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那个“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念盛行的年代,作者彭一平先生对文字避之不及,高考的失利更是加深了这份厌恶。
然而,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从青工“双补”学习班到“三补”教育,从物资中专班到文秘中专,一次次意外的转折,让作者与文字结下不解之缘。在武汉求学的日子里,丰富多彩的课程和各具才艺的同学,为作者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毕业后,作者在工作中凭借文字崭露头角,却又因内心的抵触,试图远离文字,投身计算机领域。可生活的磨砺、疾病的困扰,让作者在孔孟老庄的典籍中找到了慰藉,也让他重新认识到文字的力量。
如今,退休后的作者手不释卷,享受着文字带来的快乐。这不仅是作者个人的成长史,更是对文字力量的赞歌,对人生感悟的深刻诠释。相信读者能从作者的经历中,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和人生的无常与精彩。(351字)
【前 言】
本文是一篇记叙文,作者以自身经历为线索,讲述了从讨厌文字到热爱文字的转变过程,文风朴实真挚,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64字)
【记叙文】
从讨厌文字到喜欢文字
作者:彭一平/陕西宝鸡
中学时,奉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信条,尤其不喜欢语文和政治,导致高考失利。
1982年12月,应招到铁一局五处,从成都来陕西宝鸡,分配到一段十三队,地处陕西勉县。
队上正在举办青工(青年工人)“双补”学习班,便安排我去学习。所谓“双补”,就是文化补习和技术补习。总工杨天山担任物理老师,一见我的程度,便把批改作业任务交给我。结业考试,他只批改了我的试卷,其余卷子则由我批改。
学习班结束,我被分配到施工室,一边学习测量,一边作杨总的助理。后来人事室和材料室缺人,室主任都点名要我。一年间换了三个部门。
当时队上还有个待业队,20多人,他们必须参加陕西省的招工考试才能成为正式职工。为应对考试,待业队聂队长聘请我,利用晚上时间给待业青年补课。
那时青工文化普通偏低,许多职工都是只有初中或者小学文化程度。1984年初,中央号召,要求国有企业普遍开展青工“三补”教育。所谓“三补”,就是在“双补”基础上,又增加了政治补习。我在毫不知情情况下,被调到一段教育室,担任“三补”学习班的物理老师。
代课老师,身份仍然是工人,当时叫以工代干,若要成为正式干部,必须要进行在职学历教育,但须满两年工龄才有资格报考。得知一物资中专班招生,我想找父亲(五处物资科主任)通融一下,结果一句:“工龄不够”,把我打发了。
时隔不久,分管教育的副段长李友松找我,说有一文秘中专名额,经段领导研究,推荐你去报考。我因不喜欢文科,脱口说了句:“我工龄还不够两年”。领导可能觉得我不知好歹,脸色一下变了,生气的说:“我说够就够。”见此情形,心想反正也考不上,走个过场吧。
这个文秘班,是铁道部基建总局提议,由武汉铁四院职工中专学校承办,学制两年半,每个局级单位两个名额。此时铁一局机关也急需文秘人才,便借此机会在全局范围选拔,给铁五处分了四个报考名额。铁五处共四个工程段,每个段一个名额。
考试前一天,我到西安,虽知考不上,但也不能太掉价。登记好招待所,又去教育处报到。然后到大城市新华书店买了历史和地理两本复习资料,回到招待所,一阵狂补。晚上又住进三位考生,好象是桥梁处的,他们彼此熟悉,便互相提问复习。我已头昏脑胀,躺在床上闭目养神。他们提问时,我暗中作答,十中八九,心生欢喜。
全局共70人参加考试。虽是文科,但也有数理化科目,让我捡了大便宜。两天考试,感觉不错。考最后一门时,老师宣布,考完试大家先不要回去,在西安等三天,宣布成绩。
公布成绩那天,还来了几位领导,也许是暗中面试。我第一名,成绩比第二名高出40多分,完全出乎意料,前六名参加下一轮考试。大约两个月后,铁道部统考,结果全局只录取了我一个。
1984年9月,前往武汉上学。学校位于武昌杨园,距风景区东湖大约4公里,夏天我们常去游泳。全班41人,来自基建总局各单位,男女各半。开设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国近代史、法学、心理学、形式逻辑、计算机等课程。我最喜欢的是形式逻辑和计算机。
全班高人云集,女生上进心强,考试成绩普遍高于男生。最具才艺者,当属铁五局刘云松,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样样精通,甚至还会煎炒烹炸,节假日能给大家改善一下伙食。社交达人当属铁二局王元均,女生爱用电热杯,那时质量普遍较差,经常损坏,元均同学买来工具,义务为大家修理,我们戏称“元均电器修理部”。铁四院刘彬(女生),能歌善舞,经常组织同学娱乐联欢。铁机厂刘志才,已结婚,家就在学校旁,成了同学们经常蹭饭的地方。
两年半转瞬即逝。1987年毕业,回单位报到。分配到一段政工室,时值修建大秦铁路,地处北京昌平。
单位日常文稿,似乎人人都会,但论水平,则要看见报率及报刊级别。我起初只是在局报上发表些短消息,大约半年后,一篇长篇通讯上了《北京日报》。这属省部级报纸,许多文字工作者,一辈子都不见得登上一篇,令同行刮目相看。
垒文字只是为了饭碗,内心还是不喜欢,尤其讨厌官话套话,甚至虚假不实之文。定职时,本应定政工系列,我选择了经济系列。后进修了工程大专,职称又改为工程系列,企图彻底脱离文字工作。
凭借理工科基础,业余时间开始自学计算机。2000年,集团公司举办计算机知识竞赛,我取得第三名。2003年,五公司(2000年改制为公司)组建信息中心,任命我为主任。同年,五公司网络协同办公平台上线。此项工作,不仅走在了中铁一局集团前列,也走在中国中铁前列。
工作成绩上去了,身体却严重透支,导致各种疾病缠身,最严重的当属焦虑症。我已无力追逐计算机技术前进步伐,开始尝试心理咨询治疗。经心理医生推荐,渐渐涉猎孔孟老庄典籍。猛然发现,古圣前贤早已预判人生苦难。若不历经人生坎坷,岁月摧残,实难体会其肺腑之语,苦心之言。也深深感到文字之美妙,文字之力量,文字之神奇。那此冲击灵魂,不留情面,直指人心的文字,其作者必有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
古代所谓的读书,狭义上讲,就是指读“四书五经”等圣贤典籍。民国始,将此移出课本。如今一百多年过去,人们早已不知经典为何物,能给人们带来什么利益。
《曾国藩家书》反复告诫后人,经不可不读。现方能体会其良苦用心。今人完全效仿古人读书已不可能,但至少可以读一部《大学》,共1700多字。所谓《大学》,就是大人之学,或称君子之学。学习后,至少能分辨何为君子?何为小人?如何待人接物?
《朱子治家格言》曰:“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若以此心态读书,虽然色身会“苟日老,日日老,又日老。”但心灵则会“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李叔同说:“有出格见地,方有千古品格;有千古品格,方有超凡学问,有超凡学问,方有盖世文章。”
古德谓:“至乐无如读书”,真实不虚。退休后,更是手不释卷,乐此不疲。如今发自内心,爱上了文字,时而手痒,不吐不快。事后又觉刺人眼目,难登大雅,还是少写为妙。说不写,又写了,难改的臭毛病。
西行者 2025年9月13日于宝鸡
(2382字)
共2809字 2025年9月14日于宝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