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邻居跳楼的阴影将彭一平先生拖入焦虑与恐惧的深渊,一次基于心理学知识的主动求助,竟让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中寻得“不药而愈”的密钥。
这篇康复历程,既是一位患者与心理疾病抗争的个人记录,更像一面镜子——照见当下我国青少年抑郁症高发、“拒学门诊”应运而生的社会痛点,也映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心理健康干预中的独特价值。 从吴鸿清教授在甘谷县土桥伏羲小学的古法教学试点,到政协委员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心理健康事业”的提案,文中提及的每一份实践与倡议,都是对“如何破解心理困境”的有益探索。而今,三年时光过去,师资短缺的瓶颈仍未突破,无数在痛苦中挣扎的患者、濒临崩溃的家长仍在等待。
我们刊发此文,不仅为传递“心理疾病可愈”的希望,更愿以此为契机,呼吁相关部门、机构及社会各界关注这一议题——尽快整合优质资源,让古法教学的经验走出试点、惠及更多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守护大众心理健康的重要力量,为深陷困境的人们点亮一盏灯。(422字)
【前 言】
这是一篇个人叙事散文(兼具社会呼吁性质)。文章以作者自身焦虑症康复经历为核心线索,融入个人感受与真实事件,同时延伸至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心理干预中的作用,提出社会层面的建议与呼吁,兼具叙事性与思想性。(117字)
【散文】
我的焦虑症康复历程
作者:彭一平/陕西宝鸡
2007年夏,邻居跳楼事件,对我形成强烈刺激,整日处在极度恐惧之中,知道遇上麻烦了!1984年在武汉修学文秘中专时,曾学过心理学,感到心理出了问题,果断选择了心理咨询。通过网络查阅,选择了一家心理治疗机构,时间大约在2007年9月。通过电脑回答问题测试,打印机输出一张如同心电图的曲线,结果是焦虑症伴随抑郁症。决定先治疗一个疗程,共四周,每周两次。
一、心理咨询治疗
几次咨询治疗后,几乎没效果,于是暗下决心,一定要自学心理学,自己为自己看病。一个疗程尚未结束,已打算放弃。看着咨询师身后的书架,想让他推荐几本书。他想了许久说:“这些书可能并不适合你”,而后本能回头,扫了一眼书架,推荐了一本《老子为道》。
旋即前往书店,顺利找到此书,作者殷旵,资料显示,他主要职业是编辑,但从其众多著述看,是当今难得的饱学之士。若是平时,这样的书我是断然看不进去,现如同抓住救命稻草,一阵狂读。实在讲,完全不知所云,只是扫过文字。当看到“为道日损”四字,眼前忽然一亮,因每日大脑思绪如受惊野马,狂奔不停。损,是否就是停止之法?又看到牧牛图,有句诗“颠狂心力渐调柔”,这正是内心渴望的。我隐隐感到,中国文化背后有个神秘的东西,有着巨大作用。
看完这书,又去书店寻觅,一本《心理禅——东方人的心理疗法》映入眼帘,好象为我而备。作者徐光兴,生于1953年,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心理学会临床心理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主任 、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会专家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主任。徐光兴教授心理工作室(上海证念健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无论头衔、学历、资历,可谓中国心理学界天花板式人物。
《心理禅》与《老子为道》都谈到禅,谈到牧牛图,都出现了“山还是山,水还是水”等相似文句,他们似乎英雄所见大略相同。
《心理禅》有个章节“心理治疗师的自净”,徐教授说道:“在长期的心理治疗工作中,心理治疗师自身也可能会失去健康的心态,或者出现人格的扭曲、异常,或遭受难以愈合的精神创伤等。……心理治疗工作者自身患上严重的精神障碍或疾患的事例在世界各国也是屡见不鲜的。近年来,甚至出现不少优秀的心理治疗专业人员厌世自杀的悲剧事例。”
这段文字几乎让我目眩昏厥,分明告诉人们,心理治疗师的认知并非完美,我将探索的并非是个清晰东西。这时忽然想起,咨询师所说:“这些书可能并不适合你”,莫非就是指这类文字。
如果心理咨询师也会出现心理问题,说明他们的认知同样存在着误区,进而西方心理学理论基础就存在问题。即便我通过考试,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仍属“误区”中人,这种追求还有意义吗?从《心理禅》的内容看,徐教授认为“禅”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可我反复阅读,仍感到如梦里看花,水中望月,看着似有,一抓即无。有无现实中的疗愈案例呢?
二、黑暗中寻找光明
通过网络,了解到几位自我疗愈的患者。
第一位,胡因梦,女,1953年出生在台湾,其父是国民政府立法委员,算是个官二代。她20岁主演《云深不知处》,共拍了40余部电影,一度被誉为,七十年代台湾第一美女,与李敖有过短暂的婚姻。
李敖,作家、评论家,一位公众熟知的人物。典型人格特征是,好挑毛病、咄咄逼人、不依不饶。面对年轻貌美从事演艺的妻子,自然疑神疑鬼,用她妻子的话讲,叫绿帽恐惧症。这段婚姻仅维持了三个多月。
离婚后,胡因梦竟接到法院传票,李敖告她伪造文书。与李敖打官司,情况可想而知,连法官都要惧他三分,稍有不慎,就会被抓住辫子。李敖利用法律,象幽灵一样缠着她,使其陷入痛苦深渊,无法摆脱。三个月婚姻换来三年官司,无罪宣判只是一瞬间的轻松,心灵创伤已无法平复,她开始寻找解脱之道。
她读到当代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以下简称克氏)的著作,终于见到一抹生命亮光,逐步从痛苦中走了出来。以后彻底退出演艺圈,全部精力投入到“身心灵”研究,将大量克氏作品译成中文出版,并著自传《生命的不可思议》。胡因梦这段资料,主要取材于她的自传《生命的不可思议》。
第二位,朴槿惠,女,1952年出生,其父是韩国前总统朴正熙。1974年其母遭枪杀,此时她才22岁,只能女代母职,承担起“第一夫人”角色。1979年父亲也遭枪杀,她家被迫搬出总统府。妹妹和弟弟开始颓废,不再听从她的管束。妹妹与一个年长男人在一起,弟弟沾上毒品。她父亲曾经的追随者,开始回避她们姐妹。一位部长曾想娶朴槿惠为儿媳,企图政治联姻,现再也不提此事,可能这也是她终身未婚的原因。
朴槿惠由于政治上的早熟,外表没有过度表现,但满腔的愤懑、痛苦、绝望,无时无刻不摧残着她。几个月后,悲愤以一种难以接受的方式喷薄而出,她身上开始长出紫斑,所有医药都不起作用,且斑点很快蔓延到脸上。美丽的容颜是女人最大的资本,她自然也不例外,但这最后维持淡定的资本忽尔消失,她彻底崩溃,陷入迷茫孤独之中。
挣扎,探索,寻求答案。1980年,一本英文版的《中国哲学简史》让她看到了希望。她从小学过中文,有一定基础,现又重新开始学习,并找来中文版的《中国哲学史》,同时涉猎《论语》等中国文化典籍,完全沉浸在中国古圣先贤的智慧中。七年过去,她释然了,一切困惑有了答案。
学习过程中她写了大量日记,记载经典引导下的心灵跋涉。她说:“读中国哲学,难在暗示处,妙也在暗示处。”当读到《论语》“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就是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就可以远离怨恨了。她忽然领悟到“责之急,怨之深,父亲之刺,大概因由于此!”她说:“过去我刻意模仿父母,现在我认为,一个有深度的灵魂,是要遭受思想的探索和人生的磨励的。”
她这样评介冯氏著作:“在我最困难的时期,使我重新找回内心平静的生命灯塔的,是中国著名学者冯友兰的著作《中国哲学史》。它蕴含了让我变得正直和战胜这个混乱世界的智慧和教诲。”
此后她的一切言行都透出着中国哲学智慧,穿简单的衣服,吃简单的食物,且从不吃饱,始终保持着身材。1987年,身上的斑点悄然褪去,显得宁静安祥,已颇有几分仙风道骨味道了。
朴槿惠这段资料取材于网络《中国哲学让我走出绝望》一文及《绝望锻炼了我——朴槿惠自传》一书。
第三位,白岩松,1968年出生,央视主持人,患抑郁症长达五年,患病期间居然与家人已无法语言交流,甚至险走极端。他除了积极治疗外,就是读书,最让他受益的是《曾国藩全集》,他在读到“花未全开月未圆”时,突然有所醒悟,开始慢慢走了出来。作为一位公众人物,这些都是网络上的公开资料。
上述三人,似乎有共性,又找不到一个具体的,可以操作的方式。中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从哪里入门?这些书都是文言文,很难读懂,一个个难题让我无法前行。相比之下,胡因梦翻译的克氏作品,都是白话文,可能更方便一些。克氏作品是个大系列,为节省费用,我在一家书店办了张借阅证。
克里希那穆提(1895-1986),男,印度人,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灵性导师。大约一年时间,我读了一部又一部他的作品,还是一头雾水,跟没看一样,但有一句话印象非常深刻,几乎每本书都会出现:“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不二”。此语完全违背常识。后来才知道,他已道出宇宙终极真理,对我以后深入中国文化和理解量子力学起了重要作用。
但当时我仍是失望,又从克氏回到中国文化上。事实上胡因梦、朴瑾惠、白岩松的共性已很明显,只是那时大脑僵化,如盲如聋,视而不见,也正因如此,促使我更加深入的开始了解中国文化。
凭直觉我认为,中国历代文化名士应有非常显著的共同特征。于是把韩愈、白居易、苏东坡、魏源、李鸿章、梁启超、弘一大师的自传都读了一遍。终于发现,从唐代到清代,儿童上学所读的书,几乎相同,书目越来越固定,教学方法越来越规范,并形成教材全国遵行,于是又把目标转向了古代教育。
三、中国古代教育
中国从汉代起,学校教育就以儒家为主。宋代《朱子读书法》把教育模式逐渐固定下来。元代程瑞礼著《程氏家熟读书分年日程》,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成为后世教学规范,并收入《四库全书》。
古时,8岁入学,先有童蒙养正教育,又称蒙学,就是启迪蒙昧儿童培养其正,所学课程为《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等。再依次读《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孝经》等。15岁入太学或书院,再读经传,所谓传,就是现在所说的注解。然后再读《资治通鉴》《韩昌黎集》《楚辞》等,最后学科举作文。
清代时这些书目稍有变化。康熙年间有本学生字典《养蒙针度》,按学生读书顺序,收录了全部生字共8247个。这部书明确记载着学生应读书目及顺序。1925年,清华大学开设国学研究院,梁启超给学生开设的书目基本与之相同,说明他就是这样学过来的。
中国古代的图书分为四类,即经、史、子、集。经,经典;史,历史;子,诸子百家;集,诗词文学类。学子学习也按此顺序,不能颠倒。经属于“道”;史、子、集,依次“术”的成分越来越多,故“学道”与“学术”是有区别的,现代统称为学术。《朱子治家格言》曰:“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可见读经的重要性,所以古代学子主要以读经为主。《四库全书》为便于检阅,封面分四色装潢,经部绿色,史部红色,子部月白色,集部灰黑色,喻春、夏、秋、冬。
经典与其他文章相比具有什么特征呢?古德谓:贯、摄、常、法。
贯: 义理贯穿,通达宇宙终极真理。
摄: 摄受力,通俗讲吸引力,百读不厌。如《大学》,可读一辈子,越读越有味。好的古文,可读几十遍,如《岳阳楼记》;现在的文学作品,有的还能读两三遍;而报纸上的文章,只读一遍就再不想读。
常: 指适用范围,包括空间范围和时间范围。经典可超越时空,如四书五经、《道德经》,两千年前适用,今天依然适用,中国适用,外国也适用,而且一经成文,他人则不可更改,因这是圣言量,决定无非。宋代朱熹修改《大学》,被后世许多大德批评。古人为避免经典传抄错误,末后都要标明经文字数,以便核对,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民国。
法: 规范、准则。遵照经典去做,有百利无一害。经典的学习方法是,一个时段内只学一部书,不能同时学两部。根据每个人的能力,以一两百字为段落,渐增至六七百字。先看读一百遍,若不能背,则继续看读,直到能背为止,再背诵一百遍。然后从书开头至所学处,再通背二三十遍,如此用功,终身不忘。所以学子在同一班读书,每人的进度是不一样的,没有统一考试,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
小学还有文字课,按形、音、义分为三部分。关于字形的叫文字学;关于字音的叫音韵学;关于字义的叫训诂学。主要依据的书目是《说文解字》《广韵》《尔雅》等。汉字初文只有500个,通过六种造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称为“六书”,造出的汉字共有5万多个。过去有人专门研究文字学,被称为小学大师,如清末民初的章太炎,现今小学大师几乎绝迹。
此外小学还要练习写字,现从《程氏家熟读书分年日程》摘录部分,以观古代教学之精严,为省笔墨,直接译成白话:“童稚初习字,先用赵子昂的千字文贴,描摹一遍后,再换智永千字文的字帖描摹,每字占一张纸,一个字写十遍,用十张纸,不要怕浪费纸,不许在空白处任意写,因为这样可能会走样。影写完千字文后,二个月不读书,专练写字,只能照字帖影写,不能随意自己写。每天由一千五百字,增至二千字,三千字,四千字。影写之后,再对照临摹写。这样写两个月,以后才能写得快,运笔如飞,永不走样。用笔之法,要求遵循双钩、悬腕、让左、侧右、虚掌、实指、意前、笔后的口诀”。
这才方知古人书法功夫之由来,今天学子见了只能望洋兴叹。记得小时候,父母在铁路施工工地,我在成都伯父家,父母经常寄包裹来,地址都是用毛笔随手一写,十分工整。1982年母亲退休,当时的退休证也是用毛笔书写的,蝇头小楷,非常漂亮。
实在讲,书法是一种很好的心理素质训练方式。试想,若能日写四千,运笔如飞,永不走样,没有极强的心理素质是无法做到的。林则徐面对内忧外患,若没有坚毅的心理素质,就不可能有虎门销烟壮举。他的书法也独树一帜,尤其小楷,一笔一划,如刀刻一般,至今仍有多种字帖广为流传,这正是其心理素质的体现。
古代书院全部课程学完,正常情况是二十三四岁。天赋好的,十七八岁就能完成课程,有的三十多岁完成也算正常,便可参加科举考试,没有年龄限制。如梁启超17岁中举人。苏东坡21岁中进士。白居易28岁中进士,当年同榜17人中最年轻,故在西安大雁塔下题名:“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科考与现在高考不同,科考相当于毕业考试,考中举人、进士后,便能分配工作。
西方文化是十九世纪,随同鸦片一起传入中国。清末废除科举,西式学堂开始出现。1912年民国教育改革,废除读经,儒家经典正式退出课堂。学校课程设置完全沿袭西方模式,但仍设《修身》课,后又改为《公民》。新中国成立后,改为《新修身》,不知何时消失。
中国文化的极衰当属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七十年代全国掀起轰轰烈烈的批林批孔运动。八十年代,台湾作家柏杨所著《丑陋的中国人》,畅销海内外,尤其知识分子阶层反响很大,大家都以谈论中国文化丑陋为时尚。当时大陆还较封闭,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主要来香港和自湾,一时间港台服饰、港台音乐、港台小说,只要有港台的标签,就可横行大陆。广东做为港台的前沿,显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连外国的旧服装都能畅销,成了人人向往的淘金地,乃至能说两句广东话,都让内地人仰慕不已。与此同时,出国热也悄然兴起,造成大量人才流失。此时国人呈现出,西方文化皆是,中国文化皆非之态。
当代国学大师钱穆,1975年著《再论灵魂与心》中说:“人生本自童蒙进步而来。果使遗弃割绝了已往童蒙时期,其人将永远为童蒙,否则为一精神病者,当入疯人院。”其意为,人生是自无知的儿童,不断进步的思想观念而来,如果遗弃了过去的童蒙养正教育,其人将永远幼稚愚昧,不然就是一精神病者,当入疯人院。
如今心理疾病骤增,正是孩子童年时期,缺少童蒙养正一课所致,冥冥中应验了大师所言。
四、中国文化复兴刻不容缓
至此,心理疾病根源找到了。学习过程中,我的焦虑症竟不药而愈。如今全国抑郁症患病率逐年增高,尤其青少年患者增幅最大。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已针对拒绝上学儿童开设“拒学门诊”,无数家长,面对不想上学的孩子,彻底崩溃。
2022年3月,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召开,政协委员严望佳提出提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事业》。提案审查意见:“建议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研究办理”。如今三年过去,不知进展如何?
早在2006年,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吴鸿清教授,前往甘肃省天水市,在甘谷县土桥伏羲小学,已开展古法教学试点,取得显著效果,但缺乏师资,难以大面积推广。真诚希望有关部门和机构,尽快整合这些资源,拯救痛苦深渊的孩子,拯救崩溃的家长,拯救广大心理疾病患者。西行者,2022年初稿,2025年修订。(5936字)
共6487字 2025年9月15日于宝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