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唱《义勇军进行曲》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
杨献才(周口)
今天,当我们站在历史的坐标上回望,那首刻进民族血脉的《义勇军进行曲》依然如惊雷般响彻云霄。它不仅是国歌的旋律,更是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之际发出的怒吼,是千万英烈用生命谱写的战歌。在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的庄严时刻,让我们以最深沉的敬意,共同回望那段血火交织的岁月,聆听历史长河中永不褪色的精神回响。
1935年,田汉身陷囹圄,在黑暗的牢房中写下“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聂耳冒着追捕的风险,将满腔悲愤化为激昂的音符。这首诞生于民族危亡关头的战歌,不仅是艺术的结晶,更是四万万同胞的集体意志。
从卢沟桥的炮火到台儿庄的血战,从平型关的伏击到百团大战的号角,中国人民用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杨靖宇将军在冰天雪地中孤身战斗至最后一刻,胃里仅存草根与棉絮;赵一曼烈士在酷刑下高呼“我的主义不会改变”,留下泣血的遗书。他们是《义勇军进行曲》最鲜活的注脚——在绝境中不屈,在黑暗中寻光。
八十年前,当胜利的旗帜插上破碎的山河,这首战歌终于从“最后的吼声”升华为新生的宣言。它告诉我们:一个民族的尊严,从来不是靠妥协换来的,而是用脊梁挺起、用鲜血铸就的。
《义勇军进行曲》的每一个音符,都凝结着中华文明的韧性。它承载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延续着“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血性,更昭示着“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的胸怀。
抗战的烽火中,农民放下锄头扛起土枪,学生走出课堂奔赴战场,华侨倾尽家财支援祖国。在延安的窑洞里,国际友人白求恩用手术刀诠释人道主义;在滇缅公路上,南洋机工冒着轰炸开辟生命线。这是超越地域与阶级的团结,是中华文明“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生动实践。
今天,当某些人试图以历史虚无主义解构英雄、用精致利己主义消解信仰时,《义勇军进行曲》依然是一面照妖镜。它提醒我们:忘记历史的民族没有未来,丢掉精神的崛起只是虚妄的泡影。
八十年后的今天,中国已从满目疮痌走向繁荣富强,但《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从未过时。它在航天员的出征仪式上响起,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回荡,在抗疫英雄的凯旋中轰鸣。从南海岛礁的灯塔到青藏高原的天路,从量子卫星的轨迹到国产航母的甲板,新时代的中国人正以另一种方式诠释“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王继才守岛三十载,用孤独守望国土;黄大年放弃优渥生活,用生命点燃科技报国的火炬;张桂梅扎根深山,用教育托起女孩的梦想。他们证明:抗战精神从未远去,它已融入民族复兴的血脉,化为攻坚克难的基因。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唱响这首战歌。它不仅是抵御外部挑战的盾牌,更是破除内部痼疾的利剑——在“躺平”与“内卷”的喧嚣中,在“崇洋”与“守旧”的撕扯中,《义勇军进行曲》永远是校准方向的罗盘。
八十年前,我们用《义勇军进行曲》凝聚力量,赢得生存的权利;八十年后,我们要以同样的精神赢得发展的尊严。历史从不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唯有传承“起来!前进!”的信念,才能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踏平坎坷、再创辉煌。
此刻,让我们再次高唱:“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让这旋律成为新时代的冲锋号,让每一代中国人都能在战歌中找到自己的坐标,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在接续奋斗中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