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东骏马★荣耀中华
(六)
硝烟中的忠诚与担当
——记越战老兵刘伏生的峥嵘岁月
在衡东县霞流镇双桥一组,有一位胸前挂满勋章的老人,他叫刘伏生。作为一名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兵,他的故事里藏着战火硝烟的记忆,更写满了一名共产党员"生为党而战,死与阵地共存"的赤诚誓言。 从新兵到尖兵:淬炼钢铁意志 1980年10月,年轻的刘伏生响应国家号召,光荣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广西边防一师的一名战士。彼时,越南不断在我国边境制造事端,扰我边民、侵我领土,边境局势紧张。作为新兵,他迅速编入侦察连,开启了魔鬼式训练。 每天清晨5点,全副武装的5公里越野是必修课;夜晚,至少三次的紧急集合让他时刻保持临战状态;白天,武器分解结合、单兵战术演练成为日常。半年时间里,4套军装被磨破,手脚布满伤痕,但他从未退缩。凭借惊人的毅力,他熟练掌握了步枪、冲锋枪、地雷、反坦克地雷、37高炮及60、82、120、160等多种迫击炮的操作,更练就了精准的识图能力,从一名新兵快速成长为能打硬仗的侦查尖兵。 法卡山战役:用热血铸就丰碑 1981年4月28日,刘伏生调任边防三师九团侦察连。5月5日零时,法卡山战斗打响,他接到主攻阵地与阻击越军增援部队的命令。这场战役的惨烈,他至今刻骨铭心:七班主攻三号阵地,全员壮烈牺牲;九班主攻四号阵地,仅1人幸存。 作为八班侦察兵,他与战友接到协助五连收复三号、四号阵地的命令。"生,为党而战;死,阵地共存"——这是他战前决心书里写下的十个字,此刻化作冲锋的号角。在枪林弹雨中,五连与八班战士并肩冲锋,用血肉之躯夺回阵地。战斗中,他所在的连队奋勇打退越军一个营的增援部队,歼敌150余人,击毁敌军运弹车3台。 这场战役,93名参战官兵仅37人幸存,刘伏生是其中之一。他亲眼见证56名战友永远倒在阵地,历经57天浴血奋战,直至6月30日战斗结束,他们仍坚守防御至8月底,用生命守护了边境安宁。因在战役中的英勇表现,刘伏生荣立三等功。 坚守与传承:初心不改跟党走 法卡山战役后,刘伏生随部队调回边防一师,1983年、1984年又连续参加防御战斗,再次荣立三等功。至1985年退役时,他已在军旅生涯中三次荣获三等功,用军功章践行了对党的誓言。
退役回乡后,刘伏生初心不改,先后在村、乡镇工作,1994年进入粮食部门。无论在哪个岗位,他始终以军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还当选社区居民代表,将战场上的担当延续到和平年代的为民服务中。
如今,每当回忆起战火纷飞的岁月,那些奋勇作战的场面仍如电影般在刘伏生脑海中闪现。"我庆幸自己是幸存者,更骄傲自己是永远跟党走的战士。"这位老兵的话语朴实而坚定,他的故事,是无数革命军人忠诚与担当的缩影,更是值得永远铭记和传承的精神财富。
【作者】
【诗歌扬溢刘应合简介】
刘应合,湖南人,与共和国元帅罗荣桓是同乡。热爱祖国,热爱家乡。青春献国防,热血洒疆场。三次立功,四次授奖。是祖国的忠诚卫士。
舞文弄墨学诗文,镰锄并举绘春园。
东风浩荡千秋色,西山雨劲万紫红。
代表作有《实话实说,想说就说》《青春岁月,战火春天》《祖国美,故乡情》《战友访谈见闻录》《诗歌扬溢》等系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