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尾海头寻古韵,一城风华醉江阴
作者:李永合
初到江阴,便懂为何有人说“叫我如何不想她”。这座由无锡市代管的江苏省辖县级市,是名副其实的“长江明珠”——左手牵着江南的温婉,右手握着现代的蓬勃。在986.97平方千米的土地上,178.4万常住人口续写着7000年人类生息史、5000年文明史沉淀的故事,每一步都踩着历史与当下的交响,更以全国第二座GDP突破5000亿元的县域城市身份,在时代浪潮中开启新一轮发展征程。
一、访古寻踪:触摸历史的温度
1. 徐霞客故里的探索印记:清晨前往马镇,这里是“游圣”徐霞客的故里,也是江阴“五大文化品牌”中“游圣文化”的核心承载地。站在古朴院落中,仿佛能看见徐霞客当年收拾行囊、立志“问奇于名山大川”的模样。展柜里泛黄的《徐霞客游记》复刻本,字里行间满是对山河的热忱,让人清晰记起,这位探索世界的先驱,正是从江阴的土地上迈出第一步。
2. 江阴要塞的英雄过往:午后转道江阴要塞,这里曾见证“血战八十一天”的壮烈与1949年要塞起义的关键时刻,留存的炮台仍带着历史的温度。江风拂面时,耳畔似有枪炮声与呐喊声交织的回响;登高眺望长江,滔滔江水向东奔涌,“江尾海头”的壮阔有了最真切的注解——作为北枕长江、南近太湖,地处苏锡常“金三角”几何中心的城市,江阴本就是长江奔流入海前的最后一站,更是江河与英雄故事共同勾勒的印记。
二、观今赏景:感受城市的活力与实力
1. 华西村的现代图景:若想感受江阴的活力,“天下第一村”华西村是绕不开的一站。错落的别墅、现代化的厂房与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相映,恰是这座2024年GDP达5126.13亿元的城市,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生动缩影。
2. 长江村的江岸风情:若偏爱宁静,可前往长江村的江岸。傍晚时分,余晖洒在江面上,渔民归航的身影掠过波光,烟火气里满是生活的踏实,与城市的产业繁荣形成温柔互补。
3. 多元景致的别样魅力:若有余兴,还能去海澜飞马水城看欧式建筑与马术表演,或是到黄山湖公园赏湖光山色、观长江大桥,在不同景致里读懂江阴的多元气质。
4. 产业高地的硬核实力:在这幅多元图景背后,是江阴强劲的产业支撑。这里拥有64家上市公司、42家中国500强企业,工业总产值超过7500亿元,牢牢占据着“中国制造业第一县”的宝座。更形成了高端纺织服装、金属新材料、石化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每年全国四分之三的高端汽车用钢从这里产出,全国六分之一的风电整机在这里制造,全球十分之一的芯片在这里封测,硬核实力为城市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三、品味人文:读懂城市的底蕴
1. 舌尖上的江南风味:走累了,寻一家江南小馆,刀鱼馄饨的鲜、拖炉饼的香,一口便能尝出江南的细腻,在味蕾间感受江阴的生活气息。
2. 文化里的精神传承:闲聊时听当地人说起“刘氏三兄弟”——刘半农、刘天华、刘北茂,一文一乐一学皆为大家。这让人体会到,江阴不仅有经济的繁荣、产业的硬核,更有“学政”“民乐”等文化品牌铸就的深厚底蕴,是吴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离开时再望一眼长江,江水依旧奔流。江阴的美,是徐霞客故里的古韵与华西村现代图景的碰撞,是要塞历史的厚重与飞马水城浪漫的交融,更是江南温婉气质与制造业硬核实力的完美契合。走一趟这座城,便懂那句“我怎能不想江阴呢”,从不是随口的赞叹,而是刻在心上的眷恋。而这座向新而行的五千亿级县域科创标杆城市,未来更值得我们拭目以待!
李永合简介:
河南南阳人,1986年10月入伍,从军20余载,部队团职干部自主择业。在部队期间先后荣立三等功3次,获评优秀党员20余次。出版报告文学《天路军魂》、散文专辑《心贴青藏线》,部分作品入选《中国散文大全》《中国当代作家作品集》《中国好作品》等选集。在繁忙工作之余,采写各类文学与新闻稿件600余篇(幅),累计约50万字,被多家报刊电台聘为特邀通讯员。现居杭州,任中国散文作家协会会员、杭州余杭区作家协会理事、杭州兵之初公益导师,始终以笔为犁,耕耘于红色文化传播与军旅题材创作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