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经历与科举挫折
袁世凯,字慰亭(又作慰廷),号容庵,出生于1859年9月16日的河南项城。他诞生于一个世代官宦的家庭,其家族在当地颇有影响,祖父袁甲三曾官至漕运总督,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父亲袁保中也是地方上的名门望族。这样的家庭背景,为袁世凯的成长提供了相对优越的物质条件和文化氛围。
自幼年起,袁世凯便接受了严格的传统教育,诵读经史子集,学习儒家经典,期望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光宗耀祖。然而,命运似乎并未特别眷顾这位少年才俊。尽管他聪慧过人,勤奋好学,但在科举之路上却屡遭挫折。两次乡试落榜,如同两记重锤,击碎了他通过科举改变命运的梦想。面对失败,袁世凯没有选择沉沦,而是开始反思自己的出路,决心寻找一条不同于传统科举的新道路。
关键事件:两次乡试落榜。1876年和1879年,袁世凯两次参加乡试,均名落孙山。这对一个出身官宦家庭、自幼饱读诗书的青年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然而,正是这两次失败,成为了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袁世凯意识到,在科举这条狭窄的道路上,他或许难以脱颖而出,而时代的变迁,也要求他必须寻找新的机遇和挑战。
投身军旅与朝鲜历练。科举的失利,并未让袁世凯一蹶不振。相反,他敏锐地察觉到了时代的脉搏,将目光投向了军旅生涯。当时,清朝内忧外患,洋务运动兴起,军事现代化成为时代潮流。袁世凯毅然决定放弃科举,投身军旅,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他首先加入了淮军,这是李鸿章所创办的一支近代化军队。在淮军中,袁世凯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很快便崭露头角。他不仅精通军事战术,还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赢得了上级和同僚的认可。
关键事件:被派往朝鲜平定“壬午兵变”。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局势动荡不安。清朝作为朝鲜的宗主国,决定派兵前往平乱。袁世凯因其出色的表现,被李鸿章选中,随军前往朝鲜。在朝鲜期间,袁世凯不仅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还表现出了高超的外交手腕。他成功平定了兵变,稳定了朝鲜局势,赢得了清政府的信任和赞誉。此后,他多次往返于中朝之间,处理朝鲜事务,逐渐成为了清政府在朝鲜的代表人物。
在朝鲜的历练,不仅锻炼了袁世凯的军事和外交能力,也让他深刻体会到了弱国无外交的道理。这段经历,对他日后的政治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小站练兵与北洋军阀雏形。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朝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这场战争,不仅暴露了清朝军事上的落后,也加剧了国内的政治危机。战后,清政府决定进行军事改革,编练新军,以增强国防实力。袁世凯因其在朝鲜的出色表现,被委以重任,负责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
小站练兵:军事现代化的起点。小站练兵,是中国军事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袁世凯在这里,引进西方军事制度和技术,聘请德国教官,采用新式训练方法,培养出了中国第一支近代化军队——北洋新军。这支军队,不仅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更重要的是,它打破了传统八旗、绿营的军事体制,建立了以近代军事理论为指导的新型军队。
在小站练兵期间,袁世凯还网罗了一大批军事人才,如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等,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了北洋军阀集团的核心人物。袁世凯通过严格的选拔和训练,将这些人才培养成了自己的得力助手,为北洋军阀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北洋军阀的雏形。随着北洋新军的不断发展壮大,袁世凯在清政府中的地位也日益提升。他利用手中的军权,逐渐扩大了自己的政治影响力。在小站练兵的基础上,袁世凯进一步扩大了军事编制,设立了多个镇(师)级单位,形成了北洋军阀的雏形。这支军队,不仅成为了清政府维护统治的重要工具,也为袁世凯日后的政治野心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政治手腕与权力攀升。袁世凯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更是一位深谙政治手腕的政治家。他善于利用各种政治资源,扩大自己的权力基础。在小站练兵期间,他就通过结交朝中大臣、拉拢地方势力等方式,逐渐建立了自己的政治网络。
关键事件:结交荣禄与李鸿章。袁世凯深知,要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必须得到朝中重臣的支持。因此,他积极结交荣禄、李鸿章等权臣,通过他们的影响力,为自己在清政府中争取到了更多的机会和资源。特别是与李鸿章的关系,更是为袁世凯日后的政治生涯铺平了道路。
李鸿章对袁世凯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极为赏识,多次在清政府面前推荐他,使他得以步步高升。
戊戌变法中的投机与背叛。1898年,戊戌变法爆发,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试图通过改革来挽救清王朝的命运。
然而,这场变法运动最终遭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镇压。在这场政治风波中,袁世凯表现出了极高的投机性。他最初表示支持变法,但在关键时刻却背叛了维新派,向慈禧太后告密,导致了“戊戌六君子”的被杀和变法的失败。这一举动,虽然让他暂时赢得了慈禧太后的信任,但也让他背上了“卖国贼”的骂名。辛亥革命中的崛起与帝制复辟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土崩瓦解。在这场革命中,袁世凯再次展现出了他作为政治家的敏锐与果敢。他利用手中的北洋军,成为了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通过巧妙的周旋和谈判,他最终逼迫清帝退位,实现了国家的和平过渡。自己也因此成为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辛亥革命中的政治博弈。在辛亥革命期间,袁世凯的政治手腕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他一方面与革命党人保持联系,表示支持共和;另一方面又与清政府周旋,争取最大的政治利益。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博弈和军事威胁,他最终成功地掌握了国家的实权。
帝制复辟的幻灭。袁世凯的野心并未因成为大总统而止步。他逐渐暴露出了复辟帝制的企图。1915年底,他宣布称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然而,这一举动却遭到了国内各界的强烈反对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谴责。在护国战争的打击下,他的帝制梦想迅速破灭。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在众叛亲离中黯然离世,结束了自己充满争议的一生。
袁世凯的一生,是充满传奇与争议的一生。他从一位屡试不第的秀才,通过投身军旅、小站练兵等机遇,逐步崛起为晚清至民国初年的重要政治人物。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让他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然而,他的野心和投机行为,也让他背负上了复辟帝制的骂名。袁世凯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奋斗史,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让人们看到了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的紧密联系,也让人们深刻反思了权力、野心与道德之间的复杂关系。(本书寻求出版合作商)
作者简介:史传统,诗人、评论家,中国国际教育学院(集团)文学院副院长,中国财经杂志社评论专家委员会执行主席、高级评论员,人民网人民智作认证创作者。著有评论专著《鹤的鸣叫:论周瑟瑟的诗歌》(20万字)、评论集《再评唐诗三百首》(60万字),诗集《九州风物吟》,散文集《山河绮梦》、《心湖涟语》。发布各种评论、诗歌、散文作品2000多篇(首),累计500多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