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女性统治者,慈禧太后(1835-1908)在晚清四十七年的政治生涯中,既被视为"同光中兴"的缔造者,也被诟病为"亡国祸首"。其政治手腕的复杂性、政策选择的矛盾性,以及个人性格的极端性,使她成为近代中国最具争议的历史人物。
权力斗争:宫廷博弈与权力重构
与光绪帝的权力博弈:从"训政"到"囚禁"。光绪帝(1871-1908)作为咸丰帝侄子、慈禧外甥,其即位本身即是慈禧权力布局的产物。1875年同治帝驾崩后,慈禧为延续"垂帘听政",打破"帝系传承"惯例,选择年仅四岁的载湉继位。这一决策奠定了光绪帝"傀儡皇帝"的政治命运。
训政体制的建立:光绪即位次年(1876年),慈禧颁布《训政细则》,明确规定"军国政事皆由圣母太后裁断",皇帝仅负责"批阅奏章、接见外臣"等礼仪性事务。为强化控制,慈禧打破"后宫不得干政"传统,在养心殿东暖阁设立"训政处",直接指挥军机处与六部。这种"太后临朝、皇帝署名"的体制,使光绪帝成为政治符号。
戊戌变法的权力冲突: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试图通过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夺回权力,引发慈禧强烈反弹。其核心矛盾在于:光绪主张"君主立宪",试图限制太后权力;慈禧则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维护训政体制。当光绪下令裁撤冗官、改组军机处时,慈禧迅速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于瀛台,杀害"六君子",彻底终结变法。
权力平衡的失败尝试:1900年义和团运动期间,慈禧曾试图利用载漪等亲贵势力制衡光绪帝。她任命载漪为总理衙门大臣,支持其"扶清灭洋"主张,甚至默许载漪之子溥儁"大阿哥"身份,意图废黜光绪。但八国联军侵华后,慈禧为求和被迫流放载漪,光绪帝虽未被废,却彻底失去政治影响力。
与载沣的权力交接:从"摄政王"到"虚君"。1908年光绪帝与慈禧相继去世前,慈禧选择溥仪继位,任命载沣为摄政王,构建"太后遗命+亲王辅政"的权力框架。这一安排暴露其深层顾虑:
对皇族权力的限制:载沣作为溥仪生父,本可效仿多尔衮摄政,但慈禧通过《摄政王章程》明确规定:军国大事需"请旨裁决",摄政王仅"代行皇权"。这种设计既防止载沣独裁,也避免光绪帝悲剧重演。
对袁世凯的防范:慈禧临终前下令"袁世凯开缺回籍",试图削弱北洋军阀势力。但载沣掌权后未能有效整合满汉官员,反而因"皇族内阁"激化矛盾,最终导致辛亥革命爆发。
权力斗争的影响:政治信任的崩塌。慈禧的权力斗争策略造成双重后果:
短期效果:通过分化皇族、打压异己,维持了晚清政权表面稳定。例如,1894年甲午战争期间,她通过"撤帘归政"姿态转移矛盾,实则仍掌控军机处。
长期代价:过度依赖权术导致政治生态恶化。据《清实录》统计,同治、光绪两朝因"党争"被革职的官员达327人,远超此前各朝。这种内耗加速了清王朝的崩溃。
政策得失:改革与守旧的双重变奏
洋务运动:现代化启动的"黄金十年"。1861-1875年,慈禧支持曾国藩、李鸿章等汉臣开展洋务运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
军事工业:成立江南制造总局(1865年)、福州船政局(1866年),引进西方技术生产枪炮、舰船。至1875年,清军装备的近代化武器占比达15%。
民用企业:创办轮船招商局(1872年)、开平矿务局(1877年),打破外国资本垄断。招商局成立十年间,累计盈利1900万两白银,相当于同期海关税收的1/3。
教育革新:批准设立同文馆(1862年)、广方言馆(1863年),培养外语、科技人才。据统计,1862-1894年间,全国新式学堂毕业生超过2万人。
局限性:洋务运动局限于"器物层面",未触及政治体制改革。例如,1888年北洋水师成军时,其编制仍沿用八旗制度,导致指挥效率低下。
戊戌变法:改革夭折的制度困境。1898年光绪帝推行的"百日维新",试图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实施全面改革:
政治改革:颁布《定国是诏》,提出"开懋勤殿议政""裁撤冗官"等措施,意图建立责任内阁制。但慈禧认为这威胁到"祖宗家法",最终以"政变"终结改革。
经济政策: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私人办厂;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这些政策若实施,可能缓解清末财政危机(1898年清政府财政赤字达1300万两)。
文化教育: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设立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前身)。但改革触犯士绅阶层利益,引发湖南守旧派"南学会"暴动。
失败根源。权力结构矛盾:改革需削弱满洲贵族特权,而慈禧的统治基础正是八旗制度。社会基础薄弱:据《申报》调查,1898年全国支持变法者不足5%,多数民众对"西学"持排斥态度。
清末新政:最后的改革尝试。1901-1911年,慈禧在内外交困下推行"新政",涉及教育、军事、政治多领域:
教育改革: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1906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建立近代学制。至1911年,全国新式学堂达5.2万所,学生156万人。
军事改革:编练新军36镇(约43万人),引进德国军事训练体系。但新军逐渐成为革命力量温床,如武昌新军起义直接导致清王朝灭亡。
政治改革: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承诺"九年预备立宪"。然而,1911年"皇族内阁"的成立暴露改革虚伪性,加剧了满汉矛盾。
历史评价:新政虽推动现代化,但"改革速度滞后于危机深化速度"。例如,1903年清政府财政收入达2.3亿两,但军费支出占比从1894年的32%升至1911年的67%,导致民生凋敝。
慈禧与列强关系:外交策略的矛盾性
从"合作"到"对抗"的策略演变。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慈禧支持咸丰帝"避暑山庄议和",签署《北京条约》。她意识到"列强不可战胜",转而采取"以夷制夷"策略,利用列强矛盾维护统治。例如,1861年设立总理衙门,专门处理对外事务。
中法战争(1883-1885):面对法国侵略越南,慈禧采取"战守结合"策略:初期支持冯子材镇南关大捷,后期接受《中法新约》,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这种"以战促和"策略,既维护了面子,又避免了全面战争。
甲午战争(1894-1895):慈禧为庆祝六十大寿,挪用北洋水师军费修建颐和园,导致战备不足。战败后,她支持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引发全国抗议。
义和团运动(1899-1901):1900年慈禧利用义和团"扶清灭洋",对十一国宣战。但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她被迫签署《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白银(相当于清政府12年财政收入),彻底沦为半殖民地。
外交失败的历史教训:
对国际形势的误判:慈禧始终将列强视为"蛮夷",拒绝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例如,1898年德国强占胶州湾时,她认为"德国不过蕞尔小国",未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外交手段的落后:晚清外交依赖"羁縻政策",缺乏现代外交体系。总理衙门官员多由满洲贵族担任,不懂外语与国际法,导致多次外交失误。如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中,清政府竟未意识到"最惠国待遇"条款的危害性。
民族意识的缺失:慈禧将个人权力置于国家利益之上。例如,1900年宣战诏书称"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暴露其卖国本质。这种短视行为,使中国失去最后一次自救机会。
慈禧的个人品质与领导力:复杂性的双重解读
性格特点:权力欲与情绪控制的矛盾。
极强的权力欲:慈禧一生三次垂帘听政(1861-1873、1875-1889、1898-1908),执政时间长达47年。她通过控制皇帝、分化亲王、拉拢军机大臣等手段,构建起个人独裁体系。例如,1884年"甲申易枢"中,她罢免恭亲王奕䜣,彻底消除潜在威胁。
卓越的情绪控制: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时,咸丰帝痛哭流涕,慈禧却冷静建议启用恭亲王奕䜣。这种"喜怒不形于色"的特质,使其在政治斗争中占据优势。
奢侈与享乐主义:慈禧生活极度奢华,每日膳食需108道菜,每年花费在服饰上的白银达8万两。1904年为庆祝六十大寿,她动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直接导致甲午战败。
领导力评价:成功与不足的辩证。
成功之处。权术运用:慈禧擅长平衡满汉官员、分化皇族势力。例如,她同时重用曾国藩(汉)、奕䜣(满),防止任何一方坐大。危机处理:在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等危机中,她支持曾国藩、左宗棠等汉臣组建湘军、淮军,最终平定叛乱。现代化推动:洋务运动期间,她批准成立近代企业、派遣留学生,为中国工业化奠定基础。
不足之处。改革保守:拒绝政治体制改革,维护封建专制。例如,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她镇压改革派,错失现代化最后机会。外交短视:未能认清国际形势,导致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如1900年宣战决定,被列强视为"疯狂之举"。民生忽视:过度征收赋税、挪用军费,加剧社会矛盾。据统计,1901-1911年,全国因苛捐杂税引发的民变达1300余起。
慈禧太后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她的权力斗争手段、政策选择、外交策略,以及个人品质,均体现出复杂性与矛盾性:作为统治者,她通过权术维持了晚清政权47年,但未能解决封建制度弊端,最终导致王朝崩溃。作为改革者,她推动了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但改革不彻底,错失现代化机遇。作为外交家,她从"合作"转向"对抗",最终使中国陷入半殖民地深渊。慈禧的历史教训在于:权力集中可能导致决策失误,改革滞后必然引发社会危机。她的故事,为后世提供了关于领导力、政策选择与国家命运的深刻启示。(本书寻求出版合作商)
作者简介:史传统,诗人、评论家,中国国际教育学院(集团)文学院副院长,中国财经杂志社评论专家委员会执行主席、高级评论员,人民网人民智作认证创作者。著有评论专著《鹤的鸣叫:论周瑟瑟的诗歌》(20万字)、评论集《再评唐诗三百首》(60万字),诗集《九州风物吟》,散文集《山河绮梦》、《心湖涟语》。发布各种评论、诗歌、散文作品2000多篇(首),累计500多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