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这个名字,如同一块多棱镜,折射出晚清至民国初年那段风云变幻、波澜壮阔的时代光芒。他生于乱世,崛起于变革的夹缝之中,最终在辛亥革命的惊雷中登上权力的巅峰,却又在复辟帝制的迷梦中黯然陨落。袁世凯的一生,是个人野心与时代洪流激烈碰撞的缩影,他的功过是非,至今仍如迷雾般笼罩在历史的天幕上,引人深思,令人慨叹。
袁世凯出生于1859年的河南项城,一个没落的官宦家庭。自幼聪慧过人,却屡试不第,科举之路的挫折,似乎预示着他将走出一条不同寻常的人生轨迹。当洋务运动的浪潮席卷神州大地,当戊戌变法的呼声在朝野间回荡,袁世凯敏锐地察觉到了时代的脉搏,毅然决然地投身军旅,踏上了那条充满未知与挑战的道路。
在朝鲜的壬午兵变中,袁世凯初露锋芒,以其果敢的决策和出色的军事才能,赢得了清政府的信任与赏识。回国后,他更是被委以重任,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开启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序幕。小站练兵,不仅是中国军事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更是袁世凯个人政治生涯的转折点。他在这里网罗了一批军事人才,如段祺瑞、冯国璋等,为日后的北洋军阀集团埋下了伏笔。
随着清末内忧外患的加剧,袁世凯逐渐成为了清政府倚重的重臣。他积极参与洋务运动,推动近代工业、教育、军事等多方面的发展,试图通过渐进改革来挽救清王朝的命运。然而,历史的潮流不可逆转,当辛亥革命的枪声在武昌城头响起,当革命的火种迅速蔓延至全国,袁世凯再次展现出了他作为政治家的敏锐与果敢。
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袁世凯成为了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他巧妙地周旋于革命党人与清政府之间,最终凭借手中的北洋军,逼迫清帝退位,实现了国家的和平过渡。这一历史性的时刻,不仅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帝制的终结,也开启了袁世凯个人权力的新篇章。
然而,袁世凯的野心并未因国家的共和而止步。在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他逐渐暴露出了复辟帝制的企图。他通过一系列政治手段,逐步集中权力,排挤异己,最终在1915年底宣布称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这一举动,无疑是对辛亥革命成果的公然背叛,也是对民主共和制度的极大讽刺。
袁世凯的复辟帝制,不仅遭到了国内各界的强烈反对,也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护国战争的打击下,他的帝制梦想迅速破灭,最终在众叛亲离中黯然离世。袁世凯的一生,就这样在帝制与共和的交替中画上了句号,留给后人的,是无尽的争议与反思。
对于袁世凯的历史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他是晚清至民国初年的重要政治家,为国家的近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有人认为他是复辟帝制的罪人,其野心与行为严重阻碍了国家的民主化进程。然而,历史人物的评价,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的简单判断。
袁世凯的一生,是复杂多面的。他既有推动国家近代化的积极努力,也有复辟帝制的倒行逆施;他既能在关键时刻展现政治家的敏锐与果敢,也会因个人野心而迷失方向。因此,在评价袁世凯时,需要采取一种全面而客观的态度,既要看到他的功绩与贡献,也要正视他的过失与错误。(本书寻求出版合作商)
作者简介:史传统,诗人、评论家,中国国际教育学院(集团)文学院副院长,中国财经杂志社评论专家委员会执行主席、高级评论员,人民网人民智作认证创作者。著有评论专著《鹤的鸣叫:论周瑟瑟的诗歌》(20万字)、评论集《再评唐诗三百首》(60万字),诗集《九州风物吟》,散文集《山河绮梦》、《心湖涟语》。发布各种评论、诗歌、散文作品2000多篇(首),累计500多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