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引言】难忘岁月,难忘战友,更难忘我的老连长。每当夜深人静,我总会想起那位令人敬仰的老连长周世平。 在自己18年的军旅生涯中,有许多人、许多事都让人难以忘怀,但最让我铭记于心的,还是我的老连长——周世平。他不仅是我们的领导,更是我们的兄长,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教会了我们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
【散文】
从军之路之三
《难忘我的老连长周世平》
第三章 初上千里风雪川藏线
作者:强军/陕西宝鸡
第三章 初上千里风雪川藏线
1987年是全团自1985年3月第二次(1979年2月全团第一次赴云南战区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赴云南战区参加老山者阴山防御作战,到1986年6月回撤归建、裁军后,第一次赴西藏高原执行运输任务(当然,1985年3月份以前,全团一直在执行西藏高原运输任务)。由于大裁军造成全团各运输连队汽车驾驶员缺口巨大,一度时期汽车比驾驶员多(每个运输连装备52台解放卡车)。所以团里安排机关干部下沉到连队、营里干部全部下连当驾驶员开车,干部带新兵、老兵带新兵、新驾驶员两人监护实习开车,赴西藏高原执行运输任务,团里提出“以运代训”的口号,大力培养部队后备力量——合格的汽车驾驶员。
1987年春季第一趟赴西藏高原执行运输任务时,当时的团司令部政治协理员汪德金,下我们二营六连一班开车,带我和四川泸定县1985年参军的战士罗维斌一同上高原。周世平连长和指导员张玉峰各带一个车队,早分晚合。汪协理员和副连长刘建军开车分别和救济车收尾。从驻地出发到新津军需库装运物资后西进到雅安兵站,次日到达二郎山脚下的新沟兵站。
新沟兵站位于川藏线上的雅安市名山区黑竹镇新沟村,海拔 1410 米,是318国道线上的重要节点。
新沟村原名烂池子,因沼泽地而得名。解放军在修建川藏公路时,填平了沼泽地,并在此建立兵站,后与当地老百姓商量,将烂池子改名为新沟,象征解放后的新生活。
新沟兵站作为川藏线上的重要军事设施,曾承担过进藏物资的运输、人员休整等任务,是保障川藏线畅通的重要支撑点。同时,它也是徒步者、骑行者等进藏旅行者的必经之地和休息站。
随着川藏线的不断发展和旅游业的兴起,新沟村逐渐繁华起来,村民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开起了餐馆和旅社,为过往的旅行者提供服务。
一般到达新沟兵站后,我们汽车部队车队都会调整汽车发动机高压线圈点火时间,因为高原空气稀薄,要适当推迟高压线圈点火时间才能保证汽车发动机动力良好。
由于车队比较多,还有地方车辆,所以排队等候翻越气候、路况恶劣的二郎山,次日晚上到达泸定兵站。泸定兵站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坐落在二郎山西侧、大渡河东岸,紧邻泸定县城和泸定桥,是川藏线上的重要军事设施。
泸定兵站随着川藏公路的通车而设立,初期条件艰苦,后经过改革开放后的改造,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兵站作为川藏线上的驿站,为过往的汽车兵提供停车、吃饭、住宿和加油等服务,是保障川藏线畅通的重要支撑点。
兵站分为东院和西院,设有住房、客房、车队住房和饭堂等设施,周围有两棵古老的白杨树,四季景色各异,为官兵提供纳凉和休息的好去处。
泸定兵站作为川藏线上的重要节点,见证了川藏线兵站的发展和变化,为维护西南边防稳定和促进高原与内地联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天再从泸定兵站出发路过泸定铁索桥,终于亲眼目睹了在小学语文课本上学习过的红军《飞夺泸定桥》中真实的铁索桥,心潮澎湃。后来车队安全东返路过时,带队干部特意让车队暂停,大家上泸定铁索桥参观、照相留念。
泸定桥,又名大渡桥,是中国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泸桥镇境内的一座跨大渡河铁索桥,为泸定桥风景区的主要景观文物。泸定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投入使用,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该桥因“飞夺泸定桥”战斗而闻名中外,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标。
泸定桥全长103.67米,宽3米,由13根锁链组成,锁链上铺有木板作为桥面。这些锁链重达40吨,共有上万个铁环相扣,展现了古代工匠的卓越技艺。
泸定桥不仅是古代交通要道,更是中国革命历史的见证。如今,它已成为重要的旅游景点,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感受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出泸定县城1.5公里左转上白日坝大桥,车队一路向西到达著名的《跑马溜溜的山上》康定城康定兵站(海拔2650米)。从康定兵站到新都桥兵站要翻越海拔为4298米折多山。折多山是川藏线上的一个重要垭口,翻越折多山后,就正式进入了康巴藏区。这条路线大约有70公里左右,途中会经过木格措、红海子等地。
那天大雪纷飞、银装素裹、一片雪白,晚上我和罗维斌下车挂防滑链条,车外面寒风刺骨,大雪纷飞,零下20多度的高原气温,让人感觉格外的冷!由于没有手套,防滑铁链条沾在手上,感觉差一点就要冻掉手指头,因为当时双手已经冻木了没有感觉,从小到大没有吃过这样的苦。但是我们不怕困难,坚持挂好汽车前后轮防滑链条并固定好,因为心里只有一个信念支撑着——我是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
因为第一次上西藏高原执行运输任务,没有准备线手套,部队也没有发手套。晚上22:00过好不容易到达新都桥兵站吃饭休息。
新都桥兵站是一个位于川藏线上的重要军事设施,其主要职责是为过往的部队提供食宿、油料等后勤保障,其地理位置与战略意义非常重要。位于川藏线上的关键位置,是由川入藏的必经之地,也是川藏公路南线和北线的分道口。战略地位重要,是保障川藏线畅通无阻的关键节点之一。
次日早饭后车队出发,从318国道新都桥兵站到雅江兵站(海拔3300米)需要翻越高尔寺山。高尔寺山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是新都桥与雅江之间的主要山脉,海拔4412米。高尔寺山的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使其成为川藏线上的重要景点之一。它位于318国道上,是川藏线上的第二关,仅次于折多山,是川藏线上需要翻越的重要高山之一。
过了雅江兵站就是无比荒凉的135 兵站。135兵站处在雅江兵站跟理塘兵站中间的剪子弯山上,海拔有 4108 米,抬头就对着大雪山,氧气稀薄,气温、气压都特别低,晚上最冷能到零下 30 多度,那里的气候没个准头,一天能变好几次,这就是典型的“周围百里没个人影,高高的山上一群当兵的”。
当年那 135 兵站就只有 2 个干部跟十多个战士,常年都过着“白天兵看兵,晚上看星星”这种寂寞日子,连正常看个电视新闻、读个报刊杂志都不敢多盼,常常是“日报成月报,一收一大摞,新闻变旧闻”。
一般我们车队只在海拔 4800 米的义墩兵站吃中午饭后就出发,我的印象里没有在这个兵站住过宿。
理塘兵站海拔4000多米,所处地区海拔高、气候恶劣,昼夜温差大,空气稀薄。我们车队每次到达理塘兵站都是晚上21:00~22:00左右。理塘兵站是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的一个重要军事设施,同时也是川藏线上汽车兵的重要补给和休息站点。
巴塘兵站海拔2620米,在巴塘县团结寄宿制学校附近(西南方向515米左右)。巴塘县位于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东南缘,金沙江中游东岸的川、滇、藏三省(区)结合部的河谷地带。属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2.6℃;年均降水量467毫米;年均无霜期184天。
所以各汽车团(当年有我们汽车第 17 团、汽车第 18 团、汽车第 20 团)在巴塘兵站长期设立汽车维修站,为本团车队提供技术和维修保障。
我的老乡战友李林安吕红林等每年有大半时间坚守在巴塘兵站维修站工作。
这趟运输任务的目的地是西藏林芝809综合军需库,对于第一次赴西藏高原执行运输任务的我们来说,后面的路那真是千难万险!(2753 字)(待续)
2024 年 10 月 19 日至 27 日于宝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