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沭河的歌声》唱不完
——临沭县朱村纪事
作者:侃篱笙(高树业)
首先让我们重温这首歌:
沭河的歌声
刘知侠词/王久鸣曲
沭河好风光
庄庄相连多么长
土地肥来人口广
庄稼人勇敢有胆量
鬼子心太狠
顽固土匪趁火抢掠
杀的杀来抢的抢
大好沭河遭了殃
八路军来了老四团
人民里走出了白县长
不让鬼子猖狂
不让汉奸抢掠
民兵千千万
拿起刀和枪
拥护八路军
紧随着共产党
游击小组多活跃
沭河人民铁样强
保住我们的田庄
保住沭河的风光
让敌人望着沭河颤栗
让我们在沭河上歌唱
【歌词中提到的“白县长”指临沭县首任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刘白涛】
这首歌作于一九四二年,临沭朱村是滨海小延安。
刘知侠王久鸣合创于此,他俩都是抗大文工团员。
朱村人永远的把它传唱,我党优良传统代代相传。
朱村人跟党走心红志坚,村里有一大批进步青年。
王益三参加一二九运动,回村后把抗日救国宣传。
王倬人最先与我军联系,为我军进朱村积极牵线。
王经奎等青年偷去苍山,参加了党的干部培训班。
在涌泉对党旗立下誓言,成为了光荣的共产党员。
回村后他们把党支部建,那时候朱村是白色的天。
全县的第一个农村支部,诞生在一九三九年春天。
这时间村党员永远牢记,有了党这意义重大深远。
带群众抗日寇事事争先,为民族求解放忠心赤胆。
一年后八路军进驻朱村,农救会妇救会一应俱全。
儿童团识字班纷纷抗战,打鬼子支前线热火朝天。
日伪军对朱村恨之入骨,选准了除夕天前来进犯。
从李庄和大哨一千余人,疯狂地冲进村欲逞凶惨。
枪声响是命令军民动员,惊动了顶子村四团八连。
鄢连长一边向上级汇报,集结了三个排向西迎战。
沭河上有一座小小木桥,众老弱向东逃挤得满满。
战士们涉沭河冰水骨寒,冲进村遇敌人展开激战。
迎头击鬼子退伪军鸟散,在村外松树林激战半天。
来到了增援的七连九连,日伪军见势败狼狈逃窜。
被打死四十人不敢再犯,保护了乡亲们生命财产。
村民们都说是八连救咱,这情谊永远的根植民间。
我八连指战员伤痕累累,二十四位烈士永远长眠,
鄢连长脖被穿指挥战斗,郝红娃腿受伤仍然投弹。
李宝胜脖劲穿不下火线,安吉然和鬼子扭打一团。
焦锡模胳膊断拒绝救护,仍奋勇战斗到生命终点。
村党员和民兵参加恶战,村民们运弹药救护伤员。
鱼水情战斗中处处体现,这个村从此成支前模范。
第二天正好是大年初一,村民端饺子向烈士敬献。
不敬天不敬地先敬烈士,这传统到现在八十多年。
鱼水情与日增绵绵不断,村民们送锦旗表达心愿。
钢八连美名字从此流传,军爱民民拥军心心相联。
鄢思甲老首长留下遗言,将骨灰撒在了朱村河边。
和村民及战友永在一起,守护着这里的碧水蓝天。
到现在钢八连驻防保定,战士们时常的回村看看。
村民们也年年走访慰问,军民情战友谊代代相传。
建国前四十人参军参战,十多人渡长江追击敌顽。
打日寇灭蒋匪八人牺牲,为支前村里人家家争先。
大约有六百多人次支前,独轮车曾推到孟良固前。
建国后跟党走更是志坚,中国红村真是名不虚传。
老英雄老首长故地重游,来看望众乡亲亲情不断。
习主席等领导时刻挂牵,百忙中来走访问寒问暖。
亲自到王克昌老支前家,把沂蒙井冈山延安畅谈。
村支书唱此歌总书记听,总书记与村民拉手言欢。
跟党走朱村人红心不变,不论是到塞北还是海南。
幸福的今天得来不容易,沭河的歌声代代唱不完。
2025年9月18日初稿
作者简介:侃篱笙,本名高树业,山东临沂人,1981年毕业于山东省临沂师范专科学校物理系,先后从事中学教育和基层行政工作,退休,常住济南。
作者简介:侃篱笙,本名高树业,山东临沂人,1981年毕业于山东省临沂师范专科学校物理系,先后从事中学教育和基层行政工作,退休,常住济南。
沭河歌声——临沭县朱村纪事简评
文/文峰
《沭河的歌声唱不完——临沭县朱村纪事》是一首饱含历史厚重感与革命激情的叙事长诗。作者侃篱笙(高树业)以民歌《沭河的歌声》为引,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语言,将朱村的革命历史、军民鱼水情以及红色基因的传承娓娓道来,具有强烈的历史真实性和情感感染力。
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以诗证史、以情动人。作者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如“白县长”刘白涛、钢八连的战斗英雄、朱村早期党员王益三、王倬人等——勾勒出抗日战争时期临沭县朱村作为“滨海小延安”的革命图景。诗中不仅记录了八路军与日伪军的激烈战斗,更细致描写了军民同心、生死与共的感人场景,如战士涉冰河救援村民、村民端饺子敬烈士等细节,极具画面感和震撼力。
在艺术手法上,作者采用民间歌谣的叙事风格,语言朴实而铿锵,节奏明快而有力,既符合历史题材的庄重性,又具有民歌的传唱性。尤其是反复强调“沭河的歌声代代唱不完”,既呼应标题,也强化了主题,象征着红色精神永续传承。
此外,诗歌还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它不仅回顾历史,更联系当下,提到总书记到朱村考察、与村民亲切交流的情景,体现了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延续。这种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使诗歌超越了简单的历史回顾,升华为对民族精神、军民团结和党的群众路线的深刻礼赞。
如果说略有不足,可能是诗句在叙事密度上较高,部分段落偏重史实陈述而稍欠韵律变化,但这也正是其作为“纪事”诗的特点——重在记录与传颂。
总体而言,这是一首有血有肉、有情有魂的作品,既是一部微缩的地方革命史,也是一曲军民团结的颂歌。它让我们看到,历史从未远去,而是通过歌声、故事和人民的记忆,永远流淌在时代的血脉中。
卞文峰老师简介
卞文峰,教育名家、收藏大家、优秀作家、著名诗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60—— )。
学术历程:
从事中学教育20年,33岁破格晋升中学高级教师。后任职于教育智库(中央教科所民办教育中心)、南洋教育集团、教育科学出版社系统,在教育科研、编辑、产业等领域深耕45载。
学术建树:
著有《教子方略》等18部著作,发文6866篇,积极推广与践行幸福教育和超常教育体系,被誉为“最接地气教育家” 。
文化担当:
华夏珍宝馆掌门,守护十七类六万八千件藏品,致力于文化传承。
社会兼任:
在教育战略、隔代教育、超常教育、幸福教育等多个领域担任重要学术职务。
文学修为:《沭河的歌声》唱不完
——临沭县朱村纪事
作者:侃篱笙(高树业)
与收藏主业外,散文与古诗词创作功底深厚,为中华好诗词编委评定的两位著名诗人之一。
文物,精美饰品,字画,收藏出售,联系电话:13906337589

编者简介:艾兰,本名王凤,曾用名蓝雪花,山东临沂人,1979年生于山东德州禹城。微信qq1184902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