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的积极参与者
在晚清那风雨飘摇、内忧外患交织的动荡时代,洋务运动如同一盏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明灯,承载着无数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希望。袁世凯,这位日后在中国近代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也积极投身其中,成为洋务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为推动中国近代工业、教育、军事等多方面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工业领域的开拓。袁世凯深知工业发展对于国家富强的重要性。在他看来,近代工业是强国之本,只有建立起强大的工业体系,国家才能在列强的环伺中立足。因此,他积极创办了一系列近代工业企业,其中天津机器制造局和电报总局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天津机器制造局的创办,是袁世凯在工业领域的一次重要尝试。当时,中国传统的军事工业远远落后于西方列强,武器装备陈旧落后,严重制约了军队的战斗力。袁世凯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决心引进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和设备,建立一座现代化的机器制造局。他四处奔走,筹集资金,聘请外国专家和技术人员,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天津机器制造局终于得以成立。这座制造局不仅能够生产各种枪炮弹药,还能制造一些简单的机械设备,为中国的军事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开始尝试摆脱对西方武器装备的依赖,走上了自主制造的道路。
电报总局的设立,则是袁世凯在通信领域的一大创举。在近代社会,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准确性对于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然而,当时中国的通信手段极为落后,主要依靠驿站传递信件,速度缓慢且容易延误。袁世凯意识到,要想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必须建立起先进的通信网络。于是,他积极推动电报总局的创办,引进西方的电报技术和设备,在全国范围内铺设电报线路。电报总局的成立,使得信息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传递,大大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率和军队的指挥能力。同时,它也促进了国内各地之间的经济交流和贸易往来,为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教育领域的革新。袁世凯明白,工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而人才的培养则需要依靠教育。因此,他在推动工业发展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教育领域的革新。他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具有近代科学知识和技能的专门人才。
袁世凯创办的新式学堂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军事、工业、外交等。这些学堂不仅注重传授学生专业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例如,在军事学堂中,学生不仅要学习军事理论,还要进行实际的军事训练和演习,以提高他们的军事素养和作战能力。在工业学堂中,学生则要学习机械制造、化学工程等专业知识,为将来投身工业建设做好准备。
袁世凯积极选派学生出国留学,让他们到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知识。这些留学生回国后,成为了中国近代工业、教育、军事等领域的骨干力量,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军事领域的变革。作为一位军事将领,袁世凯对军事变革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认为,传统的八旗、绿营军队已经远远不能适应近代战争的需要,必须建立一支新型的近代化军队。因此,他在洋务运动中积极推动军事领域的变革,引进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和训练方法,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袁世凯在小站练兵时,就全面采用了西方的军事制度和训练方法。他聘请德国教官担任军事顾问,按照德国军队的模式编练新军。新军不仅装备了先进的武器装备,如步枪、火炮等,还采用了科学的训练方法,注重士兵的体能训练和战术训练。同时,袁世凯还注重培养军队的纪律性和团队精神,建立了一套严格的军事管理制度。通过这些措施,他成功地训练出了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强的北洋新军,为中国近代军事的发展树立了榜样。
天津机器制造局和电报总局的创办,是袁世凯在洋务运动中的重要成果。这两座企业的成立,不仅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和通信业的发展,也培养了一批具有近代科技知识和管理能力的人才。它们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政改革与预备立宪。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晚清政府面临的内外矛盾日益尖锐。为了挽救摇摇欲坠的统治,袁世凯力主新政改革,试图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的变革,使清王朝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教育改革:“废科举、兴学堂”。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一千多年。然而,到了晚清时期,科举制度已经变得僵化腐朽,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袁世凯深刻认识到科举制度的弊端,他力主废除科举制度,兴办新式学堂,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
1905年,袁世凯联合张之洞等大臣上书朝廷,请求废除科举制度。在他们的积极推动下,清政府终于下诏自1906年起废除科举制度。这一举措,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打破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为新式教育的发展扫除了障碍。
废除科举制度后,袁世凯积极兴办新式学堂。他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小学、中学和大学教育,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同时,他还注重发展职业教育和师范教育,培养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教师。新式学堂的兴起,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具有近代科学知识和民主思想的新型人才,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人才基础。
经济改革:设立商部,鼓励工商业发展。晚清时期,中国的经济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使得中国的传统手工业和农业遭到严重破坏,民族工商业发展举步维艰。为了振兴民族经济,袁世凯主张设立商部,鼓励工商业发展。
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袁世凯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商部成立后,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和法规,如《奖励公司章程》《商律》等。这些政策和法规的出台,为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
袁世凯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他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工商业,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他的推动下,中国的近代工业、矿业、交通运输业等都有了较快的发展,民族工商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政治改革:参与预备立宪。面对日益高涨的立宪呼声和革命形势,袁世凯认识到,要想挽救清王朝的统治,必须进行政治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因此,他积极参与预备立宪活动,试图通过渐进改革的方式,使中国走上政治现代化的道路。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并设立考察政治馆,负责起草宪法和筹备立宪事宜。袁世凯被任命为考察政治馆的大臣之一,他积极参与宪法的起草和立宪的筹备工作。在预备立宪过程中,袁世凯主张逐步扩大民权,建立责任内阁制,限制皇权。他认为,只有实行君主立宪制,才能使中国摆脱封建专制的束缚,实现政治的现代化。
袁世凯的预备立宪主张遭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和抵制。他们害怕立宪会削弱自己的权力,因此对预备立宪活动进行百般阻挠和破坏。尽管如此,袁世凯仍然坚持推进预备立宪工作,他在地方上积极推行新政,建立咨议局和资政院等机构,为立宪做准备。
关键事件:提出“废科举、兴学堂”,推动教育改革;设立商部,鼓励工商业发展;参与预备立宪,试图通过渐进改革挽救清王朝。
“废科举、兴学堂”的教育改革,为中国培养了大量近代化人才,推动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设立商部、鼓励工商业发展,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增强了中国的经济实力;参与预备立宪,虽然未能成功挽救清王朝的统治,但为中国政治制度的现代化做出了一定的尝试和探索。这些关键事件,充分体现了袁世凯在新政改革与预备立宪中的积极作为和重要贡献。
外交策略与民族危机。在晚清那个列强环伺、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时代,外交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袁世凯在外交上展现出灵活多变的策略,努力在列强的夹缝中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
与列强的周旋与博弈。袁世凯在外交事务中,十分注重运用灵活的策略与列强进行周旋和博弈。他深知中国当时国力衰弱,无法与列强进行正面抗衡,因此常常采取妥协与抗争相结合的方式,争取在不利的外交环境中为国家谋取最大的利益。
在与俄国就东三省问题的谈判中,袁世凯充分展现了他的外交智慧。俄国一直觊觎中国的东三省地区,试图将其变为自己的势力范围。袁世凯一方面坚决反对俄国的侵略野心,多次向俄国表明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决心;另一方面,他又通过外交途径与俄国进行谈判,争取在平等的基础上解决东三省问题。在谈判过程中,袁世凯巧妙地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联合其他国家对俄国施加压力,最终迫使俄国在一定程度上做出了让步,签订了相关条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国在东三省的主权。
“二十一条”谈判中的民族气节。1915年,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实现其独霸中国的野心,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了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条”。“二十一条”内容极其苛刻,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和利益,如果接受这些条款,中国将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面对日本的侵略威胁,袁世凯陷入了艰难的抉择。一方面,他深知日本的军事实力强大,如果拒绝“二十一条”,日本可能会发动战争,中国将面临巨大的灾难;另一方面,他又不能轻易放弃国家的主权和利益,成为民族的罪人。
在谈判过程中,袁世凯展现出了坚定的民族气节和灵活的外交策略。他组织了专门的谈判团队,对“二十一条”进行了逐条研究和反驳。对于一些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条款,他坚决予以拒绝,毫不妥协;对于一些可以通过谈判争取的条款,他则与日本进行了艰苦的讨价还价。同时,袁世凯还通过外交途径,将日本的侵略野心公之于众,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和同情。
尽管最终由于中国国力弱小,袁世凯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部分“二十一条”条款,但他在谈判过程中的抗争和努力,展现了中国政府和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决心和勇气。他的外交智慧和民族气节,也赢得了国内一部分人的理解和尊重。
对外交人才的重视与培养。袁世凯深知外交人才对于国家外交工作的重要性。因此,他十分重视外交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创办了外交学堂,选拔优秀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外交培训,培养他们的外语能力、国际法和外交礼仪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他还积极选派学生出国留学,让他们到西方国家学习先进的外交理念和实践经验。
在外交人才的选拔上,袁世凯注重选用既有专业知识又有爱国情怀的人才。他任用了一批具有丰富外交经验和高超外交技巧的外交官,如陆徵祥、曹汝霖等。这些外交官在袁世凯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为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事件:与日本就“二十一条”进行艰苦谈判,虽最终未能完全阻止日本侵略野心,但展现了其外交智慧和民族气节。
与日本就“二十一条”的谈判,是袁世凯外交生涯中最为艰难和重要的一次谈判。在这次谈判中,他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但始终坚守国家主权和利益的底线,与日本进行了顽强的抗争。虽然最终未能完全阻止日本的侵略野心,但他的外交智慧和民族气节,为中国外交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的努力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国家主权的坚定捍卫。
袁世凯在晚清时期的治国理政中,在洋务运动、新政改革与预备立宪以及外交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为和贡献。他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和尝试。然而,他也有着复杂的另一面,如后期妄图复辟帝制等行为,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无论如何,他在治国理政方面的经历和举措,都为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反思。(本书寻求出版合作商)
作者简介:史传统,诗人、评论家,中国国际教育学院(集团)文学院副院长,中国财经杂志社评论专家委员会执行主席、高级评论员,人民网人民智作认证创作者。著有评论专著《鹤的鸣叫:论周瑟瑟的诗歌》(20万字)、评论集《再评唐诗三百首》(60万字),诗集《九州风物吟》,散文集《山河绮梦》、《心湖涟语》。发布各种评论、诗歌、散文作品2000多篇(首),累计500多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