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湖海辞赋集(选节)
——选自苍山牧云著《江河湖海赋集》第一章 第一节
江渎之神,长江之灵,马首江身,菩萨妙相,辅佐大禹,功著洪荒。其神德昭昭,庇佑苍生,故天下江渎神庙林立,历代祭祀,传承悠长。
观夫天下江渎神庙,分布广袤,各据一方。或建于山川形胜之处,以彰神之灵秀;或立于市井繁华之地,以接民众祈愿。庙宇建筑,风格各异,雕梁画栋,气象万千。堂中供奉江渎神像,马首人身,神情庄重,宝相庄严。香烟缭绕,钟鼓齐鸣,神恩浩荡,令人敬畏。
自上古以降,历代官方祭祀江渎神之传统,绵延不绝。太古之时,人心纯朴,对江渎之神崇敬有加,每岁岁时,必行祭祀之礼。以牲醴之供,陈祭器之盛,祈愿神灵护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商周之际,礼制渐兴,祭祀之仪,愈为隆重。王朝遣使,捧玉帛之贵,奉牺牲之洁,行祭江之礼。礼成之时,祈国运之昌盛,求社稷之安宁。
秦汉之时,大一统之世,对江渎神之祭祀,更为规范。朝廷专设祭祀之官,定祭祀之期,行祭祀之礼。汉时,祭祀之地,或在都江堰畔,或在长江要津,以显神之尊崇。唐宋以来,文化繁荣,祭祀之仪,更趋繁复。唐太宗李世民,重视祭祀,每岁遣使祭江,祈求江山稳固。宋代,祭祀之礼,更为完备,皇帝亲临祭祀,行稽首之礼,表崇敬之意。明清之世,祭祀之制,承前启后,祭祀之地,遍布大江南北。皇帝命有司,精心筹备祭祀之事,礼仪之隆,罕有其匹。
且夫祭祀之时,典礼殊胜。祭前,斋戒沐浴,以洁其身;祭日,身着盛服,恭立庙前。乐师奏响雅乐,舞者献上祭舞,神官宣读祭文,祈颂神恩。祭品罗列,珍馐美馔,香茗佳肴,皆精挑细选,以奉神灵。众人虔诚叩拜,祈愿神灵保佑,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至若岁逢灾异,干戈扰攘,历代君王,更为求神庇佑,加紧祭祀之礼。以为神灵之护佑,可消灾弭祸,国泰民安。故祭祀之仪,尤为庄重,祈愿神灵显灵,救民于水火。
江渎之神庙,承载千年之历史;历代祭祀,传承华夏之文明。今虽时移世易,然江渎之神之恩泽,仍为世人所铭记。愿后世之人,承其祭祀之传统,崇敬神灵,铭记历史,弘扬文化,使华夏文明,永传不朽。
河神赋
——选自苍山牧云著《江河湖海赋集》第一章 第二节
作者:苍山牧云
河神者,华夏之灵祇,水泽之尊主,渊源邈远,史乘悠长,承续不绝,诚为古今所崇,民俗所信焉。
河神之称,统曰河伯。其名繁杂,《庄子》《楚辞》《山海经》等典籍皆有载,或名冯夷,或称冰夷、无夷。《文选》李善注以太川后为河伯,《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则以禹强为河伯,众说纷纭,各有所本。据《重修纬书集成》卷六《龙鱼河图》,河伯姓公名子,夫人姓冯名夷君;亦有言河伯姓吕名公子,夫人姓冯名夷。《真灵位业图》载,太清右位有河伯,乃得道之士所补。《神异经·西荒经》记西海水上有河伯使者,乘白马,朱鬣白衣玄冠,从十子童子,驰马若飞如风。
上古之时,冯夷者,弘农华阳人也,居废关提道间,服八石得水仙,遂为河伯。《历代神仙通鉴》亦有载,冰夷一名冯夷,人面蛇身,控乡提首人,尝入华阴服八石,得凌波泛水之道。其曾北居阳汗陵门之山,与蜚廉讲术,入从极之渊,师玄冥大人学混沌之法。后置食水滨,招引商羊为伴,商羊生于有巢氏,能采雨露之精,吸则勃海可竭,施则高原可没,尝助蚩尤与黄帝战。又有言其乘两龙,一日冰夷,一日冯夷,人面鱼身。
河神之事,史不绝书,其名异称。《金匮》言河伯名冯循;《河图》言姓品名夷;《穆天子传》言无夷;《淮南子》言冯迟。其形象亦万千,或人面,或人面蛇身,或人面鱼身,或乘龙,或化鸟,神秘莫测。
地方之河神,亦各具殊胜。如河阴圣后,金世宗大定二十七年正月,加郑州河阴县黄河神号为田昭应顺济圣后,赐庙额灵德善利。尚书省奏言其屡祷有应,保河安流,帝遂从其请,特加号赐额,岁委本县长官春秋致祭。又如河神陈平,《月令广义·岁令一》及《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二皆云汉相国陈平为河渎,后历封赠,至圣朝加封四字王,号“灵源弘济王”。还有泰逢氏,居和山,出入有光,能动天地之气,致兴云雨,民称吉神,后没为河神。金龙四大王,谢绪,浙之谢姓,排行第四,著书金龙山,明景泰间建庙沙湾,顺治三年敕封显佑通济之神,庙祀宿迁。
古之民,对河神之信奉,源于水之畏敬。水,生命之源,润泽万有,亦潜藏灾咎。洪水泛滥,能毁田庐,溺生灵,故民祈河神之庇佑,望其治水患,保丰岁,赐风调雨顺。每逢水旱之灾,或水运攸关之时,皆盛祭河神,献牲醴,祈福祉,求安谧。河神之祠庙,遍于各地,香火鼎盛,祭典隆稠,诚为民心之所趋,神圣之表征。
河神之信奉,历沧桑岁月,传承至今,为华夏文化之要部。其蕴含之敬畏自然、祈福消灾之精神,融入民众之生活,启迪后人,当怀敬畏之心,护水之安,兴利除患。
愿河神之灵,永护水泽,保万民之安,佑山河之盛,岁岁无忧,岁岁宁康。
四渎赋
——选自苍山牧云著《江河湖海赋集》第一章 第三节
作者:苍山牧云
四渎者,《尔雅·释水》有载:“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其源起邈远,贯穿华夏之域,通财货以兴邦,殖五谷而养黔首,涤垢秽且润山川,诚为华夏之灵脉,神韵之渊薮也。
汉应劭《风俗通·山泽》释之曰:“渎者,通也,所以通中国之垢秽、民居陵处且殖五谷也。江者,贡也,珍物可贡于上。河者,播也,播为九流,出龙图于其间。淮者,均,均其诸务也。济者,齐,齐共度量也。”其渎之信仰,或与自然崇拜相关,初,渎神司兴云降雨之事,而后渐融于社会与人性,神话之色彩愈浓。
溯源四渎之祀,其史昭然若揭。周之时,天子已祭四渎,《礼记·王制》云:“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诏曰:“河海润千里,其令祠官修山川之祀。”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制诏太常:‘夫江海者,百川之大者也,今闭焉无祀。其令祠官以礼为岁事,以四时祠江海洛水,祈为天下之丰年。’”自是,五岳、四渎皆有常礼。
唐天定六年(747年),“河渎封灵源公,济渎封清源公,江渎封广源公,淮渎封长源公”;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诏封江渎为广源王,河渎为显圣灵源王,淮渎为长源王,济渎为清源王”;元代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加封江渎为广源顺济王,河渎为灵源弘济王,淮渎为长源博济王,济渎为清源善济王”;明代“并去前代所封名号”,分别称东渎大淮之神,南渎大江之神,西渎大河之神,北渎大济之神。
且观江河之神,亦各怀传奇。江渎之神,初有奇相之称。《广雅》云:“江神谓之奇相。”其往昔之事,说法纷纭。《茶香室四钞》卷二十载:“湘蒙氏之女窃黄帝玄珠,沈江而死,化为此神,今江渎庙是也。”《铸鼎余闻》卷二亦云:“蒙氏女奇相,女窃其元珠,沈海去为神,上应镇宿旁及牛宿。”《正义》引《括地志》:“江渎祠在益州成都县南八里。秦并天下,江水祠蜀。”《华阳国志》亦云:“蜀守李冰于湔门解立江神祠三所。”唐时,江渎封广源公,宋封广源王,元封广源顺济王。
古之民,对四渎之崇拜,实乃对自然之敬畏与感恩焉。江河者,水源之源,润泽八荒,滋养生灵,使田亩得以耕垦,谷粒得以繁殖,民众得以安乐,故民众奉之若神,祈其庇佑,风调雨顺,家国安宁。每逢岁首、灾厄之际,皆盛祭四渎,祈愿岁稔年丰,消弭水患之灾。
四渎巍巍,横亘华夏,通江达海,涵养万物。其流淌者,非独水源,实乃岁月之沉淀,历史之见证,人文之滋养。其神韵,蕴含天地之灵气,孕育华夏之文明。世人对江河之崇拜,如长河之水,滔滔不息,历久弥坚。
愿四渎之流,长流无尽,润泽大地,护佑苍生。其神威,永镇风涛,福荫华夏,岁岁安然。
跋
湘君、湘夫人乃江神之一,统辖湘江之地。《史记·封禅书》载:“江水,祠蜀。”《索隐》引《江记》云:“帝女也,卒为江神。”《山海经·中山经》云:“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郭璞注:“天帝之二女而处江为神也。”汪绂注言:“帝之二女,谓尧之二女以妻舜者娥皇、女英也。相传谓舜南巡,崩于苍梧,二妃奔赴哭之,陨于湘江,遂为湘水之神,屈原《九歌》所称湘君、湘夫人是也。”
淮神赋
——选自苍山牧云著《江河湖海赋集》第一章 第四节
作者:苍山牧云
淮水之域,灵秀汇聚;淮神之尊,渊源悠长。淮河者,乃华夏之通脉、南北之要津焉。源出桐柏,奔涌东注,润泽原野,恩被万里。于华夏文明脉络之中,淮河举足轻重,为民生之倚仗,经济之支柱,文化之摇篮,实乃华夏大地之重要血脉。
淮水之神,传承有序,其源可上溯至上古神话传说,且历经沧桑之变,融入后世祭祀体系,尽显独特而丰富之历史脉络。
上古之际,淮水之神名无支祁。据《淮阳记》引《古岳渎经》载,禹治水之时,三临桐柏山,乃获涡水神无支祁。其神形奇特,类猕猴,鼻高额突,青躯白首,金月雪牙。首伸百尺,力胜九象,搏击腾跃,迅疾轻灵,瞬息之间,人莫能久视。
大禹治水,欲降此神,先后遣能者数员,皆未克。童律、乌木田相继受命,力有不逮,弗能使屈。至庚辰临事,方得制之。制时,木扭水灵,火跃石怪,鼻贯金铃,徙淮泅阴,搅龟山之趾,终使淮水平安东注于海。无支祁之平定,乃大禹治水之功,其战无支祁之壮举,亦为淮河传说之华章,彰人与神斗、驯服自然之伟力。
秦汉以降,淮水之神入官方祭祀体系,为淮水之象征而受人祭祠。秦并天下,令祠官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淮河遂入祀典。《史记·封禅书》载:“及秦并天下,令祠官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于是自崤山以东,名山五,大川祠二,水曰济、曰淮。”《汉书·郊祀志下》亦曰:“难于平氏,济于临邑界中,皆使者持节侍调。”自此,淮水之神于祭祀体系中得一席位,祈雨水丰饶,保淮水安澜,护百姓康宁。
及唐代,裴说被尊为淮渎,启淮水之神在唐代受封之先。宋代加封二字公,显其尊崇之位。当今圣朝,更封四字王,号“长源广济王”,赐嘉号以彰功绩,佑一方水土。淮渎祠庙,各处建立,香烟鼎盛,绵延不绝,为民众祈福、驱邪之所。
淮水之历史地位,如中枢要道,连接南北,贯通东西。润广袤沃野,养无数生灵,为华夏文明孕育发展奠坚实基础。沿淮两岸,农兴商盛,人文荟萃,诸般文化文明交融碰撞,绽璀璨光芒。淮水之水,滋养物质繁荣,亦润精神土壤,诸多传说、故事、艺术形式孕育而生,为华夏文化宝藏之瑰宝。
淮神之信仰,载民众对淮水之敬畏与感恩,及对美好生活之向往与期许。于历史长河,淮神与淮水相辅相成,淮河为淮神之基,淮神为淮水之韵,共铸华夏大地之独特风情与魅力。
愿淮水之灵,永护安流;淮神之佑,庇荫苍生。使淮河两岸,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江山锦绣,岁月昌隆。
长江赋
——选自苍山牧云著《江河湖海赋集》四渎赋之一
作者:苍山牧云
嗟夫!长江者,万江之父,华夏之龙脊,乾坤之巨龙焉。发于西域之雪岭昆仑,奔涌于东土之无垠沃野,横亘九州,延绵万里,气概雄浑,威震苍冥,诚为雄阳之表征,天地之豪英也。
观长江之源,冰峰雪岭,巍峨峻极。其水浩浩汤汤,初似泉涓涌溢,渐若溪涧环流,旋即汇聚成川,奔腾不辍。若蛟龙入沧海,奋勇无前;如骐骥驰平川,威凌万夫。其声若雷鼓轰顶,震彻峰谷;其势若霹雳裂空,撼动乾坤。自斯而下,诸水奔汇,长江之威,愈显磅礡。
穿行崇山峻岭,长江披荆斩棘,辟山通路。高山仰止,深谷避让。其水击石鸣玉,溅珠飞洒,似万马嘶风,气势恢宏;若苍龙震怒,威震八荒。两岸峰巘林立,崖壁陡峭,雄伟非常。而长江则若君御四海之尊主,浩浩汤汤,一往无前,尽显雄阳之豪迈威严。
至于中游,长江纳百川于域内,水量大增,气势愈趋雄浑。浩浩长江,水天相接,波澜壮阔。舟行江面,渺若微芥,顿感己身之微末。江风怒号,水波汹涌,令人心潮激荡,豪情万丈。长江之水,浩浩荡荡,横绝天涯,吞云吐日,其雄浑之象,令人叹为观止。
长江所经之处,沃野广袤,物产丰饶,才俊辈出。大江南北,文韵交融,史乘悠长。古往今来,无数英雄豪杰,于此展壮志,立功勋。长江以其雄浑之气势,濡养华夏大地之生灵无数,孕育灿烂中华之文明。其功之伟,若君临九州之帝皇,主宰华夏之兴衰荣辱。
至于下游,长江归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长江以其博大之襟怀,融入浩瀚沧海,尽展君临天下、包容万象之胸怀。海阔天空,水色天光相混,长江之水与海洋浑然一体,气势雄浑,威震四海。
长江,万江之尊,以其气概磅礴、君临天下之雄阳气质,横贯华夏大地,连接山川河泽,孕育璀璨文明。其威名远播,功勋卓著,诚为天地间之雄杰,华夏大地之脊梁。嗟乎!长江之壮丽,千载以来,使人敬仰,使人称奇。愿长江之水,恒奔不息,涌流华夏之血脉,孕育华夏之未来。
黄河赋
——选自苍山牧云著《江河湖海赋集》四渎赋之二
作者:苍山牧云
黄河者,万河之宗,千川之母,华夏之慈闱,大地之灵润焉。源发青海之巴颜喀拉,奔涌于华夏广袤之疆土,穿千山而过,泽万壑以流。以其生养浩德,育天地万物,尽展雌性之柔媚,诚为大地之母,岁月之恩慈者也。
观黄河之源,冰泉雪润,溪涧涓涓。其水初如垂丝,清冽且纯,润嫩草之微,滋新花之苞。涓涓细流,汇为溪涧,若脂若膏,柔情脉脉然。旋即奔腾而下,波澜渐涌,若脂肤之润,泽被山川;如母怀之暖,庇佑生灵。其声似玉佩轻鸣,悦心而耳悦;其态若佳人浅笑,温婉且娴柔。自斯而往,千里之地,百川归之,黄河之恩,泽被四野,生养万物,尽显慈爱之怀矣。
行于崇山峻岭之间,黄河奋勇向前,披荆斩棘。高山为之辟路,巨石为之隐形。其水抚石而润,溅玉飞珠,似慈母之手,轻抚万物,呵护周至;若仙女之泪,洒落山川,滋养大地,情思悠悠。两岸峰峦叠翠,树木葱茏,若翠袖佳人,静立河畔,伴黄河之柔婉,共谱自然之华章。而黄河则若大地之慈母,静卧山川,润泽万物,尽展柔媚之姿焉。
至于中游,黄河纳众流于一处,波澜壮阔,气象万千。浩浩黄河,水势滔滔,若巨龙之舞,气势雄浑,然不失母性之柔婉。其水滋养沃野千里,膏腴之地,麦浪翻涌,稻香飘溢,皆赖黄河之恩泽。田间劳作之人,沐黄河之惠,感其养育之德,岁月安然。又观其所经之地,文明肇始,华夏之根,植于此川。黄河以其包容之怀,孕育万千文化,如母之怀抱,温暖而宽广,护佑苍生,功绩赫赫。
黄河流经之处,风土人情因之而异,然皆受其恩泽。大江南北,村落桑麻,烟火袅袅,皆黄河之馈赠也。黄河之水,若母亲之慈爱,流淌于华夏大地之每一寸肌肤,孕育华夏儿女之质朴与坚韧。其滋养之功,犹如慈母抚育子女,润泽万物,情深意长焉。
至若下游,黄河入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黄河以其博大之胸怀,汇聚千流,奔腾入海,尽显母性之包容。海阔天空,水色苍茫,黄河之水与海洋融为一体,似母与子之深情相拥,浑然天成。其势磅礴,其情柔婉,威震四海,泽被万邦。
黄河,万河之祖,百川之宗,以其生养万物的慈爱、母性的柔媚,横贯华夏大地,润泽山川,孕育文明。其恩泽远布,其德馨长存,诚为天地间之慈爱女神,华夏大地之生命源泉。嗟夫!黄河之壮丽,千古以来,令人感怀,令人敬仰。愿黄河之水,长流不息,润泽华夏,福泽千秋。
《黄河颂》
作者:苍山牧云
夫黄河者,非仅一水,实乃液态之长城也!自昆仑崩雪,至渤海扬尘,五千年血脉,九万里龙吟。今重铸金辞,当知:浪涌非水,实为文明之脉冲;涛声巨响,乃是历史之回声!
论其形也,则乾坤铸魄。冰峰为骨,星汉为络。壶口悬瀑,乃天工量子计算;龙门漩波,实大地指纹镌刻。更创"流体史诗"之说:每一滴皆载《尚书》,每道湾都写《周易》!(引入现代科学概念,赋予地质学诗意)
论其声也,则雷霆淬火。擂轩辕之战鼓,化河套之雷鸣;唱《义勇》之军曲,作晋陕之号角。吾谓之:涛吼非物理震动,实为民族声带震颤!自大禹耳畔,响至新时代5G之基站者也!
夫观其战史,血火交融。中条八百壮士,溅起钙化浪花;太行百万雄师,煮沸秦晋峡谷。尤有绝伦者:河床非泥沙堆积,实为英雄骨灰之结晶!故道改流处,皆有忠魂导航之标识也!
论其文脉也,则鼎鼐调羹。半坡陶纹入水即活,《诗经》雅韵御波重生。终见:李杜诗篇乃上游之大冰川,鲁迅杂文是下游之冲积扇!五千载文脉,不过河神一梦耳!
论其世功也,则尤骇鬼神。三门峡电站,乃大禹转世之芯片;小浪底工程,是河伯智能之终端。更创"生态伦理学":每一滴水俱签过之《巴黎协定》,每粒沙皆镌刻之碳中誓言!
至若民族魂,钢水浇筑。抗战烽烟凝为堤坝,改革春潮化作文流。遂立"黄河文明升级论":羊皮筏子,已换量子之舟楫;然"河图洛书",仍是原始之代码!
今颂既成,敢问河伯:可知汝乳汁哺育之文明,正以北斗精度重测壶口之落差乎?愿持此赋作光纤,连接《山海经》,深惠元宇宙。量天上来之黄河之波,终成星际文明之脐带也!
淮河赋
——选自苍山牧云著《江河湖海赋集》四渎赋之三
作者:苍山牧云
嗟夫淮水者,江河之雄裔,南北之界标,华夏之灵源,人文之渊薮焉。其源发于桐柏之嵯峨,奔涌于华夏之广域,经通南北,泽披八荒。恃其奇绝之位势,荷千古之文明,尽展江河之浩渺,兼含人文之雅韵。
观淮水之源,山峦叠翠霭,云雾缭绕。其源清泉涌溢,若珠玉坠盘,涓涓细流,汇为溪涧。溪涧潺潺,绕石穿林间,似灵蛇矫蜒,润山川之秀色;若玉带飘飏,滋草木之生灵。渐流渐涨,水量渐丰,波光潋滟,浩渺汤汤,现江河之初形,蕴壑谷之渊深。
行于平原旷野之中,淮水若巨龙盘桓,奔腾弗止。两岸沃野无垠,田畴阡陌纵横,稻麦飘香,尽现农耕之盛象。淮水者,若母亲之怀抱,温婉且壮阔,滋养万千子民,孕育灿烂之华夏文明。溯流而上,可见古城遗迹焉,其兴废靡常,然皆仰淮水之润泽而盛极一时。夫淮水者,证岁月之沧桑变易,载无尽之兴亡史事,诚为华夏民族记忆之载体,人文之根柢也。
淮水者,江河之巨擘也,其势浩大,气象磅礴。观其奔腾之态,若万马千军,呼啸而过,水声轰訇,震撼心旌。洪波涌起,白浪接天,似万钧之霆,展江河之雄威。然淮水亦有柔婉之姿,平湖静月之时,水色澄澈似镜,山川之美倒映其中,风拂水波,涟漪轻漾,若佳人轻舞罗裙,尽显娇柔之态。其刚健与柔婉兼而有之,恰若华夏民族之性情,既有豪放之壮志,又有细腻之柔怀。
淮水尤为南北之界石,划分华夏之域疆。江南有吴越之温润,河北为燕赵之雄浑,淮水中处,融南北之风俗,聚四方之文化。江南之稻米蚕丝,河北之小麦骏骥,皆赖淮水之便而交互。文人墨客,游历淮滨,感其独绝之韵致,或吟诗,或赋词,或泼墨挥毫,留无数感人至深之篇章。淮水之畔,寺宇林立,佛音袅袅,钟声回荡悠扬,净涤人心。淮水之文化积淀,若陈酿之美酒,愈品愈觉香醇,历久弥厚。
若夫秋冬之时,淮水寥落,寒潮乍涌。两岸草木凋敝,荒烟蔓草,别具一番苍凉之美。水鸟盘桓,寒鸦栖止,似在诉岁月之沧桑。至于春夏之际,淮水则生机盎然,渔舟晚归,芦花飞舞,一片繁荣之昌象。淮水之四季,各擅风姿,如人生之各异阶段,皆含独特之韵味。
淮水者,江河之巨子,南北之界碑也。其历史之地位,若华夏文明之基石,坚不可摧;其人文之神韵,似璀璨之星辰,昭耀千古。冀淮水之流,长流不竭,润泽大地,传承华夏之文明,孕育将来之辉煌。
注释:淮河,古称淮水,中国第三天大河。
济水赋
——选自苍山牧云著《江河湖海赋集》四渎赋之四
作者:苍山牧云
济水者,灵源之胜迹,人文之瑰宝,历史之崇章,神韵之渊薮焉。《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载:“济渎者,楚伍大夫也。唐始封二字公,继加四字公,圣朝加封四字王,号‘清源汉济王’。”其源也邈远,其泽也渊深,贯穿古今,包容万象,诚为华夏之灵秀之水也。
观济水之源,幽奇隐秘,宛如天地之神工妙构。其源处,山峦叠翠而葱茏,林壑深幽而静谧,清泉自石罅间渗涌而出,涓涓然汇流,若珠玑之滚落,玉液之分倾。初,细流潺潺,仿若幽于林泉之间低吟浅唱,婉转而悠扬;渐而汇聚,水势渐盛,浩渺之态初显,恰似蛟龙得水,气势初张。继而奔腾向前,纵横交错,润泽大地,滋养万物,尽展润泽万邦之德,如母亲之慈怀,无所不至。
济水之流域,人文荟萃,神韵独殊。古往今来,贤士墨客无数,于此寄情揽胜,留赋吟诗,遂使济水文化,源远而流长,熠熠而生辉。平原广袤,沃野千里,麦浪飘香,农桑兴旺,皆赖济水之润泽,方得繁荣昌盛。故济水者,非独为民之依托,亦为文化之沃壤,孕育无数辉煌灿烂之文明也。
忆《酉阳杂俎》所载奇事,吴江使者,领委使命,欲通于济伯。邵敬伯,居长白山,依所授之法,取杜叶投水,恍惚间见人引之而出,异境环生。竟入宏丽宫殿,见翁授言,预灭燕之事,授刀护佑,免水厄之患。后敬伯虽逢大水,独栖坐榻,安然无恙,水退而察床下竟为鼋身。此等奇闻,虽涉奇幻,然亦足证济水于民间传说中,神秘难测、庇佑苍生之神韵。
济水亦为南北交通之枢纽,商旅往来,货物流通,繁荣一方之经济。舟楫往来繁忙,帆樯如林,水鸟翔集,两岸风光旖旎。至于春和景明之时,济水悠悠,两岸垂柳依依而轻舞,芳草萋萋而萋萋,繁花似锦,蝶舞蜂飞,宛如天然画卷,令人心旷神怡;若遇秋风萧瑟之际,落叶飘零,水色清寒,波影粼粼,山川寂寥,别具一番苍茫之韵味。
济水之历史地位,赫然殊荣。古之圣哲,对其尊崇有加,奉为神圣,隆礼封谥,号之尊,以彰其功。历代帝王,亦常临济水之畔,祭河神,祈风调雨顺,祈社稷安宁,使济水之地位,更为崇隆。
且济水历经沧桑,见证华夏大地之兴衰荣枯。岁月流转,朝代更迭,济水默默流淌,润泽大地,护佑生灵,如忠诚之卫士,捍卫此古老之土地。其坚韧不拔之精神,契合华夏民族之品格,为激励后人奋发图强之精神象征。
嗟夫!济水者,乃灵秀之川、人文之海、历史之丰碑、神韵之典范也。愿济水之清流,长流不息,润泽华夏大地;愿济水之文化,源远流长,璀璨于华夏文明之长河。
汉江赋
——选自苍山牧云著《江河湖海赋集》第三章
作者:苍山牧云
汉江之域,灵秀氤氲,汉江之水,乃长江之雄裔。汉称大江之长子,其源溯洪荒之世,史载昭然,脉络井然有序,故事悠远,实乃华夏文明沧海桑田之见证。其流浩浩,与汉水之缘深厚悠长,于汉文化之构建,贡献殊勋,启后人之思,泽千秋岁月焉。
溯源汉江,遐接鸿蒙。鸿蒙初开,天地始分之际,汉水之源悄然萌蘖。其水潺潺,汇聚山川灵秀,曲折蜿蜒,东行千里,终汇长江,为长江重要支流。岁月迢迢,汉江若一部无言史籍,见证王朝兴替,岁月辙痕,乃历史之印记,亦文化之烙印也。
秦汉之时,道家思想与汉江之水,在时代浪潮中相互影响。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汉江长子流域之民众,依自然节律,耕种劳作,繁衍生业,与汉水相伴,汲取滋养,亦将道家智慧,融入生活点滴。汉江大地,成为道家思想传播实践之要地。
汉水之畔,汉文化亦蓬勃发展,二者关系紧密相依。汉水,乃汉文化之摇篮也。广袤之地,孕育无数豪杰贤才,文人墨客于此挥毫泼墨,吟诗赋词,留璀璨文化瑰宝。汉水之人,勤劳质朴,智慧非凡,以其独特生活方式与精神风貌,筑汉文化之基石。
汉水滋养万物,孕育独特地域风情,衍生丰富民俗文化。传统节日,歌舞升平,尽显民俗魅力;民间技艺,巧夺天工,传承文化根脉。其民俗、技艺,皆以汉水为源,融入百姓生活,为汉文化不可或缺之部分。
唐宋以降,文人墨客、道人高僧,慕汉水之名,纷至沓来。于汉江之畔吟诗作画,感悟道家真谛。汉水之文化底蕴愈发深厚,滋养农耕经济,孕育独特地域文化。道家“道法自然”之理念,影响民众对自然之保护利用,使汉江两岸山水相依,生态和谐。
今时,汉江大地,犹流淌古老文化血脉。汉江之水,奔腾不息,似诉往昔辉煌;与道家思想之联系,如明珠耀史河,照亮华夏文明进程。其启世人,于喧嚣尘世,寻内心宁静自由,追自然之真、道德之善、艺术之美。
愿汉江之水,永保清流,润泽大地;愿道家思想,如璀璨星辰,指引后人;愿汉江之地,繁荣昌盛,文化长兴。
渭河赋
——选自苍山牧云著《江河湖海赋集》第三章
作者:苍山牧云
渭河之域,乃华夏之邦;渭水之脉,实乃黄河亚流之华章焉。其源起渭源鸟鼠之山,发于甘肃定西之壤;横亘陇东陕中之广袤,润泽万物,滋养生灵,神韵悠长,千古传颂。
溯渭河之源,遐迩接于洪荒。其水潺潺,发端于秦岭以北,渭源之畔。涓涓细流,宛如大地初醒,汇聚山川之灵秀,穿峡谷,越丛林,蜿蜒东行。上游起于宝鸡峡以上,此即渭源,水清流急,若灵泉乍涌,奔腾向前,携西北大地之质朴与坚韧,启渭水传奇之篇章。
中游之渭,自宝鸡峡延至咸阳。是时水流渐壮,横贯甘肃与陕西,流经宝鸡之繁庶,咸阳之古都。此段渭水,恰似灵动之纽带,串联沿岸千年古迹与人文风情。伏羲文化,孕育萌发于渭水之滨;大地湾遗址,见证先祖之智巧与勤劳;秦早期文化,得渭水滋养渐趋兴盛。渭水之滋养,不仅育山川之美,更铸民族之魂,赋予斯土深厚之历史底蕴。
下游之渭,由咸阳绵延至潼关入河口。南有秦岭巍峨,北有六盘山雄峙,横跨甘、宁、陕之地,西连黄土丘陵沟壑之区,东接关中平原之区。此水系支流繁杂,呈不对称之态,南岸支流稠密众多,北岸虽有较大支流汇聚,却如繁星散落,整体水系展扇形之姿,浩浩荡荡,奔腾不已。年均径流量达七十五亿七千万立方米,为两岸大地带来无尽恩泽与生机。
渭水之域,气候独特,处大陆性季风气候之中,冬干冷严寒,夏湿热难耐,恰处干旱与湿润之交界。然渭水之神,能调南北之性,化干戈为润泽,护两岸万物,使农桑兴盛,烟火袅袅,尽显生命之顽强与繁荣之象。
渭水之域,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文化瑰宝,璀璨耀目。渭水上游,为中华民族之发祥地之一,承载悠悠历史之记忆。麦积山石窟,佛韵幽幽,造像庄严,雕刻精细,叹为观止;三国古战场,魏蜀吴风云虽散,然战鼓犹闻,故事长传。渭水之波,见证历史之沧海桑田,承载无数英雄豪杰之传奇。
且夫渭水之神韵,非独于历史之沉淀,亦在水利之兴盛。陕西境内,水利工程星罗棋布。龙首渠、郑白渠,功在千秋,引渭水灌农田,致关中沃野千里,岁岁丰收;成国渠、漕渠等古水利设施,亦见证古人治水之智慧与勤劳。及解放之时,洛惠渠、泾惠渠等众多灌溉工程,如繁星闪耀,护佑渭河流域之农业,保障百姓生计。渭水,荣膺陕西人民之“母亲河”,当之无愧。
观渭河之神韵,若读浩瀚史书,领略历史沧桑,感受文化深邃;似观壮丽画卷,呈现山河壮美,物产丰饶。渭水之水,奔腾不息,或诉古老故事,或指未来方向。
愿渭水源远流长,润泽三秦大地;愿渭水之域,文化昌盛,繁荣永继。岁月为歌,渭水之神,当永佑此神奇之土,令华夏文明之火,于渭水之滨永燃。
涡河赋
——选自苍山牧云著《江河湖海赋集》第三章
作者:苍山牧云
涡水之域,灵秀汇聚,涡河之水,乃淮水之亚流也。涡为淮之长子,源远流长,史蕴深厚,脉络明晰,故事延绵,见证华夏文明之沧桑巨变。其与老庄之渊源,犹如繁星耀史,在道家思想构建之际,举足轻重,启后世之思,泽被悠悠岁月。
溯源涡河,远接洪荒。初,混沌既分,天地始分,涡水之源,于此萌动。潺潺流水,汇聚山川之灵,东奔西走,绵延千里,终成淮水之重要支流。岁月悠悠,涡河见证王朝兴替,其在华夏大地所留之痕迹,既是历史之见证,亦为文化之印记。
上古之世,涡水之畔,贤士往来,文化交融之地也。道家思想萌芽,悄然植根于此。道家之祖老子,尝游历涡水之滨。彼时,涡水潺潺,清风拂拂,老子感天地之造化,察万物之兴衰,悟人生之真谛。沉思冥想于此,天地自然之宏大深邃,启迪其创生道家思想之灵感。涡水之柔,若道之柔和包容;涡水奔流不息,若道之生生不息。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哲学观念,或可于涡水之流淌中寻得端倪。涡水包容万物,不择细流,恰如道之广大无垠,兼容并包,滋养着道家思想中对于自然、对于生命之尊重与敬畏。
战国风云际会,百家争鸣,道家思想渐次发展。庄子,道家之杰出代表,亦钟情涡水之畔。寄情山水,逍遥游于此。涡水波澜壮阔,使他感宇宙之浩瀚,生命之渺小与伟大。遂于涡水之滨,留下诸多传世篇章,如《逍遥游》中对自由向往,对精神超脱之追求,与涡水之灵交融。庄子以涡水为灵感,发展丰富道家思想。“齐物论”中万物平等之观念,因涡水之包容,更显深邃。涡水不分大小善恶,一视同仁流淌,如庄子对世界之认知,超世俗之偏见分别。
秦汉之世,道家思想与涡淮之水,于时代浪潮中相互影响。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于这涡淮长子流域,民众依自然节律,耕种劳作,繁衍。与涡淮之水相伴,汲取滋养,亦将道家智慧融于生活点滴。涡淮之地,成道家思想传播实践之重地。
唐宋以降,道家思想沧桑历经,然与涡淮之缘从未断绝。文人墨客、道人高僧,慕涡淮之名,前来探寻奇妙。于涡淮之畔吟诗作画,感悟道家真谛。涡淮之文化底蕴愈发深厚,不仅滋养农耕经济,亦孕育独特地域文化。道家“道法自然”之理念,影响当地人民对自然之保护利用。涡淮大地,山水相依,生态和谐。
今朝,涡淮大地,古老文化血脉仍在流淌。涡淮之水,奔腾不止,似诉说往昔辉煌;与道家思想之联系,如明珠闪耀历史长河,照亮华夏文明进程。启示世人于喧嚣尘世,寻内心宁静自由,求自然之真、道德之善、艺术之美。
愿涡淮之水,永保清澈,润泽大地;愿道家思想,如璀璨星辰,指引后人;愿涡淮之地,繁荣昌盛,文化永兴。
岷江赋
——选自苍山牧云著《江河湖海赋集》第三章
作者:苍山牧云
岷江者,长江之滥觞,古蜀之灵源,华夏之雄川也。源起岷山之境,迤于蜀地之中,其源深远,其泽无垠,恩被四海,勋耀千秋,诚为长江之奇珍,蜀地之重宝焉。
溯岷江之源,邈在洪荒之世。当鸿蒙初判,天地乍分,岷山雪岭嵯峨屹立,积雪皑皑,涓滴细流自山涧涌出,聚而成溪。其水泠泠,穿林越野,奔涌不息。由是东行,一路广纳百川,汇流众流,其势渐隆,终为长江之要源。岁月迢递,岷江若一部无言之史乘,鉴证着山川之嬗变,史事之迁流。
太古之时,岷江之域,生态幽谧,物产丰饶。青山绿水间,万物滋生,珍禽瑞兽,栖息蕃衍。岷江之水,润沃大地,孕育群生,为古蜀先民供优渥之衣食源。于斯,伏羲氏临此,察星象、审地理,创八卦,启华夏文明之端绪;蚕丛氏等古蜀魁首于斯,兴蚕桑,育民教子,辟古蜀文明之先途。岷江之水,淌流智慧与文明之基因,为古蜀文明之摇篮。
迨殷商之际,岷江之域已成华夏文明之要源之一。三星堆遗址,昭彰古蜀文明之璀璨辉煌,青铜神树、青铜神像等珍罕之器物,若颗颗琼华,耀于史之穹宇。岷江之水,润养此片神奇之壤土,赋古蜀文明以特异之魅。彼见证古蜀民众之智慧与创力,亦鉴华夏文明之交融与汇通。
岷江之恩泽,以成都平原为尤著。秦之蜀郡太守李冰,深明水脉之理,为解蜀地水患,泽被黎庶,主其事而建都江堰,举世闻名。斯伟大水利之工,妙用岷江之水势,成分流、排沙、灌溉之诸般功用。自都江堰成,成都平原自此“水旱弗忧,民不知馁”,乃为“天府之国”。岷江之水,若慈母之乳,绵绵滋于此饶沃之地,育千年古蜀文明之盛兴。由是,五谷蕃熟,黎民安居乐业,文事隆盛,学术繁昌。锦绣之蜀绣、精妙之漆器、独特之川菜等,皆化中华文明之瑰宝,传于今兹。
光阴流转,岷江之润泽,未尝有间。于史之长河,岷江见证无尽之兴衰荣辱。由古蜀王朝迄三国鼎峙,自唐之盛世至清之西南开埠,岷江恒默护斯土,为华夏文明之发展竭巨大之力。其非唯育古蜀文明之盛,更为联巴蜀于中原、通东西之要纽。
今者,岷江犹奔腾不已,淌流千古之风华。其见证成都平原之巨变,见现代蜀地之繁荣。高楼栉比,交通八达,科技之业兴盛,文化旅游畅旺。岷江之水,犹润此土,为民生供恒流之水资,保城市之运行与发展。
岷江者,若古老之巨龙,蜿蜒于华夏大地;若慈祥之母亲,无私奉乳,滋沃大地。其恩泽,功在当代,利被千秋。愿岷江之流永奔不息,护此神奇之地;愿岷江域内之众永铭其恩泽,传扬岷江文化,创愈美之未来。
第二章 湖海篇
——选自苍山牧云著《江河湖海赋集》湖海篇第一章
作者:苍山牧云
渤海浩渺无垠,古号少海,处齐国之北,汪洋澹澹,横亘天际。田肯赞其为北利,往昔岁月,风云际会,见证沧桑之变。
春秋之时,吴师入齐,舟师若龙,凌风破浪,泛海而征,其势壮阔,波澜涌起,若巨蟒舞于沧海。汉武之时,杨仆渡海,征伐朝鲜,战船千艘,风帆蔽日,海色苍茫,不见涯涘。三国纷争,孙权遣使,周贺航海,远通辽东,海涛汹涌,云帆高展,似欲破万里长风。
隋皇开皇,杨广征高丽,周罗睺、来护儿分途进发,东莱启碇,直指平壤,海涛涌起,战旗飘扬,声震沧海。唐宗贞观,张亮浮海,取辽东之土,牛进达击高丽,海战连连,波涛翻涌,战舰密布,仿若星罗于沧海。显庆年间,苏定方济海伐百济,风云变幻于海上,海潮起伏澎湃,百舸争流竞渡,烽火映海,战火纷飞。
开元之际,渤海之滨,大武艺寇登州,海贼肆行,海色与天同色,烽烟乍起,战火纷飞于沧海之上。宋室之年,女真泛海,自登州贡马,马政使辽,议攻辽事,海空一色,风云诡谲。
渤海之景,四序如画,美奂美轮。春风骀荡,轻拂海面,浪波微摇,渔舟唱晚于归港,鸥鹭翩跹于海际,碧波悠悠,水与天浑然一色。夏日炎炽,碧波潋滟,海空同色,白鸥翔集于天际,云卷云舒随心而变,霞光万道,洒金于沧海。秋风萧索,海浪拍岸,声如鸣金,渔人晚唱,落日熔金于海天,芦花飘舞于滩涂,海鸥盘桓于夕照之下。冬雪皑皑,海天皆白,渔舟晚归,似入银装素裹之境,万里冰封,海天一体。
渤海之美,四季昭然,风调雨顺,渔猎咸丰。渔民耕海,如耕于田,牧鱼耕波,鱼跃鸢飞之态毕现。港口繁忙,商贾咸集,舟楫往来穿梭,财货汇聚,如水之趋下。科技兴海,绿色发展,宜居宜业宜游,生态之美,令人心醉。
渤海之滨,古号少海,为齐北之巨浸,田肯所盛赞之北利。往昔繁华,岁月沉淀,今时展望,来日愈美。
黄海赋
——选自苍山牧云著《江河湖海赋集》湖海篇第一章
作者:苍山牧云
黄海之域,浩渺无垠,横亘于中国与朝鲜半岛之间,呈南北向,仿若半璧阖阖,为太平洋西部之边缘海。其潮涌波翻,气象万千;海滨之文化,亦源远流长,熠熠生辉,诚为一方之胜景,文化之宝藏也。
溯黄海之滨文化,源深而流广。古之先民,临海而居,赖海而生。滨海之地,土膏腴美,物产丰饶。鱼盐之利,泽被一方。渔人撒网于碧波间,收获盈舱;盐民晒盐于滩涂上,盐晶熠熠生辉。此乃黄海海滨民生之根基,亦为海滨文化之肇始。
观夫黄海之滨,名胜古迹,星罗云布。海岸线上,古寺塔影,庄严肃穆。晨钟暮鼓,回荡于海天之际。其寺宇庄严,雕梁画栋,供奉佛像,庇佑众生。登塔远眺,海色无垠,心旷神怡,诚乃修身之所。又有烽火台遗迹,屹立于山巅之上,虽历经沧桑,雄风犹在。往昔烽火,传递边防讯息,见证历史风云,令人感怀古人之智慧与艰辛。
及夫民俗风情,丰富多彩,别具特色。黄海之滨,岁时节庆,热闹非凡。逢年过节,渔歌袅袅,帆影翩翩。人们身着节日盛装,行各种传统之仪式,祈愿平安,祈盼丰收。舞龙舞狮,锣鼓喧天,祈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海滨之民俗,宛如一幅生动之画卷,展现民众对生活之热爱与憧憬。
黄海之滨,亦为文化交融之所。海纳百川,迎八方文化,融会贯通。海上丝绸之路,昌盛一时,商船往来,货物云集。异域文化,随商旅东来,与本土文化彼此碰撞、交融。外来之技艺、风俗,融入当地生活,为黄海海滨文化添别样之色彩。不同文化于此共生共荣,共构黄海海滨文化之多元性与包容性。
且夫黄海海滨,以其独特之自然风光,孕育无数文学艺术之花。文人墨客,面对方汪大海,心潮澎湃,挥毫泼墨,留诸多传世佳作。诗词歌赋,描绘黄海之壮丽,抒发诗人心怀;绘画雕塑,刻画海滨之风情,展艺术之魅力。海滨之文化,凭借此等作品得以传承与弘扬,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璀璨之明珠。
夫黄海海滨文化,非惟沿海地区之精神支柱,亦为华夏文明之重要构成。其见证历史之变迁,传承民族之精神,凝聚人民之智慧。虽经沧桑,然神韵犹在,魅力无垠。
愿黄海之滨文化,若沧海明珠,永放光芒;愿后人铭记其历史,传承其文明,弘扬其精神。使黄海海滨文化,成连接古今之纽带,沟通中外之桥梁,为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增光添彩。
东海赋
——选自苍山牧云著《江河湖海赋集》湖海篇第一章
作者:苍山牧云
东海之滨,浩渺无垠,诸岛环列,宛如星罗,共构此广袤之边缘海。东北通日本海,对马海峡为之径;西南接海峡作津梁。此域之风光,变幻莫测,诚乃天地之奇境,人文之殊象也。
观东海之黄海风光,波谲云谲,神秘非凡。晨曦初绽,海天之际,霞光万道,交织成绮罗之状,漫洒于波涛之上,如梦如幻。海水粼粼,闪烁万点金光,似繁星坠海,璀璨夺目。及午时,晴光万里,海面平滑如镜,倒映山川之翠影,水色变幻,蓝绿相间,美若画卷。然风云难测,俄而风云骤起,海浪奔腾,若千军万马奔腾咆哮,浪涛翻涌,高达数丈。狂风呼啸,海天昏白一片,舟楫难行,令人胆寒。骤雨倾盆,雷电交加,海面乌云蔽日,狂风卷着海浪,似欲吞噬万物。少顷雨过天晴,彩虹高悬海面,水光山色,焕然一新,别具景致。
至于黄昏,余晖渐淡,海天染为橙红色,云霞飘荡,如锦如绣,与海浪相互映衬,如梦似幻。海面上,鸥鹭翱翔,鸣声清脆,与海浪声交织,奏响天籁。夜幕降临,繁星闪烁,海面静谧,万籁俱寂,唯有海浪低语,伴人入眠。月光洒在海面上,波光粼粼,如银纱轻舞,营造出空灵、清幽之境。
东海之黄海风光,实乃自然之鬼斧神工,变幻无穷,令人叹为观止。然历代于东海之滨兴起之求仙文化,多有荒诞之事,留为后世笑谈。
上古之时,传说仙人居于海中仙山,服食灵丹,长生不老。于是,求仙之念萌生,方士、道士纷纷出海,寻觅虚无之仙山仙药。彼驾木舟,于茫茫大海中飘荡,探寻传说之神秘之地。或有方士称见海中长生之药,或言仙人指引前行,然皆无确证,不过是凭空臆想、牵强附会。
秦皇汉武之时,求仙之风盛行。秦始皇欲长生,求神鬼,不惜劳民伤财,派人出海寻仙山。徐福受命,率数千童男童女东渡,浩浩荡荡,驶向东海深处。然徐福一行竟一去不返,或言为海神收去,或言于海外另建新邦,皆无实据,遂成千古之谜。汉武帝信方士之言,多次举行盛大求仙仪式,祈神仙赐福、赐药。虽有诸多文献记载,然经岁月沉淀,那些求仙荒诞之举,如今观之,不过一场闹剧。
唐宋之时,求仙文化在东海之滨余韵犹存。诸多文人墨客受道家思想熏陶,沉醉于求仙之奇幻世界。彼等于诗文中描绘仙境之神妙,抒发超脱尘世、羽化成仙之心境。然此皆为虚构之词,寄托对理想之向往,并非真实所存。
明清之际,虽科学知识渐次普及,人们对自然之认知有所提高,然求仙文化仍未绝迹。一些江湖骗子假借求仙之名,招摇撞骗,骗取百姓钱财。彼等编造各种神奇之事,宣称拥有仙术、仙药,能让人长生不老、飞天遁地。然当人们揭穿其真面目时,方知为闹剧一场。
东海之风光,乃自然之馈赠,令人心醉;而历代求仙文化之荒诞,反映古人对未知之探索与好奇,虽多无稽之谈,却亦展现人类思维之丰富与奇幻。今者,我们当以科学之眼光看待此文化现象,尊重自然,理性探索,使东海之美丽风光与深厚历史文化,传承于时空之中,为人类文明添独特之魅力。
——选自苍山牧云著《江河湖海赋集》湖海篇第一章
作者:苍山牧云
南海浩渺无垠,处华夏之南垠,为太平洋西部之殊域,亦中国三大边缘海之重镇。其域渺然,纵横数千里,横越万程。北起粤之南澳岛与台之鹅銮鼻,南尽加里曼丹、苏门答腊之畔,西倚华夏、中南、马来诸洲,东抵菲律宾,通太平洋与印度洋,气势恢宏,吞云吐雾,似可凌于九霄之上。
海域广袤,南北纵跨将及二千千米,东西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