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人类与自然共生的漫长岁月里,总有一些“看不见的守护”默默维系着生命的平衡,臭氧层便是其中之一。当九月的阳光洒落大地时,我们往往忽略了那层位于平流层的“蓝丝绒伞”,正以坚韧的力量抵御着有害紫外线——而每年9月16日的国际臭氧层保护日,恰是人类为守护这把“伞”而立下的行动路标。
作者强军先生以细腻的笔触,为我们串联起臭氧层保护的过往与当下:从1974年科学家发现臭氧层空洞的警醒,到《蒙特利尔议定书》诞生的全球共识;从中国以“既要保发展,又要护环境”的决心推进淘汰工作,到智利、欧洲等地用技术与政策书写的“补天”故事。文中没有生硬的理论,而是将科学发现、国际合作与个体行动融入叙事,让“保护臭氧层”不再是遥远的口号,而是可感知的责任——它藏在超市里的“无氟冰箱”中,藏在农业领域的生物防治技术里,更藏在每个消费者选择环保产品的举手投足间。
文章还透过历年国际臭氧层保护日的主题变迁,展现出人类认知的深化:从“停止有害物质”到“技术创新转型”,再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每一次理念的升级,都是对“地球共同体”意义的重新诠释。如今,南极臭氧层空洞的“显著修复”已让我们看到希望,但作者也清醒地提醒,守护之路仍需延续——这份提醒,既是对过往行动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期许。
相信这篇散文能让读者读懂臭氧层背后的生命重量,也能唤起更多人参与到“补天”行动中,让那层蔚蓝的守护屏障,永远为地球生命撑开。(597字)
【散文】
臭氧层: 地球生命的“蓝丝绒伞”
在守护与行动中续写蔚蓝
作者:强军/陕西宝鸡
九月的天空,总带着夏末残留的澄澈,阳光穿过大气层洒向大地,给予万物生长的能量。很少有人会意识到,在距离地球25至30公里的平流层,有一层薄薄的臭氧分子,像一把柔软却坚韧的“蓝丝绒伞”,默默吸收着99%以上对生命有害的短波紫外线。这层被称作“臭氧层”的屏障,是地球亿万年演化出的生命守护网,而每年的9月16日,国际臭氧层保护日,正是人类为守护这把“伞”而设立的纪念与行动坐标。
回溯到1974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罗兰教授和穆连教授,在实验室里发现了一个令人心惊的真相:人类广泛使用的氯氟烃(CFCs)等化学物质,正悄然破坏着臭氧层,地球头顶的这把“伞”,已经出现了细微却致命的“空洞”。彼时,氯氟烃还是制冷设备、喷雾剂、泡沫塑料中的“常客”,人们享受着它带来的便利,却未曾想过,这些看不见的化学分子,会乘着大气环流抵达平流层,在紫外线照射下分解出氯原子,像一把把微型剪刀,剪断臭氧分子的化学键。当科学家们将这一发现公之于众时,人类才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日常行为,正给地球生命的守护屏障带来难以逆转的伤害。
这份警醒,很快转化为全球范围内的行动。1985年,32个国家的代表在奥地利维也纳聚首,签署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这份公约没有强制约束力,却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国际合作保护臭氧层的道路——它首次明确,保护臭氧层不是单一国家的事,而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需要各国共享数据、协同研究。两年后的1987年9月16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诞生,这份文件第一次为全球各国设定了淘汰有害化学物质的“时间表”:发达国家要在1996年前停止生产和使用氯氟烃,发展中国家则可在2010年前完成淘汰。这一天,后来被联合国定为国际臭氧层保护日,因为它不仅是一份协议的签署日,更是人类第一次用统一的行动,对抗全球性的环境危机。
在这场“补天”行动中,中国从未缺席。1989年,中国签署《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1991年,正式加入《蒙特利尔议定书》,成为缔约国之一。彼时的中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期,氯氟烃的生产量和消费量占全球总量的一半以上,淘汰工作面临着“既要保发展,又要护环境”的双重挑战。但中国没有退缩,1993年,国务院批准出台《中国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国家方案》,像一张精密的“路线图”,为各行各业设定了淘汰目标:1999年7月1日起冻结氯氟烃的生产和消费,2010年前完全淘汰。在冰箱生产车间,工程师们研发无氟制冷剂,让“无氟冰箱”成为市场主流;在消防领域,哈龙灭火器逐渐被环保型替代品取代;在农业生产中,曾经广泛使用的甲基溴农药,被生物防治技术和低毒农药替代。截至2024年,中国已累计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约62.8万吨,占发展中国家淘汰总量的一半以上,相当于减少了26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排放——这组数字背后,是无数企业的转型、科研人员的攻关,更是一个大国对全球环境治理的坚定承诺。
全球范围内的守护行动,也在书写着一个个“从危机到转机”的故事。在智利,甲基溴曾是果农对抗虫害的“救命药”,但为了保护臭氧层,智利全国环境委员会推出补贴政策,鼓励果农研发替代技术。短短两年间,智利的甲基溴使用量减少了450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还专门提供80.5万美元基金,帮助当地开发更环保的防虫方法。在欧洲,医院里的制冷设备、实验室的检测仪器,都逐步替换为无氟产品;在非洲,国际组织为中小国家提供技术培训,帮助他们跳过“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直接采用环保技术。这种跨越国界的合作,让《蒙特利尔议定书》成为迄今最成功的国际环境协议之一——截至2023年,全球氯氟烃的消费量已减少99%,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也在2020年被观测到出现“显著修复”的迹象。
每年的国际臭氧层保护日,都会有一个主题,像一面旗帜,指引着当年的行动方向。1998年,“为了地球上的生命,请购买有益于臭氧层的产品”,把环保的责任交到了每个消费者手中——当人们在超市里选择“无氟”标识的商品时,就是在为保护臭氧层投票;2005年,“善待臭氧,安享阳光”,用直白的语言提醒人们,保护臭氧层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与每个人的健康息息相关——只有臭氧屏障完好,我们才能在阳光下安心漫步,不必担心紫外线带来的皮肤伤害;2023年,“蒙特利尔议定书:修复臭氧层,减缓气候变化”,则揭示了一个更深层的真相:保护臭氧层与应对气候变化相辅相成,那些破坏臭氧的化学物质,大多也是强效温室气体,淘汰它们,既能修补“蓝丝绒伞”,也能为地球降温。
这些主题的变迁,见证着人类对臭氧层保护认知的不断深化。最初,我们以为保护臭氧层只是“停止使用有害化学物质”;后来发现,它需要技术创新,需要产业转型;再到如今,我们意识到,它更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人类不是地球的主宰,而是与万物共享这颗星球的“共同体”,任何对自然的伤害,最终都会反噬自身。就像2020年国际臭氧层保护日的主题“守护生命的臭氧”所说,我们守护的不仅是一层薄薄的气体,更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生存权:是南极企鹅不再因紫外线过强而面临生存危机,是热带地区的儿童不必担心皮肤癌风险,是农作物能在适宜的光照下茁壮成长,是整个生态系统保持平衡与活力。
如今,距离罗兰和穆连教授发现臭氧层破坏已过去半个世纪,距离《蒙特利尔议定书》签署也已37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虽然仍在,但科学家预测,按照当前的保护速度,到2050年,它将恢复到1980年的水平——这意味着,我们的子孙后代,将能像我们的祖辈一样,在完整的臭氧屏障下,享受阳光的温暖与天空的蔚蓝。但这份希望,需要我们继续守护:在日常生活中,选择环保产品,减少使用含氟化物的物品;在工作中,推动行业采用绿色技术,拒绝落后的污染工艺;在全球层面,继续支持国际合作,不让保护臭氧层的行动因地域、贫富而中断。
九月的风又一次吹过,天空依旧澄澈。当我们抬头仰望时,或许看不到那层薄薄的臭氧分子,但我们应该记得,在那片蔚蓝之上,有一把人类共同守护的“蓝丝绒伞”。它曾因人类的疏忽而受损,却因人类的团结而逐渐修复。国际臭氧层保护日,不仅是一个纪念日,更是一份提醒:地球的守护屏障,需要每个人的努力;人类的未来,在于我们对自然的敬畏与行动。让我们继续携手,让这把“蓝丝绒伞”永远撑开,为地球生命遮挡风雨,守护这片共同的家园。(2554字)
共3163字 2025年9月15日于宝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