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一八祭奠
文/李咸化(山东济南)
警报常鸣震长空,
九十四载铭心中。
残垣曾泣山河碎,
故士犹悲血火熔。
莫忘烽烟燃黑水,
当铭铁骨铸精忠。
今朝科技兴邦国,
大国重器筑长城。
2025.9.17.于泉城
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吾辈当自强
一纪念"九一八″事变九十四周年
文/李咸化(山东济南)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起点应从"九一八″事变算起,"九一八″这个日子中国人民永远不会也不能忘记!
九十四年前的那个清晨,东北大地的寂静被刺耳的枪声撕碎。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随即炮轰沈阳北大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短短四个多月,东北三省全部沦陷,三千多万同胞沦为亡国奴,中华民族的苦难史册上,又添上了沉重而屈辱的一笔。
那是一段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岁月。日军铁蹄所至,城镇化为焦土,百姓流离失所。从平顶山惨案中被集体屠杀的三千无辜平民,到哈尔滨731部队里被当作“实验材料”的同胞;从掠夺东北资源的“产业开发”,到推行奴化教育的文化侵蚀,侵略者的暴行罄竹难书。在那段黑暗的日子里,东北人民从未屈服。杨靖宇将军率领东北抗日联军在林海雪原中与敌周旋,弹尽粮绝时以草根树皮充饥,直至壮烈牺牲,胃里竟无一粒粮食;赵尚志带着“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的豪气,让敌人闻风丧胆;无数无名英雄拿起武器,用血肉之躯筑起抵抗侵略的长城。他们用生命诠释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气节,让侵略者明白:中华民族从未低下高昂的头颅。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九一八”事变不是孤立的偶然事件,而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推行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从甲午战争到日俄战争,从《马关条约》到“二十一条”,日本对中国的觊觎早已昭然若揭。而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军阀割据,政府推行“不抵抗政策”,才让侵略者的野心得以轻易得逞。这段历史深刻警示我们:落后就要挨打,软弱必受欺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唯有自身强大,才能捍卫尊严与和平。
如今,九十六年过去,硝烟早已散尽,但那段屈辱与抗争的历史,始终是镌刻在每个中国人心中的烙印。每年9月18日,全国多地拉响防空警报,那尖锐的声响不是普通的警报,而是历史的警钟,提醒我们: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铭记历史,才能开创未来。
铭记历史,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凝聚奋进的力量。看看今日之中国:从“东亚病夫”到奥运金牌大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两弹一星”到“天宫”遨游太空,从“蛟龙”深潜到“复兴号”驰骋大地,中国早已不是那个任人宰割的国家。但我们深知,国家的强大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各种风险挑战依然存在。我们更需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勇气,将“勿忘国耻”的痛感转化为“吾辈当自强”的行动。
对于青年一代而言,“自强”二字有着特殊的分量。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在校园里,认真钻研知识,练就过硬本领,是自强;在岗位上,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是自强;在社会中,坚守正道,勇于担当,是自强。正如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所言:“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只有每个青年都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将个人奋斗汇入民族复兴洪流,才能让“自强”二字落地生根,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让你勿忘国的警钟,永远在我们心头长鸣。它提醒我们,民族的命运从来都与每个个体的命运紧密相连,国家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尊严与福祉。那段浸透着血泪的历史,不仅记录了侵略者的残暴,更见证了中华民族在危难之际迸发出的磅礴力量——那是杨靖宇“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的呐喊,是赵一曼“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决绝,是吉鸿昌将军的壮语″恨不抗日死,我何惜此头?″是无数无名英雄“宁死不当亡国奴”的坚守。正是这股力量,让中华民族在最黑暗的时刻,始终保持着星火不灭的希望,最终走出了苦难,迎来了新生。这就是中华民族不会亡国灭种的精神风骨与思想灵魂。
今天,我们铭记“九一八”,是要铭记那些为民族独立而牺牲的先烈。他们用生命铺就的道路,我们必须坚定地走下去;他们未竟的理想,我们要接力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国的每一步跨越,都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当辽宁舰驰骋蓝海,当歼-20翱翔长空,当高铁网络纵横神州,当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我们可以告慰那些长眠于地下的英灵:这盛世,如您所愿。
我们铭记“九一八”,更是要在和平年代保持清醒的头脑。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但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地区仍然是战火弥漫,生灵涂炭,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世界难民仍在遭难。世界并不太平,一些国家对中国的发展虎视眈眈,试图用各种手段遏制我们的进步。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沉浸在过去的成就中沾沾自喜,更不能丢掉忧患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唯有常怀忧患之心,时刻准备消灭来犯之敌,才能不断激发前进的动力。无论是科技领域的攻坚克难,还是产业升级的爬坡过坎,无论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还是守护人民的幸福安宁,都需要我们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干劲,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对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来说,“自强”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具体的行动。在实验室里,为了攻克一个技术难题,日复一日地钻研,这是自强;在田野间,为了让土地增产增收,潜心研究农业技术,这是自强;在抗疫一线,不顾个人安危,守护群众的生命健康,这是自强;在国际舞台上,用专业和自信展现中国青年的风采,这也是自强。青年的肩膀,要能扛起时代的重任;青年的目光,要能望向更远的前方。
九十四年过去了,东北的黑土地早已长满金色的稻浪,北大营的旧址上矗立起崭新的建筑,但“九一八”这三个数字,早已成为中华民族记忆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它是一道伤疤,时刻提醒我们曾经的伤痛;它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肩负的责任。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无法改变过去,但可以塑造未来。让我们以“九一八”事变为镜鉴,把国耻的痛感转化为奋进的动能,把历史的记忆转化为行动的自觉。铭记历史,不是为了沉溺于痛苦,而是为了让悲剧不再重演;勿忘国耻,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吾辈当自强,不是为了称霸世界,而是为了让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愿警钟长鸣,愿精神永驻,愿吾辈自强,愿祖国昌盛!
2025.9.18.拟于泉城


编者简介:艾兰,本名王凤,曾用名蓝雪花,山东临沂人,1979年生于山东德州禹城。微信qq1184902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