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九月,是承夏启秋的温柔时节,而九月十二日,却在寻常时光里生长出不寻常的意涵。作者强军先生以细腻笔触,将这一天从日历中轻轻拾起,串联起官方节日的责任担当与民间节日的温情暖意,为读者展开一幅立体而动人的生活图景。
文中,中国预防出生缺陷日的庄重关怀,藏在社区医院的宣传册里,落在准父母认真记录的笔记本上,是对生命最初的守护;联合国南南合作日的全球温度,凝在非洲农田的稻穗中,映在南美铁轨的列车上,是跨越国界的携手同行;而民间自发的“示爱节”,则绽放在街头情侣的笑容里,流淌在子女对父母的告白中,是普通人最真挚的情感流露。作者没有刻意渲染,只是用一个个具体的场景、一段段真实的故事,让“责任”与“温暖”不再是抽象的词汇,而是可感、可触的生活片段。
在快节奏的当下,我们常常忽略了日子本身的意义。这篇散文如同一面镜子,既照见了社会层面的人文关怀与国际担当,也映出了个体之间的情感联结。它提醒我们,每个看似普通的日子,都可能因一份坚守、一次合作、一句告白而变得珍贵。相信每位读者都能从文中读出属于自己的共鸣,重新审视身边的温暖与责任,在时光流转中,守护好那些值得铭记的价值。(489字)
【散文】
九月十二日: 在时光褶皱里
生长的温暖与责任
作者:强军/陕西宝鸡
九月的风总带着一种特别的质感,不像盛夏那般灼热,也不似深秋那般凛冽,它拂过树梢时会抖落几片早黄的叶子,落在肩头,像时光递来的一封轻柔信笺。当日历翻到九月十二日这一页,这封“信笺”上便晕染开两种截然不同却又同样动人的色彩——一边是官方印章般庄重的责任,一边是民间笔墨般鲜活的温情,它们在同一天的时光里共生,织就了一幅关于生命、联结与爱的独特图景。
提起九月十二日,首先跃入脑海的,是那个带着公共卫生温度的节日——中国预防出生缺陷日。这个始于2005年的节日,不像春节、中秋那样有悠久的民俗沉淀,也没有端午、清明那样的诗意传说,它从诞生之初,就带着一份沉甸甸的现实关怀。在社区医院的宣传角常能见到这个节日的身影,玻璃展柜里整齐摆放着优生优育的手册,墙上的海报用柔和的色调画着准父母咨询医生的场景,旁边的电子屏滚动着“预防出生缺陷,科学健康孕育”的标语。此刻便会明白,这个节日的意义,不在于热闹的庆祝,而在于将一份“守护新生命”的意识,悄悄种进每个家庭的心里。
在产科医院的日常里,常有这样的故事在上演。某一年九月十二日,医院组织免费的孕前检查活动,一对年轻夫妇特意请假赶来。妻子手里攥着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从网上查来的疑问,丈夫则在一旁认真听医生讲解叶酸的服用时间。“我们想把能做的准备都做好,不想让孩子因为我们的疏忽受委屈”,妻子的话语朴素却坚定。这样的场景,正是这个节日最生动的注脚——它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化作准父母笔记本上的字迹,化作医院里耐心的问诊,化作社区里普及的知识,在每一个期待新生命降临的家庭里,悄悄筑起一道“防护墙”。
这些年,这个节日的宣传形式正慢慢变得鲜活。不再只是单一的手册和海报,有的社区会组织“准父母课堂”,请医生现场演示婴儿护理;有的医院会开通线上咨询通道,让不方便出门的夫妇也能获得专业指导;还有的公益组织会制作科普短视频,用生动的动画讲解出生缺陷的预防知识。去年九月十二日,短视频平台上曾出现一条医生讲解“无创DNA检测”的视频,评论区里满是准父母的提问:“孕多少周做最合适?”“这个检测能排查哪些问题?”医生逐条回复,语气温和又专业。原来,这个看似“严肃”的节日,早已悄悄走进普通人的生活,用更贴近时代的方式,传递着对生命的尊重与守护。
如果说中国预防出生缺陷日是九月十二日这一天的“主旋律”,那么联合国南南合作日,便是这一天里另一段充满全球化温度的“乐章”。这个从2012年起改到九月十二日的节日,背后藏着一段关于“联结”的故事——它将原本属于十二月十九日的印记,迁移到初秋的时光里,仿佛是为了让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能像九月的果实一样,在温暖的阳光下更快成熟。
在大学地理课堂上,“南南合作”的概念常被这样解读。老师指着世界地图,用红笔圈出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就像同一片土地上生长的树苗,独自生长或许会遇到风雨,但互相扶持,就能长得更茁壮。”老师会举例中国帮助非洲国家建设医院的案例,那些医院里的设备,那些培训过的医护人员,都是南南合作最实在的成果。在新闻报道中,也常能看到这样的画面:中国农业专家赴非洲指导当地农民种植杂交水稻,让原本贫瘠的土地长出饱满的稻穗;中国工程师在南美参与铁路建设,让偏远的村庄有了与外界连通的纽带。这些故事,让“南南合作”这个听起来宏大的概念,变得具体而温暖——它不是国际会议上的文件条款,而是非洲农田里的稻穗,是南美铁轨上的列车,是发展中国家人民脸上实实在在的笑容。
九月十二日的联合国南南合作日,更像是一个无声的“提醒”,提醒着世界:在全球化的浪潮里,合作不是“强者对弱者的帮扶”,而是“同伴间的携手”。就像九月的田野里,不同的作物互相映衬,才能构成丰收的景象;世界上不同的国家互相支持,才能共同应对贫困、疾病、气候变暖这些挑战。这个节日或许没有热闹的庆典,但它在每一个跨越国界的合作项目里,在每一次技术与经验的分享中,悄悄书写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注脚。
当官方的责任与全球的联结在九月十二日的时光里铺陈开来时,民间自发的“示爱节”,则为这一天添上了一抹浪漫的烟火气。这个因“912”谐音“就要爱”而诞生的节日,没有官方的认证,也没有统一的习俗,它就像网友们在时光里种下的一颗“浪漫种子”,慢慢长成了属于普通人的情感寄托。
九月十二日的街头,总能捕捉到许多温暖的片段:一对年轻情侣手牵着手,男生手里捧着一束向日葵,女生笑着接过,脸上的红晕比阳光还要灿烂;一家奶茶店门口挂着“示爱节特惠”的牌子,情侣们买两杯奶茶,就能获赠一张手写的祝福卡片;还有人会在朋友圈里写下一段文字,写给恋人、家人或是朋友,简单的一句“就要爱你”,却藏着最真挚的心意。这个节日最可爱的地方,就在于它的“无拘无束”——不用准备昂贵的礼物,不用遵循复杂的仪式,只要想表达爱,就能在这一天勇敢说出口。
关于“示爱节”,也有许多动人的私人记忆。去年九月十二日,一位年轻人给远在老家的父母打了视频电话,第一次认真地说:“爸妈,我特别爱你们。”电话那头的母亲愣了一下,随即笑着抹了抹眼泪,父亲则在一旁故作镇定地叮嘱:“知道了,在外照顾好自己。”后来这位年轻人说,其实早就想把这句话说出口,却总觉得不好意思,借着这个节日,终于卸下了心底的顾虑。原来,这个民间自发的节日,就像一个“情感催化剂”,让那些平时羞于表达的爱意,有了自然的出口;让那些藏在心里的牵挂,有了可以安放的日子。
除了“示爱节”,偶尔也能在一些地方看到“祖父祖母日”的零星提及。虽然缺乏权威来源,但这个说法本身就带着一种怀旧的温情。不妨想象这样的场景:在这一天,孩子们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打去电话,耐心陪他们聊聊天;或是牵着老人的手去公园散步,像小时候被老人呵护那样,慢慢走过熟悉的小路。这个“非官方”的节日,或许只是少数人的念想,但它像一缕炊烟,在九月十二日的时光里袅袅升起,提醒着人们不要忘记那些曾用皱纹和白发,为童年撑起一片天的老人。
细想起来,九月十二日这个日子确实特别。它没有被单一的节日定义,而是让官方的责任与民间的温情在同一天相遇。中国预防出生缺陷日守护着生命的起点,联合国南南合作日联结着世界的伙伴,“示爱节”温暖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它们就像三条不同的溪流,最终汇入九月十二日的时光长河里,滋养着关于生命、联结与爱的土壤。
站在九月十二日的阳光下,看风吹过街角的宣传海报,听情侣间轻声的呢喃,想起新闻里那些跨越国界的合作故事,便会忽然懂得,节日的意义从来都不只是“庆祝”,而是在时光的流转中,为人们标记下那些值得铭记的价值——对生命的敬畏,对合作的珍视,对爱的勇敢表达。这些价值,就像九月里不会轻易凋零的花,在每一个九月十二日的时光里绽放,也在平凡的日子里,悄悄生长。
或许,当人们下次翻开日历,看到九月十二日这一页时,会想起这个日子里的那些故事——医院里的耐心问诊,地图上的合作印记,街头的温暖告白。而这些故事,最终都会化作人们心底的一份柔软与坚定,让人在守护生命的路上更用心,在联结世界的路上更主动,在表达爱的路上更勇敢。这,便是九月十二日这个普通日子,留给时光最珍贵的礼物。(2931字)
【预防出生缺陷日由来】
2005年9月11-14日,“第二届发展中国家出生缺陷和残疾国际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主席、原卫生部副部长蒋作君在大会上宣布,中国政府决定将本次会议正式召开的9月12日定为“中国预防出生缺陷日”,旨在引导动员全社会共同努力、积极行动,全面加强出生缺陷防治,切实维护和保障妇女儿童健康,不断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172字)
共3602字 2025年9月11日于宝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