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武器,常与硝烟、威慑相连,而这篇《铸剑为盾:一枚温压弹里的东方智慧》,却以细腻笔触,为我们揭开了军事科技背后的深层意涵。
文章循着温压弹的演进脉络,从越南丛林的初代燃料空气炸弹,到中国第三代温压弹的惊艳亮相,既展现了军事技术从粗糙到精尖的迭代,更勾勒出中国军工“默默钻研、务实精进”的发展轨迹。
作者没有沉迷于武器威力的渲染,而是聚焦于“2500摄氏度高温”与“减少附带损伤”的平衡,“44吨TNT当量”与“自卫防御”的坚守,将“铸剑”与“为盾”的辩证关系娓娓道来。
在大国博弈的语境下,这篇散文跳出了“军备竞赛”的固有叙事,以“东方智慧”为切入点,诠释了中国发展军事力量的核心逻辑——强大并非为了征服,而是为了守护和平与主权。
字里行间,既有对科技突破的理性审视,也有对和平发展的深切期许,为我们理解军事科技与国家担当提供了独特视角。(367字)
【温压武器知识】
【散文】铸剑为盾:
一枚温压弹里的东方智慧
作者:强军/陕西宝鸡
硝烟远去的岁月里,武器的演进从未停歇,它藏着人类对安全的执念,也映照着科技前行的微光。当中国第三代温压弹的身影出现在世人眼前,人们谈论的不只是千米之内的威慑力,更是一段从追赶到领跑的务实征程。
上世纪60年代的越南丛林,美国的燃料空气炸弹第一次撕开隐蔽的战场,燃料与空气交融的爆轰,让丛林里的寂静成了过去式。后来,苏联的同类武器在阿富汗山区清剿洞穴,用冲击波叩问着复杂地形里的作战逻辑。那时的“大杀器”,还带着几分粗糙的直白——二次引爆的繁琐,当量与效能的妥协,却为后来者埋下了创新的种子。
中国的脚步,始于90年代的默默钻研。1996年,3.5公斤重的PF-97型便携温压火箭诞生,像一柄精巧的短剑,藏着“小而精”的巧思;2008年的PF-97A,在射程与精度的提升里,透着对“实用”二字的坚守。直到2017年的军演,温压弹首次展露锋芒,再到2020年底,第三代温压弹以7吨重、8米长的姿态亮相,可由轰-6K携载,能随东风-21D奔赴远方,多了几分“运筹帷幄”的从容。
这枚弹的厉害,不在咄咄逼人的张扬。2500摄氏度的高温火球,44吨TNT当量的威力,1000千帕的超压冲击波,并非为了制造“寸草不生”的荒芜,而是为了在复杂战场里,精准敲碎地下工事的壁垒,瓦解隐蔽目标的防线。它不需要核辐射的威慑,却凭着常规武器的身份,带着“减少附带损伤”的考量,让威慑多了几分克制。炸药里的铝、硼元素,让爆炸分作无氧爆破、无氧燃烧、有氧燃烧三步,每一步都在精打细算着能量的释放,既追求极致效能,又恪守着“不滥伤”的底线。
外界的目光总是复杂的。有人质疑数据,有人担忧平衡,美国的警惕与焦灼,成了大国博弈里的寻常注脚。可中国的军事科技,从来不是为了掀起新的军备竞赛。从燃料空气炸弹到温压弹,从跟跑者到性能比肩“炸弹之父”、超越“炸弹之母”,二三十年的沉淀,靠的不是急功近利的跳跃,而是一次次模拟推演里的较真,一场场军演里的打磨。就像2025年试爆的氢基超级炸弹,用氢化镁材料解锁更高效能,不过是沿着“自力更生”的道路,稳步走向更强的自卫能力。
武器终究是手段,不是目的。这枚温压弹的背后,藏着一个国家对“安全”的理解:不是靠威慑去征服,而是靠实力来守护。在南海的风涛里,在亚太的格局中,它像一面无形的盾,提醒着世界:中国的军事发展,从来只为捍卫主权与稳定,不为扩张与挑衅。
当硝烟的记忆渐渐淡去,武器的演进依然在继续。但真正值得铭记的,从来不是“千米寸草不生”的威力,而是藏在科技背后的理性与担当——铸剑,是为了让和平有更坚实的依靠;强大,是为了让世界少一些恃强凌弱的侥幸。这,或许就是一枚温压弹里,最动人的东方智慧。(1097字)
【温压弹简介】
温压弹(英文:Thermobaric Bomb),又称: 温压武器,是采用温压炸药(富含铝、硼、硅、钛、镁、锆等物质的高爆炸药),利用空气炸药的温度和压力效应提高爆轰威力、产生杀伤效果的炸弹。
温压弹是在云爆弹(燃料空气弹)基础上研制发展而成的新型武器,虽然其基本概念和作用原理与燃料空气弹相似,但其燃料成分有了较大的变化,其特点是:杀伤隐蔽目标能力强,特别适合对付隐蔽在地下或洞穴内的各种目标;爆轰时产生较高的温度和压力;爆轰冲击波作用时间长、威力大;造成人员因缺氧窒息而死;温压弹可以做成炸弹,也可做成单兵榴弹、火箭弹或导弹。
2001年12月,美国进行了温压弹的地下测试,成功地摧毁了地下目标。温压弹属于常规武器,但却具有超常规的杀伤威力和毁伤效果,由于温压弹在封闭空间内使用的杀伤效果更加显著,因而特别适合杀伤洞穴、地下工事和建筑物中的人员。相比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言,温压弹破坏力巨大、成本又不高,又被称为“亚核武器”。(405字)
共1881字 2025年9月2日于宝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