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佛吟·调寄醉花阴》
顽石忽生菩提相,
谁刻如来像?
非玉亦非金,
一点灵光,
自照山河亮。
名相万千皆虚妄,
何必分妖妄?
夜雨润苔痕,
月映空庭,
石上寒芒涨。
--------
第一章 净业寺奇石
康熙十二年,淄川书生杜清远赴京赶考,途经青州地界时忽遇暴雨,见山腰有座古寺,便疾步奔去避雨。
那寺名"净业寺",山门破败,墙皮剥落,显是香火不旺。杜清远抖落衣上雨水,忽见正殿佛龛旁供着一块赤色石头,约莫碗口大小,隐隐泛着金光。他好奇凑近,竟见石头上天然形成佛像纹路,眉目宛然。
"施主看这佛心石入神了。"身后传来苍老声音。杜清远回头,见一白眉老僧手持念珠而立,袈裟上补丁叠着补丁。
"大师恕罪,小生杜清远,被雨所困贸然入寺。"他忙作揖,"这石头竟唤作佛心石?"
老僧法号明觉,引他至偏殿用茶,道:"百年前,敝寺有位慧明禅师坐化前,指庭前顽石说'佛即是心,心即是石',言毕溘然长逝。次日众僧发现那石头上显出佛像,便供奉至今。"
杜清远细看茶水倒映的自己,忽觉那石头似在看他。窗外雨声渐歇,天色已晚,明觉便留他宿在西厢。
第二章 石郎夜话
是夜,杜清远挑灯夜读,忽闻窗外有人轻笑。推窗望去,月下一少年立于院中梅树旁,白衣胜雪,眉目如画。
"书生好大胆,敢在佛寺夜读《牡丹亭》。"少年声音清越,指尖轻点窗棂,杜清远怀中《牡丹亭》竟自己跳了出来。
杜清远大惊:"阁下是?"
"我乃石郎,住在这寺中三百余年了。"少年飘然入室,衣袂带起檀香气,"你白日盯着我看,晚上又读这等艳曲,好不害臊。"
杜清远猛然醒悟:"你...你是那佛心石?"
石郎莞尔,指尖凝出一缕金光:"慧明那老和尚非说我是什么佛心,其实我不过是块顽石。倒是你们凡人,明明心里住着佛,偏要向外求。"
杜清远见他谈吐不凡,便论起佛法。石郎道:"你说'佛在心中',岂不荒谬?譬如我说'石郎在石郎中',可通否?"说罢大笑,笑声竟如清泉击石。
正说话间,远处传来木鱼声。石郎变色:"老秃驴来了!"化作流光遁入地下。明觉大师推门而入,禅杖顿地:"施主房中可有异样?"
第三章 名相之争
次日清晨,杜清远将夜遇告知明觉。老僧叹道:"那石妖愈发猖狂了。当年慧明祖师点化他,就是要他明白'心佛不二'之理,他却执着名相,终日争论不休。"
忽听殿中传来石郎声音:"老和尚背地说人,好没道理!"只见佛心石泛起红光,在空中化作人形,"你天天念'空即是色',怎么供着佛像、守着寺庙不放?"
明觉合十道:"阿弥陀佛。佛有八万四千法门,为度八万四千种心。你既认心即是佛,为何还以石妖自居?"
石郎一怔,旋即冷笑:"那你告诉我,这东西——"他指着自己心口,"你们叫它佛性、真如、本来面目...到底是个什么?"
院中古柏忽然无风自动,杜清远忽觉天旋地转,仿佛看见石郎身上浮现无数名相:有时是庄严佛像,有时是狰狞妖魔,最后竟与自己面目重合。
明觉大喝:"咄!莫要迷惑世人!"禅杖掷出,穿过石郎身体钉在墙上。石郎身形消散,唯余笑声回荡:"名相纷纭,不如归空!"
佛心石"咚"地落回原位,石纹似乎更深了几分。杜清远呆立原地,额上冷汗涔涔,仿佛经历了一场大梦。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