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苦楝——大地上的慈祥树
李 庆 和
苦楝树,是中华大地上的固有树种,静默而坚韧地生长在岁月深处。
它属落叶乔木,高可达十米,枝干舒展如巨人张开臂膀。树皮灰褐,质地粗砺,仿佛书写着风雨的痕迹。其叶为二至三回羽状复叶,小叶对生,形如卵似披针,在风中轻颤如低语。每到春夏之交,苦楝便迎来自己的花期,圆锥状花序悄然绽放,淡紫色小花缀满枝头,似云似雾,营造出如诗如画的意境。
苦楝花极香,那香气不腻不媚,清雅中带着一丝秀丽,穿过院墙、掠过田野,萦绕在村庄的空气里。花落便结果,其果却极苦。深秋时分,楝果由青转黄,如一粒粒摇曳的小铃铛,悬挂在枝头。它们虽味苦,却是良药,《本草》中早有记载,能驱虫解毒,疗愈人间疾苦。
在我沂蒙山区的故乡,苦楝树并不稀罕。它们常常生于野径、立于坡头,甚至从老宅断壁间倔强地探出身子。它不择地势,不挑水土,只需一杯薄土、一角天空,便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生命力之强,令人惊叹。
然而乡间也有传说,称其为“鬼树”,说它阴气重、不宜入院。故而少有人家将它植于庭前院后,它便成了村口、山边、河畔的忠实守望者。
记忆中最深刻的,是童年时蛔虫之苦。那时卫生条件有限,小孩子大多腹中常有虫扰。母亲心急,从邻家二大娘那儿讨来偏方:每到冬日,她便拾来落地的苦楝果,熬成一碗黄褐色的汤水,端到我们面前。
那味极苦,难以下咽。母亲总是轻声哄着我们:“喝了就不疼了,肚子里的虫子就跑了。”我们捏着鼻子一口灌下,她随手递来半碗红糖水,眼里尽是心疼与期望。果然,不出两日,身体便排出蛔虫。苦楝果水,虽苦口,却是贫瘠岁月中最实用的良药。
也许正因如此,自我幼时起,苦楝树在我心中便从不晦气,反而蒙上了一层慈祥的光环。它苦,但它能治病;它被流言诽谤,却依然努力生长、开花、结果,默默陪伴着一代代人的岁月人生。
如今我再回老家,见到苦楝树依然立于风中的样子,忽然懂得:它就像这片土地上那些沉默的父老乡亲,一生辛劳、半世苦涩,却始终是大地坚强的守护者。
二0二五年九月八日于通州
![]()
作者简介:李庆和,男,山东临沂人,五O后,在兰州从军,参加援老抗美,后转业青海油田工作,现退休定居北京。
编者简介:艾兰,本名王凤,曾用名蓝雪花,山东临沂人,1979年生于山东德州禹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