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泳儒(新疆哈密)
西域阡陌
三月的大漠风情
微寒的风穿越时空而来
远方古道西风处走来一链驮队
承载着历史演绎丝绸之路的兴衰
那荒芜之地的身影背景
依偎在骆驼温暖的身旁熬过夜的悠长
骆驼就拴在拉骆驼人的手掌心
握紧牵引的绳索前行漂泊无定的灵魂
风雨无阻与天地共生存
踏着尘沙深一脚浅一脚走在沙海里
一望无际尽是如海的荒凉飘渺之旅
驼铃声荡漾寂寞划破蓝天的空寂
苍星无助的遥遥相望苍茫
梵音回响明月天涯辽远的距离
一路风尘一路驼铃声交响的悲凉
悠悠荡荡陪伴皎洁的月光洒一路清辉
还有那没有月亮的晚上
穿越时空思念的滋味
就拴在月牙上残缺
伴着胡杨经历风雨飘摇的岁月
走过的流沙跋涉千里之外的艰辛
早已陈封了一代又一代的梦想
丝绸之路的遥远啊
掌心的骆驼跳跃闪烁之光的影子
在手心留下久远回忆溯洄风沙袭来凄凉之地的孤独
如今时光穿越指尖时空滑落惆怅
有谁还牵着驮队走在干旱的沙海荒凉处…
三千年不死的胡杨
三千年不倒的胡杨
三千年不朽的胡杨啊
依旧如初坚挺于大漠
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西域大漠里传诵风情万种
雕刻出皱褶沧桑变化的大漠情深
跳跃在手掌上的骆驼啊
黄昏霞光万道绚丽多彩中
听那婆娑世界传来驼铃声声回响
暮古的钟声悦耳动听
留恋不舍的依然是古道的苍莽和思念…
二0二五年三月十三日於哈密
点评词:
《评〈拴在手掌上的骆驼〉:诗意纵横,大漠情怀》
点评词作者/柴永红
任泳儒先生的《拴在手掌上的骆驼》这首诗中,我们仿佛被引领着踏入了那片神秘而广袤的西域大漠,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生命的坚韧以及自然的苍茫。
诗的开篇,“西域阡陌,三月的大漠风情,微寒的风穿越时空而来”,寥寥数语,便将我们置身于一个充满异域风情和古老气息的时空之中。那微寒的风,仿佛带着千年的故事,轻轻拂过我们的面庞。“远方古道西风处走来一链驮队,承载着历史演绎丝绸之路的兴衰”,这一句以生动的画面描绘了驮队的出现,让我们瞬间联想到丝绸之路的辉煌与沧桑。驮队不仅是货物的运输者,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承载着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也经历了岁月的风雨和兴衰。
“那荒芜之地的身影背景,依偎在骆驼温暖的身旁熬过夜的悠长,骆驼就拴在拉骆驼人的手掌心,握紧牵引的绳索前行漂泊无定的灵魂”,这一段文字深刻地刻画了人与骆驼在艰苦环境中的相依为命。荒芜的大漠中,骆驼成为了人们温暖的依靠,而那拴在手掌心的绳索,不仅仅是对骆驼的控制,更是对命运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期许。这种在困境中相互依存、勇往直前的精神,令人动容。
“风雨无阻与天地共生存,踏着尘沙深一脚浅一脚走在沙海里,一望无际尽是如海的荒凉飘渺之旅,驼铃声荡漾寂寞划破蓝天的空寂,苍星无助的遥遥相望苍茫”,诗人以豪迈的笔触描绘了在风雨中前行的场景。面对如海的荒凉,人们没有退缩,而是坚定地踏着尘沙前行。驼铃声打破了蓝天的空寂,然而苍星却显得无助而苍茫,这种对比更加凸显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与坚韧。渺小的是个体,坚韧的是精神,是那种与天地共生存的勇气和决心。
“梵音回响明月天涯辽远的距离,一路风尘一路驼铃声交响的悲凉,悠悠荡荡陪伴皎洁的月光洒一路清辉”,梵音与明月,风尘与驼铃,悲凉与清辉,这些元素相互交织,营造出一种既神圣又凄凉的氛围。梵音象征着内心的宁静与信仰,明月照亮了天涯辽远的路途,而一路的风尘和悲凉的驼铃则诉说着旅途的艰辛。然而,即便如此,那皎洁的月光依然洒下一路清辉,给人以希望和温暖。
“还有那没有月亮的晚上,穿越时空思念的滋味,就拴在月牙上残缺,伴着胡杨经历风雨飘摇的岁月,走过的流沙跋涉千里之外的艰辛,早已陈封了一代又一代的梦想”,在没有月亮的夜晚,思念的滋味更加浓烈。月牙的残缺仿佛是人们心中不圆满的梦想,而胡杨则见证了岁月的风雨飘摇和人们为梦想所付出的艰辛努力。那些被尘封的梦想,虽然可能未曾实现,但它们却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
“丝绸之路的遥远啊,掌心的骆驼跳跃闪烁之光的影子,在手心留下久远回忆溯洄风沙袭来凄凉之地的孤独,如今时光穿越指尖时空滑落惆怅,有谁还牵着驮队走在干旱的沙海荒凉处…”,丝绸之路的遥远不仅是地理上的距离,更是时间上的跨度。掌心的骆驼影子跳跃闪烁,那是曾经的辉煌与记忆。然而,时光流逝,如今的惆怅油然而生,让人不禁思考,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中,还有谁能坚守那份对古老丝绸之路的敬意和对大自然的敬畏,还有谁能牵着驮队在干旱的沙海荒凉处继续前行。
诗中的胡杨,“三千年不死的胡杨,三千年不倒的胡杨,三千年不朽的胡杨啊,依旧如初坚挺于大漠,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西域大漠里传诵风情万种,雕刻出皱褶沧桑变化的大漠情深”,胡杨作为大漠中的生命奇迹,以其顽强的生命力成为了大漠的象征。它们经历了三千年的风雨,不死、不倒、不朽,始终坚守在这片土地上。胡杨的存在,不仅是一种自然景观,更是一种精神象征,代表着坚韧、不屈和永恒。它们见证了大漠的变迁,传诵着风情万种,用自身的皱褶沧桑雕刻出了大漠的深情。
“跳跃在手掌上的骆驼啊,黄昏霞光万道绚丽多彩中,听那婆娑世界传来驼铃声声回响,暮古的钟声悦耳动听,留恋不舍的依然是古道的苍莽和思念…”,在黄昏的霞光中,骆驼的身影仿佛在手掌上跳跃,那声声驼铃和暮古的钟声交织在一起,勾起了人们对古道的苍莽和思念。这种留恋不舍,不仅仅是对过去的怀念,更是对人类文明传承的渴望和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整首诗大气磅礴,意境深远。诗人运用丰富的意象,如大漠、驮队、骆驼、胡杨、月亮、梵音等,构建了一个充满历史感和神秘感的西域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雄浑与伟大,也体会到了人类的渺小与坚强。诗人通过对丝绸之路的追溯和对大漠风情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从语言表达上看,诗中的词汇优美而富有表现力。如“微寒的风穿越时空而来”中的“穿越时空”,赋予了风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力量;“驼铃声荡漾寂寞划破蓝天的空寂”中的“荡漾寂寞”和“划破空寂”,生动地描绘了驼铃声在寂静的蓝天中所产生的震撼效果;“雕刻出皱褶沧桑变化的大漠情深”中的“雕刻”和“皱褶沧桑”,形象地展现了大漠的岁月痕迹和深厚情感。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感染力。
结构上,诗歌层次分明,首尾呼应。开篇以大漠风情和驮队的出现引出主题,中间部分通过对大漠旅途的描绘和对胡杨的赞美,深入挖掘了生命的意义和历史的价值,结尾则在黄昏的霞光中,以驼铃声和对古道的思念收束全文,给人留下无尽的遐想和思考。
《拴在手掌上的骆驼》这首诗,不仅仅是一首对西域大漠的赞歌,更是一首关于生命、历史和文化的交响乐章。它让我们在领略大漠风光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奋斗与坚守,以及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曾经的辉煌和奋斗的精神都值得我们铭记和传承。让我们在这悠扬的驼铃声中,继续追寻那片神秘而美丽的大漠,探索生命的真谛和文明的脉络。
总之,任泳儒先生的这首诗以其深刻的内涵、优美的语言和宏大的气势,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西域画卷,是一首值得反复品味和深入研究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