人工育种,于是公司追加1.2亿元投资扩大并改造试验基地,6年后终于实现了稳定大规模生产的目标。梅花香自苦寒来。近年来,黑牛肝菌产品荣获世界食用菌生物学与产品大会一等奖、奥食卡世界美食文化之星金奖、第十五届中国昆明国际农业博览会"优质农产品"奖、纪开萍荣获个人"创新奖"。创始人石建极认为投资牛肝菌不仅是农业,更是生物科技的未来。这种倾情攻克食用菌90%依赖进口困境、放眼未来的企业家精神是稀缺的。
价值五:在文化层面,有力推动了打造文企合作的人文精神。
文企合作是新时代的创举,势在必行。从企业社会责任与文化传承理论出发,宏博集团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始终肩负着传承与弘扬文化的社会责任。与文笔精华研究会携手文企合作,搭建起企业参与文化事业的广阔舞台,使企业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成为文化传承的守护者与推动者。在文企合作过程中最感人的一幕是作为宏博集团创始人在征文活动中反复強调不要宣传领导,用各种文学形式多多宣传纪开萍为代表的科技人员,挖掘其科技攻关、攀登科技高峰的拼搏精神以及许多感人的故事。这种企业掌舵人的家国情怀令人仰望和感佩。
纵观赛事,此征文继今年上半年开展的崇酒征文大赛之后,无论从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影响力之广、意义之显著等诸方面而言都是罕见的。特别是在市场低迷的今天,此举为破解企业普遍内卷的困局和对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科技创新、科技兴农,都起到了积极的引领意义。
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那么我在想,这次征文正如中国现代作家协会副主席朱超群老师在《为什么是宏博》一文集中开篇所言,这是踏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的一次征文活动,其意义深远不言而喻。
征文活动将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相信这次文学赛事将载入中国乃至世界文企活动的辉煌史册。
作者简介
陶建幸 笔名:凡星。1953年(属蛇)出生于上海, 上海文笔精华研究会会员、中国现代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人作家网文学理事。中共党员、 高级政工师。1970年下乡,历经兵团战士、央企政工、民企行政、政府宣传、杂志编辑等工作。曾受聘政府客座研究员。
创作40余年,发表作品数千余篇(首),其中有部分作品入驻《青年文学家》、《鹤城晚报》、《上海散文》、《作家文学》、《中华诗词名人录》、《世界诗词名著》珍藏版,有数篇征文获《文汇读书周报》、《劳动报》一、二、三等奖。
点评:刘俊国
陶建幸这篇关于“牛肝菌”杯征文倒计时鼓动文字,堪称一篇兼具思想深度与人文温度的优秀纪实性评论。作者以敏锐的观察力、扎实的叙事功底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将一场文学赛事的意义提炼为“五重价值”,既精准捕捉了征文的核心价值,又以鲜活的案例与真挚的情感,勾勒出一幅科技兴农、文企共生的时代图景。以下我从几个维度展开欣赏:
一、立意高远:以小见大,锚定时代命题
作者并未局限于“征文活动”本身的常规宣传,而是跳出框架,将赛事置于“科技创新”“乡村振兴”“文企合作”等国家战略与时代命题的大背景下审视。从“黑牛肝菌人工驯化”这一具体科技突破,延伸至“科研成果转化”“科技兴农引擎”“民营企业家担当”“文企共融”等多元价值,最终落脚于“破解企业内卷”“引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宏观意义。这种“以小见大”的立意,使文章超越了一般性的赛事报道,成为解读当下科技、文化、经济协同发展的生动注脚。
二、结构精妙:逻辑清晰,层层递进
全文以“五重价值”为骨架,每一层均遵循“总—分—总”的逻辑:先点明价值维度(如“创新层面推动科技创新精神”),再用具体案例(纪开萍驯菌、绿霉菌攻坚战等)展开细节,最后升华至对行业或社会的意义(“科技精神得以大力宣传”)。这种结构如抽丝剥茧,既让读者清晰把握征文的多重价值,又通过具体故事避免了空泛说教。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五重价值之间并非孤立,而是环环相扣——科技创新是起点,科研转化是路径,科技兴农是目标,企业家担当是支撑,文企合作是升华,共同构成“科技—产业—文化”的闭环,展现出作者对主题的深刻理解与系统思维。
三、叙事生动:细节为王,情感共鸣
科技题材易流于枯燥,但作者善用细节与故事激活文本温度。例如写纪开萍“实验室里的‘菌疯子’”形象:“每天上班最早到实验室,最晚离开”“上千次实验”“七天七夜生死战”中与工人轮流搬菌瓶、消毒……这些具象化的场景,将科技工作者的坚韧与执着刻画得鲜活可感。再如写石建同的企业家精神,用“投入5000万引进德国设备”“追加1.2亿改造基地”“强调不宣传领导,多写科技人员”等细节,既展现其战略眼光,又凸显其人文情怀。这些细节如珍珠般散落文中,让抽象的“价值”变得可触可感,更易引发读者对科研工作者、企业家群体的敬意。
四、语言凝练:专业与通俗的平衡术
作者既具备专业视角(如提及“温控系统、光照模块、无菌生产体系”“80项专利”“世界食用菌生物学大会一等奖”等技术术语),又能以通俗语言消解距离感。例如将“工厂化栽培”称为“全球首个牛肝菌工厂诞生”,将“菌渣制成有机肥”简化为“反哺农田”,将企业战略“两年一厂、十年百吨”直白道出。这种“专业术语+生活化表达”的平衡,既保证了内容的严谨性,又让不同背景的读者都能顺畅理解,体现了作者出色的语言驾驭能力。
五、格局开阔:超越赛事,指向文化共生
文章结尾跳出征文本身,以阿基米德“撬动地球”的名言类比,将征文意义提升至“踏在巨人肩膀上的文化行动”,并预言其“载入中国乃至世界文企活动史册”。这种格局的升华,不仅呼应了开头“文企合作”的主题,更揭示了一个深层命题:文学不应是孤立的创作,而应成为连接科技、产业、文化的桥梁。作者借此传递的“文以载道、文以兴邦”的理念,使文章从“赛事宣传”升维为对“文化赋能社会发展”的深刻思考。
这篇文稿,既是对“牛肝菌”杯征文的深情礼赞,更是对“科技+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生动诠释。作者以扎实的内容、精巧的结构、生动的语言,完成了一次“小切口、大格局”的写作示范,既展现了文学的感染力,更彰显了时代的正能量。这样的文字,不仅是对赛事的最好注解,更是对所有参与科技攻关、乡村振兴、科教文企共融者的致敬。
【作者简介】刘俊国,笔名玉泉,1969年入伍,在张思德生前部队历任文书,班长,师司令部作战警卫科见习参谋,作战警卫参谋,代连长,团司令部作警股股长,张思德生前部队中校营长。毕业于石家庄高级陆军学校指挥系。在军中21年,转业后任兰生国际货运有限公司总经理,兼上海兰生股份储运贸易分公司总经理,上海市仓储协会副秘书长,外经贸委仓协主任委员。喜爱书法、文学。
总编:山旮旯
责编:袁德礼
总设计:黄诚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