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毕业那年,梦想的种子悄然种下
张胜清(岳阳)
小学毕业那年,梦想的种子悄然在我的记忆深处种下。那是一段充满希望与挑战的时光。那时的农村,经济尚不发达,教育资源也相对匮乏,但即便在这样的环境下,家人和老师对我学业的支持,仍让我感受到了无尽的温暖与力量。
自从大食堂解散后,人民公社下属的生产大队建制发生了变化,我们和平中队改为和平大队(即现在的鼎山村),农村经济实行“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生产队为基础”的制度。经过三年自然灾害,我们大队的生产、生活状况逐渐好转。
记得办食堂那年,实行大集体,我家的老祖屋被大队强行拆除,整个生产队的农户全都挤在徐家院子。将近5年时间里,我家在徐家院子先后寄住在徐黑二、徐忠炎家,最后又搬到生产队的仓库,住无定所的日子里,母亲哭过无数次。直到1962年年底,在生产队的支持下,我家才在祖屋原址重新盖了房子。房子是土砖砌的,没有阁楼,屋顶一半盖着小片黑瓦、一半铺着稻草,一家人总算有了安稳的居所。即便在没房子住、没饭吃的日子里,我也坚持天天上学不缺课;盖了新房子,吃饭的问题解决后,我便能更加安心地读书了。
我的学校始建于1953年,名叫华容县鼎山完小,坐落在离我家两里多路的“姐二坟”(地名)。学校是一个正方形的四合大院落,大门向东,正对着鼎山寺古庙。
学校共有六间教室,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六个班,学生不到两百人。这所学校在当时名气不小,是万庾公社河东唯一的一所小学,生源涵盖十来个大队、三个渔场,还有相邻的湖北石首县。学校的老师都是城里来的高素质科班生,比如我的任课教师夏伏珍、龚光秀、吴志芳等,后来我才知道,她们都是华容县政府部门领导的夫人。六年级时,我的班主任是胡道衡老师,他同时教我们语文课;教导主任张继良老师兼任数学课。
当时,小学毕业考初中的升学率不高,要考上华容县一中这样的好中学更是不易。为了提高升学率,临近毕业考试前两个月,学校给我们几个离校较远的同学安排了半间房子,让我们住进学校。班主任老师与我们同吃同住,早晚带领我们一起复习;教导主任还特地跑到华容县城关完小,找来一本综合复习资料。我们如获至宝,每天早晚不停地抄写、背诵,虽然辛苦,心中却满是对未来的憧憬。我记得复习资料里有一篇示范作文,写的是一位刻苦学习的女生刘家云。初一开学时,我惊讶地发现,作文里的主人翁竟然和我编在同一个班,我们鼎山完小来的几个同学,都默默把她当作了学习榜样。刘家云的学习成绩确实优异,后来参加工作,在华容县人民医院担任药剂师。
随着毕业考试临近,父亲也越发为我着急。我们家祖辈几代都没有读书人,整个生产队当时只有两人考上初中,且都不是华容县一中,整个和平大队考上华容县一中的也寥寥无几。有一天傍晚,父亲听到屋西边大路上传来叮当的小锣声,知道是算命先生路过,便连忙赶上去把老先生请到家里,让母亲安排饭菜和住宿。晚饭后,父亲请老先生专门为我考中学的事看看“八字”。老先生掐指一算,不慌不忙地告诉父母,说我的命很好,一定能考上好中学,还说我今后会吃当医生的饭。父母听后,心里似乎踏实了许多,不仅好吃好住招待老先生,还另外付了看“八字”的利市钱。
亲人的鼓励和支持也让我倍感温暖。外公给我买了一支好钢笔,小舅舅给我买了一双高腰球鞋。我虽然懵懵懂懂,对考中学的事既不知道急也不知道怕,对算命先生的话也是似信非信,但外公和舅舅的祝福,我深深记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一定不让父母和亲人失望。
毕业考试时,我们鼎山完小的学生要集中到万庾镇中心完小考试。当时,万庾公社只有三所完全小学,除了万庾完小、鼎山完小,还有万庾河西的玉坤完小,三所小学统一集中考试,可见那时小学升初中的郑重,仿佛如今的高考一般。鼎山离万庾约10多公里,班主任胡道衡老师带领我们班20来个同学,提前一天步行赶往万庾镇。
临行前,母亲给我煮了好几个鸡蛋,在路上我就分给同学们吃光了。在万庾,老师为我们开了地铺,几十个同学挤在一起睡,好在我们班没有女生。吃饭是公社机关食堂提供的钵子饭,在万庾吃住两天,每个学生的交费好像不到一元钱。
考试结束后,班主任老师又领着我们回到鼎山完小,举行了热烈的毕业班会。同学们同窗六年,来自湖南湖北两省的十多个村,如今即将分别,大家都恋恋不舍,不少同学,哪怕是好男儿,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泪。我们特别舍不得离开班主任胡道衡老师和教导主任张继良老师,更忘不了校长毛燕斌老师。
一个月后,我们到学校领取毕业证和录取通知书。当拿到自己的通知时,同学们的脸上尽显“几多欢喜几多愁”的神情。考上华容县一中的有我、张烈强、石烈荣、万正杰、杨贻清共5人,其中只有我和张烈强读到了初中毕业,其他3名同学都中途辍学了。考上华容县五中的有王志和、刘克高、袁本贵等6人,剩下的几个同学则没能获得上中学的机会。
回想起那段岁月,我并非想炫耀自己,而是从一个侧面看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的贫穷与教育的落后。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我的父母和亲人依然执着地支持我读书,他们的爱与期望,成为了我不断前行的动力。如今,每当回忆起小学毕业的那一年,心中总是充满感慨。那些人和事,如同璀璨的星光,照亮了我成长的道路,让我永远铭记。
2025年8月7日(乙巳年润六月十四 立秋)于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