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裁缝铺》外传一 莲纹尺素
三年后的寒食节,江南织造局送来匹蛟绡。月下展开时,绡面浮起暗纹,竟是并蒂莲缠绕剪刀的图样。
“是娘娘的手艺。”老织工叩首泣告,“三年前并蒂莲开遍大胤那夜,所有织机自动绣出这花纹。”
凌不语指尖抚过绡面,剪刀忽然嗡鸣。绡上莲纹竟流动起来,组成段血书——来自冷宫废太妃的求救信。
“陛下可知这蛟绡来历?”他转向御座上的新帝,“是前朝余孽用冷宫妃嫔的血染线所织。”
商婉宁刀尖挑破绡面,渗出暗红血珠。血珠落地成字:“第七十九盏灯未灭”。
新帝猛然起身:“压魂井超度的只有九十六个魂魄!”
急雨敲窗时,三人重返裁缝铺。井口被并蒂莲根须封死,唯有那盏绣灯重新亮起。灯下摆着把玉尺,尺身刻着“量天测地,莫量人心”。
凌不语玉尺轻叩井沿。莲根退散处,露出深藏的地宫——百具冰棺陈列其中,每具棺盖都刻着剪刀破莲的印记。
“是娘亲的封印。”新帝抚过棺盖刻痕,“她将未能超度的魂魄暂存于此...”
商婉宁突然掀开第七十九具冰棺。棺中女子心口插着半把剪刀,掌中紧握血书:“妾身怀真龙血脉,陛下惧预言成真,命国师活取胎儿...”
血书末角盖着皇帝私印和国师画押。
凌不语剪刀合璧处,所有冰棺同时开启。九十七具尸身心口皆露出龙纹胎记——都是被皇帝害死的亲生骨肉。
“所以并蒂莲不肯完全绽放。”新帝泪落冰棺,“这些孩儿等着沉冤得雪。”
暴雨倾盆的夜,玉尺忽然飞旋而起,在空中划出星图。北斗第七星位置,赫然对应着冷宫枯井。
枯井底挖出铁盒,盒中装满婴儿襁褓,每件都绣着“天命裁缝”的标记。最底下压着凌夫人的手札:
“玄冥以命换得九十七子魂魄,妾身以血养莲二十载。待双生子聚首,以真龙血开棺,方可完此功德。”
曙光初现时,兄弟二人割掌滴血。鲜血融冰处,九十七个光球升空,汇入北斗七星。最后那个光球格外明亮,绕着新帝三圈方离去。
并蒂莲终于完美绽放,花心托起枚玉印——天命裁缝铺真正的传承之宝。
坊间从此流传:每逢雨夜,总有持剪人量天测地。绣灯亮处,便是冤情得雪时。
(全书完)
后记:尺素天涯
《天命裁缝铺》搁笔之时,正值江南梅雨渐歇。窗外的并蒂莲开了又谢,仿佛呼应着书中人的悲欢离合。
这部书缘起于家传的一把青铜剪刀。祖母临终前将它塞进我手里,刃口处刻着“量天测地,莫量人心”八字。后来在整理遗物时,从剪刀木匣夹层中发现残破绣谱,才知祖上原是宫廷裁缝,专为皇室绣制吉服。
最令我震撼的是绣谱最后一页的血书——永德十七年中秋,凌夫人用绣针蘸血写下:“今日横剪嫁衣,非为逆天改命,但求真相大白。”此后三年,我走访各地古迹,在玄武门残碑上发现压魂井的构造图,在冷宫废井里找到半枚压魂钱,逐渐拼凑出这个跨越两代人的故事。
写作过程中,每至夜深人静时,总能听见剪刀在匣中嗡鸣。某日雨夜,我对着凌不语井底认亲的段落落泪时,剪刀突然自主合璧,刃口映出祖母的面容。这才惊觉,书中凌夫人原型正是祖上那位因横剪龙袍被问罪的绣娘。
或许世间真有因果轮回。完稿那日,院中枯井突然涌出清泉,生出一株并蒂莲。莲心托着枚绣针,与书中描写一般无二。如今我将它供在祖母牌位前,晨昏三炷香。
谨以此书,祭所有被历史尘埃淹没的巧手与匠心。针线或有尽时,天道终究昭彰。
——某庚子年荷月于裁缝铺旧址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