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归人
青溪镇汽车站的水泥台阶上,程默掸了掸牛仔裤上的灰尘。五月的阳光斜斜地切过站前那棵老槐树,在她脚边投下斑驳的影子。二十年前,她就是从这个车站离开的,背着装满梦想的行囊;如今回来,只有一个帆布包和一卷画纸。
"哎哟,这不是程家闺女吗?"卖茶叶蛋的张婶眯起眼睛,"咋一个人回来了?"
程默笑了笑,没说话。她知道接下来会有更多问题:丈夫呢?孩子呢?在城里做什么工作?为什么回来?这些问题她早已在别的场合回答过太多次,最终发现所有解释都是徒劳。
老宅比她记忆中更破败。父亲去世后这里一直空着,门廊的漆皮剥落得像老人斑,院子里杂草丛生。程默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惊走了一窝野猫。她放下行李,第一件事是打来井水擦洗父亲生前最爱的那个樟木画案。
第二天清晨,程默背着画具出门时,发现隔壁几个妇女正凑在一起窃窃私语。她的出现让谈话戛然而止,几双眼睛像探照灯一样扫过来。
"程家妹子,吃早饭没?"李嫂勉强挤出个笑容。
程默摇摇头,指指远处的山,继续往前走。身后传来压低的议论声:"...听说离婚了...""...画画的能挣几个钱...""...四十多了还没孩子..."
山间的晨雾还未散尽,程默在一块平坦的岩石上坐下,打开水彩盒。青溪镇最让她怀念的就是这晨曦中的山色——黛青中透着橘粉,像未完成的梦境。画笔在纸上晕染开来时,她感到一种久违的平静。
第二章 蜚语
镇上的闲话像六月的柳絮,越飘越多。
有人说看见程默在县医院精神科挂号;有人说她半夜在院子里烧画,肯定是受了刺激;还有人说她在城里给有钱人当小三,被正室赶回来了。程默去杂货店买米时,老板娘试探着问:"大妹子,一个人住老宅不怕吗?要不要我介绍个伴儿?"
程默只是摇摇头,付完钱拎着米袋离开。身后传来老板娘的嘀咕:"...哑巴似的..."
老宅的生活简单到近乎单调。清晨写生,下午整理画作,傍晚去井边洗衣时顺便摘些野菜。程默的积蓄够她撑一阵子,偶尔卖几幅风景画给县城的画廊,收入微薄但足以度日。
七月中旬,程默注意到斜对门的赵阿婆三天没出来晒太阳了。这位独居老人已经八十六岁,是少数从不打听她事的人。第四天清晨,程默敲响了赵家的门。
门没锁。程默推门进去,发现赵阿婆倒在厨房地上,身边一滩水渍已经干了。老人神志还算清醒,只是右腿肿得厉害。
"没事...滑了一跤..."赵阿婆虚弱地摆手,"不用麻烦..."
程默没说话,转身回家拿来医药箱。她用木板给老人固定伤腿,又熬了粥一勺勺喂。镇卫生所的医生来看过后说骨头没断,但得卧床静养一个月。
"我给你做饭。"程默在纸上写道。
赵阿婆眯起眼睛:"我又没聋,你咋不吭声?"
程默抿了抿嘴,轻声道:"习惯了。"
第三章 静友
照顾赵阿婆的日子,程默的话多了些。老人从不问她过去的事,只爱看她画画,有时会指着画中的某处说:"这儿该加只鸟"或者"云可以再紫点"。程默惊讶地发现,这些建议总是让画作更生动。
"你画里的山太孤单了。"某天赵阿婆看着一幅水墨说,"山得有伴儿,像人一样。"
程默添了几笔远山的轮廓,画面顿时有了纵深。老人满意地点头:"对喽,这才像咱青溪的山。"
八月的一天夜里,暴雨冲垮了赵家厨房的屋顶。程默冒雨把老人背到自己家,安置在父亲生前睡的雕花木床上。赵阿婆摸着床柱上的花纹,突然说:"你爹要是看见你现在这样,准心疼。"
程默正在拧干被雨水打湿的衣角,闻言手指一颤。
"闺女啊,"赵阿婆的声音混在雨声里,"不想说就别说了,但别把自己憋坏了。"
程默望着窗外如注的暴雨,二十年来第一次有了倾诉的冲动。那些在城里受的委屈、婚姻的失败、事业的挫折,像卡在喉咙里的刺,吐不出来也咽不下去。最终她只是摇摇头,给老人掖了掖被角。
雨停后,程默找人来修赵家的屋顶。工头是镇长的表弟,闲聊时透露了一个消息:开发商看中了老宅区这块地,要建度假村。
"你们这儿迟早要拆,"工头叼着烟说,"趁早找下家吧。"
第四章 墨线
拆迁告示贴出来的那天,整个老宅区炸开了锅。补偿款数额让大多数居民满意,签字桌前很快排起长队。只有程默和赵阿婆没去。
"我这把老骨头哪儿也不去,"赵阿婆坐在藤椅里哼了一声,"死也要死在自己家里。"
程默用行动表达了同样的态度。她开始系统地画老宅区的每一栋房子:王家祠堂的飞檐、李家大院的门墩、街角那口百年古井...她的画越来越精细,有时为一处砖雕花纹能画上一整天。
镇长亲自上门做工作:"程姐,别犟了。补偿款再加两万,行不?"
程默正在画自家门廊上的镂空木雕,头也没抬。
"听说你在城里混得不好,"镇长压低声音,"这钱够你重新开始了。"
画笔在纸上顿了顿,继续勾勒线条。
十天后,施工队的挖掘机开到了街口。已经搬走的人家门窗都被拆走,墙上画着大大的"拆"字。程默把赵阿婆接到自己家,在院门口挂了个手写的牌子:"私人宅邸,非请勿入"。
第一个来强拆的是个光头壮汉,带着两个小伙子。他们踹开院门时,程默正坐在院子里画那棵老梨树。
"大姐,别让我们难做,"光头拍着手中的铁棍,"最后通牒了。"
程默放下画笔,慢慢卷起画纸,然后从屋里拿出一把砍柴刀,静静地站在梨树下。她的眼神平静得像深潭,手里的刀却握得很稳。
对峙了十分钟,光头啐了口唾沫:"疯子!"带着人走了。
第五章 涟漪
程默没想到自己的画会在网上引起轰动。县文化馆的年轻馆员小陈偶然看到她画的老宅系列,偷偷拍下来发到社交媒体上。这些细致入微又充满感情的建筑画作很快被转发数万次,拯救传统民居的话题一度登上热搜。
八月底,一群大学生志愿者来到青溪镇,为首的女孩激动地握住程默的手:"程老师,您的画太感人了!我们已经联系了省文物保护协会..."
程默有些茫然地看着院子里突然多出来的几十号人。他们举着相机拍她的画,拍老宅的细节,还有人直播讲解传统建筑工艺。赵阿婆坐在藤椅里乐呵呵地接受采访,把程默的"英雄事迹"添油加醋地讲了一遍。
第二天,县里来了通知:老宅区暂缓拆除,等待文化遗产评估。镇长再次登门,这次态度恭敬多了:"程姐,您看这事闹的...早说您是有名的画家啊!"
程默正在修复父亲的一幅旧作,闻言只是轻轻摇头。她从来不是什么有名画家,只是恰好做了一件对的事。
深秋时节,评估结果出来了:青溪镇老宅区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程默的院子成了重点保护对象,政府还拨了修缮款。更意外的是,不少游客专程来看"那个女画家的老宅",镇上破天荒有了旅游业。
赵阿婆的腿伤好了,但依然每天来程默家"上班"——坐在院子里收门票,十元一位。"你这丫头啊,"老人数着钞票笑眯眯地说,"不声不响就把事办成了。"
程默在画一幅新作:晨雾中的青溪镇全貌。她特意在画面中央画了两个小人影——一个坐在院里的老太太,和一个支着画架的背影。
画完最后一笔,程默想起父亲常说的一句话:水深流静,人贵语迟。她终于明白,有些事无需解释,有些路不必言说,时间自会给出答案。
窗外,今年的第一片雪花悄然飘落。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