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维度
功:巩固统治,维持晚清政局的相对稳定;推动洋务运动,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在晚清那个内忧外患交织的动荡时期,慈禧在巩固统治、维持政局稳定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自咸丰皇帝驾崩后,年幼的同治皇帝继位,慈禧联合恭亲王奕䜣发动辛酉政变,成功铲除顾命八大臣势力,开始垂帘听政。此后,她又历经同治、光绪两朝,通过一系列政治手段,平衡各方势力,确保了清王朝在风雨飘摇中得以延续。例如,她巧妙地利用汉族官僚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的力量,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消除了内乱对清王朝统治的直接威胁,使得国内局势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稳定。
在推动洋务运动方面,慈禧也起到了关键作用。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旨在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实现国家的富强。慈禧对洋务派的支持,为洋务运动的开展提供了政治保障。她批准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作为办理洋务和外交事务的中央机构,为洋务运动提供了组织基础;支持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和轮船招商局、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等近代企业,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和发展;鼓励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培养了一批掌握西方先进技术和知识的专业人才,如詹天佑、严复等,为中国近代化进程储备了人才力量。
过:镇压戊戌变法,阻碍政治体制改革;权力集中导致腐败丛生,加剧社会矛盾。慈禧在政治上的过错同样显著。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运动,旨在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推进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但慈禧出于维护自身统治地位和既得利益的考虑,对戊戌变法进行了残酷镇压。她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皇帝,杀害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废除变法法令,使得这场具有进步意义的改革运动夭折。这一行为严重阻碍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使中国错失了一次通过和平方式实现政治现代化的宝贵机会,进一步拉大了中国与西方列强的差距。
此外,慈禧长期把持朝政,权力高度集中,导致清朝政治腐败现象丛生。她重用亲信,形成了一个以她为核心的利益集团,这些人结党营私,贪污受贿,卖官鬻爵,严重破坏了清朝的政治生态。例如,庆亲王奕劻贪财好货,与袁世凯勾结,大肆收受贿赂,其府邸门前车水马龙,求官者络绎不绝,形成了“庆记公司”的丑恶现象。这种腐败现象不仅加剧了社会矛盾,也削弱了清朝的统治基础,使得清王朝在面对内忧外患时愈发无力应对。
经济维度
功:支持近代工业发展,促进经济多元化;重视农业,多次下令减免赋税。在经济领域,慈禧对近代工业发展的支持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如前文所述,她对洋务运动的支持,推动了一批近代企业的创办和发展。这些企业涵盖了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等多个领域,不仅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也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例如,轮船招商局的创办,打破了外国轮船公司对中国航运业的垄断,促进了中国近代航运业的兴起;开平矿务局的开采,为中国近代工业提供了重要的能源支持,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这些近代企业的出现也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多元化,改变了传统以农业为主导的单一经济结构。
慈禧对农业也较为重视,多次下令减免赋税,以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在遇到自然灾害或社会动荡时,她通常会颁布谕旨,减免受灾地区的赋税,发放赈灾物资,帮助农民度过难关。例如,光绪初年,华北地区遭遇严重旱灾,慈禧下令减免直隶、山东、河南等地的赋税,并拨款赈灾,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灾情对农民的影响,维护了社会稳定。
过:财政管理不善,导致国库空虚;对外赔款加重百姓负担,影响经济健康发展。慈禧在经济方面的过错不容忽视。清朝后期,财政管理混乱不堪,慈禧对此负有重要责任。她生活奢靡无度,大肆挥霍国家财富。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她不惜动用大量国库资金修建颐和园等皇家园林,仅颐和园的修建就耗资数千万两白银,相当于当时北洋水师数年的经费。这种奢侈浪费的行为使得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国库空虚,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
晚清时期,中国在与西方列强的战争中屡屡战败,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支付巨额赔款。慈禧作为当时的统治者,在这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例如,《马关条约》规定中国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辛丑条约》规定中国赔偿各国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白银。这些巨额赔款加重了百姓的负担,使得民不聊生,严重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为了支付赔款,清政府不得不加重赋税,搜刮民脂民膏,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
文化维度
功:推动传统文化传承,支持京剧等艺术形式的发展。在文化方面,慈禧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她本人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喜爱京剧艺术。在她的支持和推动下,京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慈禧经常在宫廷中举办京剧演出,邀请当时著名的京剧演员进宫表演,如谭鑫培、孙菊仙等。她还对京剧的剧本创作、表演形式、唱腔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促进了京剧艺术的创新和提高。在慈禧的影响下,京剧在宫廷内外得到了广泛传播,成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过:对西方文化持保守态度,限制文化交流与创新;镇压进步思想,阻碍思想解放。慈禧对西方文化持保守态度,严重限制了中西方文化交流与创新。在晚清时期,西方文化随着列强的侵略逐渐传入中国,带来了新的思想、观念和科学技术。但慈禧对西方文化采取排斥和抵制的态度,认为西方文化是“奇技淫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构成威胁。她限制西方书籍、报刊的传入,禁止中国人学习西方语言和文化,阻碍了中国人了解世界、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步伐。例如,在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人士主张学习西方文化,兴办新式学堂,开设西学课程,但遭到了慈禧的强烈反对和镇压。
慈禧镇压进步思想,阻碍思想解放。她维护封建礼教和传统观念,对任何威胁到封建统治的进步思想都进行严厉打击。戊戌变法失败后,她下令查禁维新派创办的报刊和书籍,逮捕和杀害维新派人士,使得中国思想界陷入了一片沉寂。此后,她又多次镇压革命派的起义和宣传活动,进一步阻碍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和进步。
军事维度
功:初期支持军事改革,提升清军战斗力;重视海防,推动北洋水师建设。在军事领域,慈禧在初期对军事改革给予了一定支持,取得了一定成效。洋务运动时期,她支持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生产了大量的近代武器装备,如枪炮、舰船等,为清军提供了先进的武器支持。同时,她还支持创办新式军事学堂,如天津水师学堂、北洋武备学堂等,培养了一批掌握近代军事技术和知识的专业人才,如邓世昌、刘步蟾等,提升了清军的战斗力。
慈禧对海防也较为重视,推动了北洋水师的建设。北洋水师是清朝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在当时亚洲地区具有较强的实力。慈禧批准李鸿章筹建北洋水师,拨款购买了多艘先进的铁甲舰和巡洋舰,如“定远”舰、“镇远”舰等,并聘请外国教官对水师官兵进行训练。北洋水师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的海防力量,对维护国家海洋权益起到了积极作用。
过:甲午战争失败暴露军事体制弊端;后期军事策略失误,加剧国家危机。甲午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清朝军事体制的弊端,慈禧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清朝军事体制存在着指挥系统混乱、官兵素质低下、装备更新缓慢等问题。在甲午战争中,清军指挥不统一,各自为战,缺乏有效的协同作战能力;官兵训练不足,战斗意志薄弱,在战场上屡屡失利;北洋水师虽然装备先进,但由于慈禧为了修建颐和园而挪用海军军费,导致舰队长期得不到更新和维护,在战争中逐渐处于劣势。
甲午战争失败后,慈禧在后期军事策略上也出现了严重失误。她没有吸取战争失败的教训,进行彻底的军事改革,反而继续维持腐朽的军事体制。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她盲目相信义和团“刀枪不入”的神话,支持义和团与列强对抗,同时向十一国宣战,结果导致清军在战场上节节败退,北京沦陷,她被迫携带光绪皇帝仓皇出逃。这一系列军事策略失误,使得中国陷入了更加深重的危机之中。
社会维度
功:关注民生,多次下令赈灾救荒;推动社会救济体系建设。在社会方面,慈禧在一定程度上关注民生问题,多次下令赈灾救荒。晚清时期,中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如旱灾、水灾、蝗灾等,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慈禧在面对这些灾害时,通常会颁布谕旨,要求地方官员积极组织赈灾救荒工作,发放粮食、衣物等物资,帮助灾民度过难关。例如,光绪三年(1877 年),山西、河南、陕西等地发生严重旱灾,慈禧下令拨款赈灾,并派遣官员前往灾区督办赈灾事宜,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灾情对灾民的影响。
慈禧推动了社会救济体系的建设。她支持创办了一些慈善机构,如育婴堂、养济院等,用于收养孤儿、寡妇、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为他们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这些慈善机构的创办,体现了慈禧对社会救济问题的重视,对改善社会民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过:社会控制过严,限制民间组织发展;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多次民变。慈禧对社会控制过严,严重限制了民间组织的发展。她担心民间组织的壮大会威胁到清王朝的统治,因此对民间组织的活动进行了严格限制和打压。例如,她禁止民间结社、集会,对一些具有进步思想的民间团体进行取缔和镇压,使得民间组织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无法有效地组织和动员民众参与社会变革和进步活动。
慈禧统治时期,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引发了多次民变。清朝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沦为佃农或流民,生活困苦不堪。而慈禧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不断加重赋税,搜刮民脂民膏,使得农民的负担越来越重。在这种情况下,农民纷纷起义反抗,如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义和团运动等。这些民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对封建统治的不满和反抗,但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动荡,进一步加剧了清王朝的统治危机。
慈禧是一个具有复杂性和矛盾性的历史人物。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等各个领域,她既有推动历史进步的一面,也有阻碍历史发展的一面。她的功绩在一定程度上为晚清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但她的过错也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使中国在近代化的道路上陷入了困境。(本书寻求出版合作商)
作者简介:史传统,诗人、评论家,中国国际教育学院(集团)文学院副院长,中国财经杂志社评论专家委员会执行主席、高级评论员,人民网人民智作认证创作者。著有评论专著《鹤的鸣叫:论周瑟瑟的诗歌》(20万字)、评论集《再评唐诗三百首》(60万字),诗集《九州风物吟》,散文集《山河绮梦》、《心湖涟语》。发布各种评论、诗歌、散文作品2000多篇(首),累计500多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