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毛主席逝世49周年的纪念时刻,作者强军先生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数来宝”形式,将竹板的铿锵与对伟人的深切缅怀相融。作品以明快节奏串联起毛主席从韶山立志、投身革命,到带领人民改天换地的壮阔历程,既回望了伟人“为人民服务”的毕生坚守,也呼应了当下神州大地的发展变迁,让厚重的历史记忆与真挚的崇敬之情,在朗朗上口的唱词中直抵人心,为纪念之作增添了鲜活的民间文艺气息。(187字)
【数来宝】
缅怀伟人毛泽东
——纪念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49周年
作者:强军/陕西宝鸡
打竹板,响连天,咱把伟人来颂赞。
二零二五秋光暖,四十九载忆从前。
一九七六九月九,巨星陨落山河愁。
华夏儿女齐垂首,泪洒大地思不休。
韶山冲,出圣贤,农家少年志高远。
见百姓,受熬煎,立志救国解倒悬。
离家乡,奔长沙,师范园内把学扎。
探真理,寻方法,要为中华换新颜。
风雨晦,国蒙难,内忧外患民生艰。
毛主席,挺双肩,马列真理作指南。
秋收起义举战旗,井冈山上聚雄师。
“星星之火可燎原”,革命火种永不熄。
长征路,多艰险,雪山草地只等闲。
四渡赤水显奇谋,突破重围凯歌奏。
万里征程铸精神,中华儿女气凌云。
为救中国脱苦难,赴汤蹈火志更坚。
打江山,坐江山,一心为民解忧烦。
“三座大山”全推翻,人民当家把身翻。
下基层,问冷暖,百姓疾苦记心间。
“为人民服务”五个字,一生践行不改变。
诗词豪,震九天,笔下豪情冲云巅。
“恰同学少年”风华显,“指点江山”意气添。
“红军不怕远征难”,乐观精神代代传。
思想如灯照前路,毛泽东思想永灿烂。
四十九年弹指间,神州巨变换新天。
都市繁华霓虹闪,科技突破捷报传。
乡村振兴风光好,百姓生活比蜜甜。
这一切,怎实现?伟人奠基在从前。
打竹板,情满怀,伟人精神传万代。
学他信念坚如钢,学他为民敢担当。
红色基因要传承,不忘初心勇前行。
复兴路上齐奋斗,告慰伟人在天灵!
齐奋斗,勇攀登,中华大地永繁荣!
(585字)
【作品赏析】
一、体裁适配: 以通俗形式传递厚重情感
数来宝作为传统民间曲艺,以“打竹板、说唱结合”为特色,自带通俗易懂、贴近大众的属性。作者选择这一体裁纪念伟人,跳出了严肃叙事的局限,用“响连天”的竹板节奏开篇,迅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让对毛主席的缅怀与赞颂,从“宏大叙事”落地为“百姓心声”。全篇语言直白质朴,如“农家少年志高远”“百姓疾苦记心间”等句子,无晦涩辞藻,却精准勾勒出伟人形象,实现了“雅情俗表”,让不同年龄、不同群体的读者都能轻松共情。
二、结构清晰: 以“历程线”串联核心记忆
作品以时间与事迹为脉络,构建了清晰的“叙事链条”,层层递进地展现伟人的精神内核:
1. 开篇破题
以“二零二五秋光暖,四十九载忆从前”点明纪念背景,用“巨星陨落山河愁”奠定缅怀基调,快速将读者带入特定情境。
2. 生平回溯
从“韶山冲出圣贤”写年少立志,到“秋收起义举战旗”“长征路上只等闲”讲革命征程,再到“为人民服务践行终身”谈治国初心,完整覆盖了毛主席从求索真理到建功立业的关键节点。
3. 今昔呼应
通过“四十九年弹指间,神州巨变换新天”,将伟人功绩与当下“都市繁华”“乡村振兴”的现实图景相连,以“伟人奠基在从前”点明历史与现实的传承关系,让缅怀更具时代意义。
4. 结尾升华
以“学他信念坚如钢”“复兴路上齐奋斗”收束,将对伟人的纪念转化为践行精神、接续奋斗的行动号召,让作品不止于“追忆”,更在于“传承”。
三、细节点睛:以“符号化”增强感染力
1. 经典引用见深度
文中巧妙嵌入毛主席的名言与诗词,如“星星之火可燎原”“红军不怕远征难”“恰同学少年”等,既贴合场景,又让伟人的思想与气概通过自身话语得以展现,比单纯描述更具说服力与感染力。
2. 具象场景显温度
“下基层,问冷暖”“泪洒大地思不休”等句子,以具体动作与场景替代抽象抒情,让“人民领袖爱人民”“人民永远怀念领袖”的情感有了落点,显得真实可感。
3. 节奏韵律见匠心
作为数来宝,作品严格遵循“句句押韵、节奏明快”的特点,如“天、年、前、九、愁”“贤、远、煎、悬”等韵脚的反复使用,配合竹板的“铿锵感”,读来朗朗上口,自带“唱”的韵律,充分发挥了曲艺体裁的优势,让情感在节奏中自然流淌。
整体而言,这篇数来宝以“小形式”承载“大情怀”,既保留了民间文艺的鲜活与接地气,又精准传递了对伟人的崇敬与缅怀,实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让红色记忆在通俗曲艺中焕发了新的生命力。(996字)
共1780字 2025年9月7日于宝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