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秋之韵
文/晓云
我与秋之韵之缘,始于一次同学聚会。老同学问我:“晓云,你退休了在家干点啥啊,能闲住吗?”我说,有啥闲不住啊,买菜做饭,干不完的家务。他说:“别呀,上学的时候你就爱好文学,你作文写的挺好。我公司市场部刘经理有文化,你们一定谈得来。她们有一个文学群,经常搞活动,都是一些爱好文学的人,我可以帮你牵个线搭个桥”。真的么,太好啦,谢谢你。
几日后逛街时,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喂,晓云么?王总要我找你”。我一愣?哪个王总?我也不认识啊?他是你同学,他说你要参加我们文学群吗?”啊,是滴。“我是秋之韵文学群群主,我姓刘,网名,艺术人生,你要是参加我们群,是有门槛的,你的空间里要有五篇原创,待审核通过后才能参加活动。正好我们群十.一丹东聚会,如果想参加你就准备一下”。我应着,啊,我考虑,考虑。
晚饭后躺床上把这事儿想起来了。参加个群还得五篇原创,艾玛呀,这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掐指一算,还剩不几天啦。可老同学既已引荐,推脱了怕有失体面。何况这丹东的秋景还真想去看看。
翻来覆去琢磨。写啥呢?五篇原创哎 ,三十几年都没过动过笔了,浮想连篇,思绪万千。写作,曾经是我的渴望,我青春的梦想。落榜、工作,结婚,生子,下岗,打工,下海,被时代的浪潮裹挟着,跌宕起伏,走过半生。文学,休眠了多少岁月的梦,这根琴弦被深情的拨动了。
浪奔,浪涌,万里滔滔江水奔流。从下岗说起吧,《一个下岗女工的心里话》藏着生计的困顿;《一个纯粹的人》记着同遭困顿的丈夫;《别了,我的天使》是给逝去小猫咪的低语;《谢谢你,儿子》竟把自己写哭了。也不懂什么格律,又胡诌了一首诗,竟真的拿到了丹东活动的入场券。
背起行囊直奔丹东。秋阳正好。到达集合地点鸭绿江畔断桥边。初见艺术姐姐。比照片漂亮,身材高挑,短裙盘发。看见了我欢快地说:“哈哈,你是晓云,像个外国人,印度滴吧”。这时有人喊她,顺手把手里已经啃了两口的大苹果塞到我手里说:“给你吃吧”这带着齿痕的苹果,成了我们最鲜活的见面礼。此后,我们真的成了好朋友,知心姐姐。
稍后,来了 辆大客车,陆续坐定后,山羊社长指着前排的一位身材高大魁梧的帅老头说:“介绍一下吧,接待我们的是副社长,网名砺剑,他可是一个老总呢。
晚会开始了,真不愧为文学群,几十号人,现编现演的舞蹈.小品.独唱.连番登场。毫不不夸张的说,盛况堪比春晚。山羊社长激情澎湃的即席演讲,让我想起了《列宁在1918年》,一美女豪迈的吹了一瓶啤酒,后来知道她是秘书长雨柔。温文尔雅的王诚老师,脖子上挂着两个饮料瓶当做望眼镜,惟妙惟肖扮演着日本翻译官,被众美女游击队抓获。喝彩声仿佛掀翻了屋顶。远道而来内蒙古文友江杰,为了参加这次聚会,把坐轮椅的丈夫,转送北京的女儿家。转道丹东,就是为捧着洁白的哈达,献给无偿奉献的社长,编辑,老师,群主。席间不少人热泪盈眶。
那是2012年的秋,我遇见了秋之韵。
往后的日子里,成了生命里最丰盈的段落,应该是人生中最快乐而有意义时光。
每个星期五晚上都有老师,在群里无偿授课,讲诗词格律,散文笔法,历史掌故。像清泉淌过干涸的田,真的是受益匪浅。每年一次的南北聚会,从江南水乡到塞北草原。笔墨跟着足迹生长,更惊喜的是,每年都有一本《秋之韵》文集问世。
秋之韵十五周年了,每次聚会都有让人感动而难忘的故事,历历在目。
深圳聚会,花甲之年的南方社长盛教授,顶着酷暑,奔波安排,害怕大家花冤枉钱,组织我们去每个景点,都要规划好线路,领着大家乘公交转地铁。通过公安部门学生,报最可靠的无购物团,游览港澳开阔视野。倾情自费请五十多人聚餐,可他自己身上的衣服,只有十几元啊!最后累的病倒了,真的让人心疼又敬佩。
怎能忘记,菊花岛活动,每个餐桌上贡献的大螃蟹,那是老社长。大连活动时,最后请所有参加活动的几十人聚餐,那是老社长的儿子。 怎能忘记,每次活动,都能收到韩江潮送给每个人的礼物,潮州特色点心,精心准备毛瓷杯。
怎能忘记,美女金贵妃,给大家订的早餐,送给我们的小耳环,保留至今。
怎能忘记,泸州老三完美的主持时的风采,和他为大家斟满的浓浓的泸州老窖一样醇厚。
怎能忘记,幕后为文集的每一次出版,呕心沥血,编辑成册的雁鸣声声老师。还有烛火大姐,为我们的文章,挑出的病句与错别字。
这里有我的故事,有大家的故事,说不尽,道不完。
在这物欲横流的世间,秋之韵是一束干净的光。一群人守着文字的浪漫,怀揣着纯粹的热忱,把千金难换的情怀,酿成年年岁岁的甘甜。
我爱这群人,爱着秋之韵。
2025年7月28日

作者简介:
韩晓云,网名晓云。辽宁沈阳市生人,企业退休。喜闻书香,爱好文学。作品曾在《诗潮》,《中国诗赋》发表,秋之韵文学社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