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维度
功:推动新政改革与预备立宪,促进政治转型与民主化进程。袁世凯在清末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他对新政改革的积极推动,为清末民初的政治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统治岌岌可危的局势下,袁世凯凭借其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务实的精神,认识到改革是挽救清王朝统治的唯一出路。他大力倡导并参与了一系列新政举措,涵盖行政、司法、教育等多个领域。在行政改革方面,裁撤冗官冗衙,提高行政效率,使政府机构更加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司法改革上,引进西方司法制度,设立新式审判机构,推动司法独立,为中国近代司法体系的建立迈出了重要一步。这些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专制体制,为政治转型创造了条件。
袁世凯积极参与预备立宪活动,成为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关键人物之一。他深知立宪是时代潮流,也是稳定统治、缓和社会矛盾的有效手段。在预备立宪过程中,袁世凯积极建言献策,推动清政府设立咨议局和资政院等机构,这些机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仍受清政府控制,但毕竟为民众提供了参与政治、表达诉求的平台,培养了民众的民主意识和政治参与能力。此外,袁世凯还主张逐步开放党禁,允许民间政党存在和发展,这一举措进一步促进了政治多元化,为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
过:企图复辟帝制,破坏民主共和进程,引发社会动荡。袁世凯在政治上的重大过失令人发指,他企图复辟帝制的行为,严重破坏了民主共和进程,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辛亥革命的胜利,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袁世凯却逆历史潮流而动,在掌握大权后,逐渐暴露出其复辟帝制的野心。他通过一系列阴谋手段,如解散国会、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修改总统选举法等,逐步集权于一身,最终于1915年12月宣布称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年号洪宪。
袁世凯的复辟帝制行为,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和唾弃。护国运动迅速兴起,各地纷纷宣布独立,袁世凯陷入众叛亲离的境地。他的倒行逆施不仅使中国刚刚建立的民主共和制度遭受重创,也引发了社会的动荡不安。战争的爆发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经济遭到破坏,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袁世凯的复辟闹剧以失败告终,他也因此背负了千古骂名,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罪人之一。
经济维度
功:大力发展近代工业与商业,推动经济近代化。在经济领域,袁世凯为推动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做出了积极贡献。他深刻认识到近代工业对于国家强盛的重要性,因此在掌权期间,大力扶持和发展近代工业。他创办了一系列官办企业,如开平矿务局、滦州煤矿公司等,这些企业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方面发挥了示范作用,带动了中国工业的发展。同时,袁世凯还积极鼓励民间投资兴办实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在他的支持下,中国的纺织、面粉、卷烟等轻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袁世凯设立商部,将商业发展纳入国家战略层面。商部的设立,标志着中国政府开始重视商业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商部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商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如统一货币、整顿税务、修建铁路等,这些措施促进了国内市场的统一和商业的繁荣。同时,商部还积极组织商会,加强商人之间的联系和合作,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袁世凯对商业的重视和支持,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推动了中国经济向近代化的转型。
过:经济政策缺乏长远规划,依赖外资技术,未形成独立经济体系。尽管袁世凯在经济近代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他的经济政策也存在明显缺陷。在经济政策制定上,袁世凯缺乏长远规划和战略眼光,过于注重眼前利益和短期效果。他在发展近代工业和商业时,往往采取急功近利的方式,盲目引进外资和外国技术,而没有充分考虑国家的长远利益和自主发展能力。这种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也使中国经济陷入了对外资和外国技术的过度依赖之中。
在铁路建设方面,袁世凯为了加快铁路建设速度,大量引进外国资本和技术,将铁路修筑权拱手让给外国列强。这不仅使中国丧失了铁路主权,也给国家经济安全带来了潜在威胁。此外,在工业发展中,袁世凯过于依赖外国技术和设备,忽视了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使得中国民工业在技术上长期受制于人,难以形成独立自主的经济体系。一旦外国停止技术输出或提高技术门槛,中国工业就会陷入困境,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文化维度
功:推动教育改革,培养近代化人才。袁世凯在文化领域的重要功绩之一是推动教育改革,废除科举制度,建立新式学堂。科举制度在中国延续了一千多年,虽然它在选拔人才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弊端日益显现。科举考试内容陈旧,以八股文为主,注重形式而忽视实际才能,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创新精神。袁世凯认识到科举制度已经不能适应近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积极倡导废除科举制度。1905年,清政府正式下诏废除科举制度,这一举措标志着中国教育从封建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型。
废除科举制度后,袁世凯大力推动新式学堂的建立。他创办了多所新式学校,如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前身)、山东大学堂(今山东大学前身)等,这些学校引进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袁世凯还鼓励各地创办中小学堂,普及基础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新式学堂的建立,为中国培养了大批近代化人才,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近代化进程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过:文化专制,查禁革命书刊,压制进步思想。袁世凯在文化领域存在严重的倒行逆施行为,他实行文化专制政策,查禁革命书刊,压制进步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各种进步思想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袁世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害怕进步思想动摇其统治基础,因此采取了一系列文化专制措施。他颁布了一系列法令,严禁革命书刊的传播,查封进步报刊和社团,逮捕和迫害进步人士。这些行为严重阻碍了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进步,使中国社会陷入了思想禁锢的困境。
袁世凯的文化专制政策还体现在尊孔复古逆流上。他为了给复辟帝制制造舆论,大力提倡尊孔读经,将儒家思想作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他下令在全国各地举行祭孔活动,恢复学校读经课程,试图通过儒家思想的统治来麻痹人民的思想,维护封建专制制度。袁世凯的文化专制行为,遭到了广大进步人士的强烈反对和批判,也使中国文化的发展遭受了重大挫折。
军事维度
功:小站练兵创建北洋军,推动军事近代化;整军备战展现军事才能。在军事方面,袁世凯的功绩主要体现在小站练兵和创建北洋军上。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认识到旧式军队的腐朽无能,决定进行军事改革。袁世凯临危受命,在天津小站主持新军编练工作。他借鉴西方先进的军事制度和训练方法,聘请外国军事顾问,引进先进的武器装备,对军队进行全面改革。小站练兵是中国近代军事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它开创了中国近代军事教育的先河,培养了一大批军事人才,如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等,这些人在后来的中国军事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小站练兵,袁世凯创建了北洋军。北洋军是中国第一支近代化军队,它采用了西方的军事编制和训练方法,装备先进,战斗力较强。北洋军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军事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提高了中国军队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此外,在对外战争中,如甲午战争后,袁世凯积极整军备战,展现了一定的军事才能。他认识到中国军队在战争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如指挥混乱、装备落后、训练不足等,因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以改进。他加强军队的训练,提高士兵的军事素质;引进先进的武器装备,增强军队的战斗力;改革军事指挥体系,提高指挥效率。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军队的应对外敌能力。
过:北洋军阀割据,导致军阀混战,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袁世凯在军事上的过失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灾难。他凭借北洋军的实力,逐渐掌握了清政府的军政大权,并在成为中华民国大总统后,将北洋军发展成为北洋军阀集团。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直、皖、奉三大派系,各派系之间为了争夺地盘和权力,展开了激烈的军阀混战。军阀混战期间,中国陷入了长期的分裂和动荡局面,战争频繁发生,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军阀混战导致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大量农田荒芜,工厂倒闭,商业萧条,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同时,军阀混战也使社会秩序陷入混乱,土匪横行,盗贼猖獗,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此外,军阀们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不惜出卖国家主权,与外国列强勾结,使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袁世凯作为北洋军阀的始作俑者,对军阀混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社会维度
功:关注民生赈灾救荒,推动社会救济体系建设;改善地方基础设施。在社会领域,袁世凯也有一些值得肯定的功绩。他关注民生问题,多次下令赈灾救荒,推动社会救济体系建设。在自然灾害频发的时期,袁世凯积极组织救灾工作,拨款赈济灾民,设立粥厂、难民收容所等,为灾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同时,他还注重灾后重建工作,帮助灾民恢复生产,重建家园。袁世凯的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灾民的困难,维护了社会稳定。
袁世凯在地方治理上有所作为,他积极改善地方基础设施,如修建道路、桥梁、水利设施等。这些基础设施的改善,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方便了人民的出行和生活。例如,袁世凯在直隶总督任上,大力推行“新政”,在地方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他注重发展地方教育、卫生、警察等事业,提高了地方的社会治理水平,为地方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过:复辟帝制加剧社会矛盾分裂,破坏社会稳定发展。袁世凯在社会方面的过失同样不可忽视。他在复辟帝制过程中,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不惜牺牲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加剧了社会矛盾和分裂。他的倒行逆施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和抵制,各地纷纷掀起护国运动,社会陷入动荡不安的局面。战争的爆发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破坏,人民生活更加困苦,社会秩序更加混乱。
袁世凯的复辟帝制行为也破坏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他称帝期间,政治腐败加剧,官场黑暗,社会风气败坏。他为了筹集复辟经费,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同时,他还对进步力量进行残酷镇压,限制人民的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使社会失去了创新和发展的活力。袁世凯的复辟帝制行为,使中国刚刚建立的社会稳定局面遭到破坏,社会发展陷入了停滞甚至倒退。
袁世凯是一个功过参半的历史人物。他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等各个领域都有一定的作为和贡献,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但同时,他的复辟帝制行为、经济政策的缺陷、文化专制、军阀割据以及对社会稳定的破坏等过失,也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要以客观、公正、全面的态度看待袁世凯这一历史人物,汲取历史教训,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社会的长治久安而努力奋斗。(本书寻求出版合作商)
作者简介:史传统,诗人、评论家,中国国际教育学院(集团)文学院副院长,中国财经杂志社评论专家委员会执行主席、高级评论员,人民网人民智作认证创作者。著有评论专著《鹤的鸣叫:论周瑟瑟的诗歌》(20万字)、评论集《再评唐诗三百首》(60万字),诗集《九州风物吟》,散文集《山河绮梦》、《心湖涟语》。发布各种评论、诗歌、散文作品2000多篇(首),累计500多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