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 满 青 弋 江
作者:张龙才
月是故乡明,饼是家乡甜。青弋江水流千载,中秋情系万民心。
——题记
芜湖城叫"江城"可不是白叫的,青弋江穿城而过,江面上船来船往。一到中秋跟前,连江水都好像淌得慢吞吞的,要等着人赏月哩。江边的老梧桐树下,几个老人家正在下象棋,时不时传来"将军"的吆喝声,夹杂着浓浓的芜湖口音。
阿芳站在中江塔底下,手里捏着才出炉的月饼,烫得很,她左手倒右手,嘴里嘶哈嘶哈地吹气。她家"芳记月饼"开了一百多年了,老芜湖都晓得,"耿福兴的酥糖,阿芳家的月饼",一个酥掉牙,一个甜到心窝窝。店门口的招牌还是她太爷爷那会儿挂上去的,虽然褪了色,但"芳记"两个字依然清晰。
今年中秋不同往年,阿芳儿子小强头一回不在家过节——去北京读大学了。屋里头少了个上蹿下跳的大小伙子,冷清得叫人心头发慌。就连店里那只老猫"月饼",也时不时跑到门口张望,好像在等小强回来挠它的下巴。
"阿芳啊,月饼可留咯?"隔壁王奶奶拄着拐杖过来,一口地道的芜湖话,"小强最欢喜我家火腿月饼,今年他可吃得着咯?"
阿芳心里一揪,脸上还强笑着:"寄咯寄咯,顺丰特快,明个就能到。王奶奶,您老腿脚不便,还特地跑来。"
"哎哟,这不是惦记着小强嘛。"王奶奶从怀里掏出个红布包,"这是我给他求的平安符,你一并寄去。北京那么远,伢儿一个人在外,总要有个寄托。"
阿芳接过还带着体温的平安符,鼻子一酸。小强是王奶奶从小看着长大的,虽然不是亲奶奶,却比亲的还疼他。
送走王奶奶,阿芳望着青弋江发呆。她想起自个十八岁那年,也是中秋,母亲站在这个位置望江,等她从上海回来。那会儿没得手机,没得高铁,只有绿皮火车咣当咣当响,她迟了八个钟头到家,母亲就站了八个钟头。如今轮到她等儿子了,这才体会到当年母亲的心情。
"妈,我回来咯!"身后突然响起喊声。
阿芳猛地回头,却不是小强,是邻居家伢儿。她叹口气,觉得自己真是想疯得了。
这时,店里来了个特别的客人——是个金发碧眼的外国姑娘,拿着手机比划着:"月饼?芳记?"
阿芳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连忙点头:"是的,月饼。"
外国姑娘眼睛一亮,用生硬的中文说:"我老师,北京教授,说芳记月饼,最好吃。我特地来买。"
阿芳又惊又喜,没想到自家月饼的名声都传到外国人耳朵里了。她精心包了好几样口味,还细心写上食用方法。外国姑娘开心地付了钱,临走前还要和阿芳合影。
手机叮咚一响,是小强发来的视频。镜头里他站在天安门前,举着个月饼:"妈!你寄的月饼我收到咯!分给室友吃咯,他们都说好吃得不得了!"
阿芳眼眶一热,刚要回话,小强又说:"妈,我给你也寄了东西,北京特产,估计明个到。对了,我们学校有个国际文化交流节,我能带咱们家的月饼去吗?"
"能能能!"阿芳连声应着,"妈明天就给你寄!"
第二天,阿芳果然收到个包裹,打开一看,是盒京式月饼,还有封信和一张照片。照片上是小强和室友们的合影,个个笑得灿烂。小强字迹工工整整:
"妈,北京月饼甜,没你做的好吃。室友们吃了你做的月饼,都想家咯。有个新疆同学说想起他妈的馕,有个东北同学说想起他妈包的饺子...妈,原来想家的时候,味道最骗不了人。
昨天我们去天安门,遇到个英国留学生,她说在芜湖吃过芳记月饼,我们还成了朋友。世界真小啊!"
阿芳读着信,眼泪啪嗒啪嗒掉在信纸上,晕开了一团墨迹。她把照片小心地贴在柜台最显眼的地方,每个顾客来都要炫耀一番:"看我儿子,在北京上大学哩!"
傍晚,王奶奶又来咯,后面还跟着几个老街坊。
"阿芳啊,小强不在,你跟我们一起过中秋呗?"王奶奶说,"我家做了桂花鸭。" "我带了蟹黄汤包。"李大爷举着饭盒。 "我带了藕稀饭。"赵阿姨笑着说。
阿芳心里暖烘烘的,刚要答应,手机又响咯。这回是小强发来的群视频——他的五个室友全都挤在镜头前,一个个笑嘻嘻地喊:"阿姨中秋快活!""谢谢阿姨的月饼!""我们都想家咯,阿姨再给我们讲讲芜湖的中秋呗!"
阿芳眼睛一亮,突然有了主意:"你们等等啊!"
她让王奶奶帮忙拿着手机,自己快步跑进里屋,翻出一个老旧的木匣子。匣子里装着她祖母传下来的老物件——一本泛黄的中秋习俗手札,还有几张老照片。
阿芳小心翼翼地打开手札,对着镜头说:"伢儿们,阿姨今天就给你们讲讲咱们芜湖中秋的老故事。"
她翻开第一页,指着一张老照片:"这是民国时期的中江塔,那会儿每到中秋,江面上都是赏月的船。有钱人家包画舫,穷人家就划小船,都在江心赏月,叫做'江心捞月'。"
王奶奶凑过来补充道:"对对对,我小时候还跟着大人去'捞'过月哩!其实就是用网兜在江水里捞月影,捞到了就说是把月亮请回家咯!"
阿芳又翻过一页:"咱们芜湖中秋还有个特别的习俗叫'偷秋'。小孩子们可以到别人家菜地里'偷'瓜果,被'偷'的人家不但不生气,还觉得吉利。"
李大爷哈哈大笑:"我记得我小时候去'偷'张家的冬瓜,结果摔了个大跟头,张家老大不但没骂我,还给我个月饼压惊!"
视频那头的年轻人们听得津津有味,连那个英国留学生也睁大了好奇的眼睛。
阿芳继续讲:"最重要的是'祭月'。家家户户要在院子里摆上香案,供上月饼、菱角、藕、石榴,还有自家酿的桂花酒。女眷要对着月亮祭拜,祈求家人平安团圆。"
赵阿姨插话道:"现在简化咯,但是供月饼和点香的习俗还在。你们年轻人要记得传承下去啊。"
阿芳翻到最后一页,声音柔和下来:"最让我难忘的是'走月'。出嫁的女儿要在中秋这天回娘家,带着女婿和孩子,提着一盒月饼,叫做'团圆饼'。一路上见到熟人都要分一块月饼,分享团圆的喜悦。"
她指着照片上一大家子人:"这是我祖母那一辈的'走月'照片,你看,虽然衣服破旧,但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小强在视频那头轻声问:"妈,我记得小时候,你也常带着我'走月'去看外婆。"
阿芳眼眶湿润:"是啊,后来外婆不在了,这个习俗就慢慢淡了。但是妈每年中秋还是会带着月饼去外婆坟前坐坐,跟她说说话。"
这时,视频里那个英国留学生用生硬的中文说:"太美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我能把这些故事写进我的论文吗?"
阿芳笑着点头:"当然可以!咱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要让更多人知道!"
天色渐暗,月亮从赭山顶上升起来,圆得像个大月饼,照得青弋江银光闪闪。阿芳把手机架在江边栏杆上,让北京的伢儿们也能看见芜湖的月亮。
"你看这月亮,照芜湖,也照北京。"阿芳说,"你们虽然不在家,但看的月和家里人看的,是同一个。"
小强在那边点头:"妈,我懂咯,月亮在哪都圆,心里有家,就是团圆。"
突然,远处传来锣鼓声,原来是社区的舞龙队开始表演了。阿芳赶紧把镜头对准热闹的场面,让远方的游子也能感受到家乡的节日气氛。
江风吹来,带着月饼的甜香和桂花的香气。阿芳忽然明白,中秋从来不只是一个小家的节日,是所有中国人共同的牵挂。就像这青弋江水,终要流入长江,汇入大海,千江万水,终归一处。
视频里外,芜湖和北京,老人和青年,中国和外国,都仰头看着同一轮月亮。月光无声,却把千山万水外的人心,照得透亮。
阿芳对着镜头笑笑:"小强,明年中秋,妈去北京,带咱们芜湖的月饼,你们都来吃!" 小强在那边跳起来:"真咯?妈最好!" 室友们也欢呼:"谢谢阿姨!""阿姨真好!"
王奶奶擦擦眼角:"这倒好,咱们芜湖月饼要闯到北京去咯。"
月亮越升越高,照得见青弋江,照得见长江,照得见黄河,照得见全中国每一个想家的角落。就连那个英国姑娘,也学着中国人的样子,对着月亮双手合十,许下心愿。
阿芳最后说:"伢儿们,不管走到哪,记得家乡的月亮最圆,家里的月饼最甜。要是想家了,就抬头看看月亮,咱们看的都是同一个。这些老故事,你们也要一代代传下去。"
江面上,月光碎成一片一片,银闪闪的,随着水流向东去,好像要把这份团圆的情意,带到更远的地方去。青弋江的水啊,静静地流,流过中秋的夜,流过游子的心,流进每一个中国人的梦里。
夜深了,阿芳回到店里,发现"月饼"老猫正窝在柜台上面睡觉,爪子还按着小强寄来的那张照片。她轻轻挠了挠老猫的下巴,心里满满当当的。
原来,团圆从来不只是相聚,更是心与心的牵挂。无论走多远,只要心中有家,哪里都是团圆。
【作者简介】
张龙才,笔名淡墨留痕、墨染青衣,安徽芜湖人,爱好文学,书法,喜欢过简单的生活,因为 简简单单才是真,平平淡淡才是福。人之所以痛苦,就在于追求了过多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懂得知足的人,即使粗茶淡饭,也能够尝出人生的美味!
请点击下面中秋有奖征文大赛公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