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冷雨

梦在远方:中学教师,崇尚简约,追慕陶行知的平民教育理念,高山仰之(止),景行行之(止),虽不能至,心向往至。
凤凰之歌,中共党员,1945年1月8日出生,2000年公务员退休,教育工作者,北京市人,热爱唱歌、朗诵,愿用优美的声音歌颂伟大的党和人民,直到永远。
青铜宝鉴中的松树风格
文/梦在远方
夏,商,周
青铜时代的青铜文明
其实质就是古代圣贤
借物言志的“品物类齐”
司母戊鼎
是商王祖庚,祖甲
对其母亲妇妌(jing)
(庙号为戊)的祭奠与追忆
四羊方尊
表达的是古人祈福天地
赐予东西南北的吉祥如意
中国历代青铜镜
有着多方面的非凡意义。
它的作用不仅局限在
整理仪容的梳妆用具
而且是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
其精美的纹饰,几何图案
动植物图案、神话故事场景等纹理
体现了当时的审美价值摄取
在宗教与信仰上
古人认为镜子能够反射光线
具有神奇之力
能照出“妖邪”的原形
所以会将青铜镜
作为“辟邪之物”融入“家国礼仪”
河南汝阳蔡店乡妙黍村
何普庆的青铜宝鉴
上承五千年华夏青铜文明
下启中华民族21世纪
伟大复兴崛起
并且融合了北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中的兴衰更替
贯穿着中国共产党人
一百多年来的奋斗进取
吸天地之精华,聚人间正气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
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
要求于人的很少
而给予人的很多
无论在任何艰难险阻中
都昂然屹立,自强不息
这正是1959年陶铸创作
《松树风格》的全文主题
松树做为一种生命常青植物
进入文人“诗赋词画”
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孔子在《论语·子罕》中说: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至今仍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名句
以松柏在寒冬中不凋零的特性
比喻君子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也
孟子曰:我无他
我善养天地浩气也
可以说是儒家最早开启
了文人“以松喻人”的先河
此后荀子在《荀子》一书中提到
“松柏,经隆冬而不凋
蒙霜雪而不变,可谓得其贞矣”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
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进一步强调了松柏的贞操和坚毅
将其与“君子的品德”互相联系。
在先秦至隋唐时期的绘画作品中
松树更多的是出现于画面
“忠贞美好意象”的陪衬设计
魏晋南北朝时期。
南朝梁元帝萧绎
写了一本书《山水松石画技》
专门对松树构图作了审美解析:
巨松沁水(大松:沁水一样充满滋润)
喷之蔚冂(jiong)
(水汽若喷,蔚然空旷)
桂树,不疏于胡越(北方与吴越)
超越距离,浪漫神秘
普遍永恒,和谐统一
松树,不难于兄弟
互相依存,亲密相依
盘根错节,连枝同气
陶铸的《松树的风格》
创作于1959年
那一年他51岁
时任广东省委书记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
建设的高潮时期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
为改变国家的贫穷落后面貌
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
中国共产党周围
在伟大领袖毛泽东思想指引下
奋斗在各个领域
陶铸作为一名久经考验的
中国共产党员
他在长期的革命斗争
和工作实践中,
有太多坚韧不拔
无私奉献自己的生活经历
这些品质与松树的风格
本来就“惺惺相惜”
再加上陶铸于纷繁世象方面
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
他善于从自然事物松树身上
挖掘出不畏严寒
要求于人的甚少,而给予人的甚多并且与共产主义风格完美统一
在文学价值,思想教育
社会文化,时代精神方面
吻合了毛泽东时代高亢的主旋律
当我们真正走进陶铸同志
61岁的生命履历
一棵苍松的形象,栩栩如生
树如其人,斯人己去
人如其树,丹青傲立
1908年1月16日
陶铸出生于湖南祁阳县石洞源
榔(lang)树村一个贫苦农民家里
1918年,陶铸十岁时
父亲陶铁铮
遭当地土豪劣绅诬陷“通匪”
被军阀吴佩孚部下枪毙
仅靠母亲“董唐姑”维持生计
为支持哥哥“陶自强”继续读书
陶铸主动辍学
将养家糊口的责任担起
先后到安徽芜湖当过店员,伙计
边打工边学习
1926年18岁
成功被黄埔军校第五期录取
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
陶铸参加南昌起义
在叶挺部任连长
后到国民革命军第四军
参加广州起义
1928年春,回湖南老家祁阳县
在唐生智部队,从事“兵运”工作
积极对旧军队官兵进行爱国教育
1929年秋
任中共福建省委秘书长、书记
果断组织指挥了“厦门劫狱”
成功救出40多名革命同志
建立了闽南,闽东工农红军游击区
1933年5月到上海
在中共中央机关工作
由于判徒王善堂的出卖
被国民党抓入监狱,判刑“无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
经党组织营救,有幸出狱
被派往武汉
参与开辟“鄂中游击区”
在新四军鄂豫挺进支队
任“政委代理”
1945年
在随八路军“南下支队”南进途中
又奉命转赴东北地区
先后任中共
辽宁、辽吉、辽北省委书记
还参与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
1949年新中国
陶铸任第四野战军
兼中南军区政治部主任
在广西领导肃清
国民党残余武装势力
1955年任广东省省长
兼中共广东省委书记
1960年起任中共中央
中南局第一书记
1965年初
刘主席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1965年1月陶铸被
调任国务院副总理
在“十年动乱”发动之初
刘主席为
体现“党对运动”的领导统一
采取了向北京各学校和
其他一些单位派工作组的方式
与毛泽东产生了意见分岐
1966年8月,
在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上
刘主席被迫检讨,受到批判冲击
八届十一中全会对于
“十年动乱”的全面开始
起了“关键性”作用
会议制定的《十六条》
为“十年动乱”的开始提供了
所谓的“行动纲领”和理论依据
从1966年开始
陶铸的亲哥哥陶自强
由于曾当过国民党县长受到波及
被扣上了“叛徒″“特务”的帽子
不断受到各种迫害
造成了他严重的畸形心理
常常用“我坦白……我交代
违背事实,颠倒是非
后来“居心叵测者”
想要陶自强将时任政治局常委的
亲弟弟陶铸也“拉下水”
以达到他们篡党夺权的目的
陶自强被逼无奈
违心写了一封“检举亲弟弟陶铸
的信”转到了江青手里
江青借题发挥
指责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陶铸
曾经“背叛革命”
在过去与反动派
有“不清不楚”的联系
陶铸得知自己的胞兄陶自强
居然举报自己
一时气急攻心
顿时昏死过去
从此以后
陶铸一直闷闷不乐
精神苍老,抑郁
江青、康生、陈伯达一伙
诬陷陶铸是“中国最大的保皇派”
陶铸被隔离审查
失去人身自由,遭受非人的待遇。。
1969年,他被押送到安徽合肥
在身心遭受巨大摧残的情况下,1969年11月30日
61岁的陶铸,含冤去世
1978年12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为他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专门为陶铸同志平反
并按照相关规定
特意补办了“追悼会议”
陶铸远在湖南的哥哥陶自强
得知这个消息
当即赶到北京
想在弟弟的追悼会上
再续兄弟情谊
被陶铸的家人严词拒绝
因为《松树的风格》实在
容不了兄弟之间这样的斑点污迹
坚决不允许他进入灵堂
为陶铸敬献花圈致礼
陶自强从北京失魂落魄
回到湖南
晚上经常做梦,灵魂不得安息
1982年,76岁的陶自强
将生命走到了尽头
不知道陶自强
如何在黄泉之下面对弟弟
古人说:
桂树,不疏于胡越
松树,不难于兄弟
经历着林彪四人帮政治迫害
和自家亲哥亲情污陷的双重打击
真可谓大雪压青松,风啸严相逼
《松树的风格》一文
一直是陶铸的精神支撑
始终坚守信仰,刚正不屈
并且用“池中的荷花”
与自己的女儿陶斯亮相互勉励
常常因自己不能为人民工作
虎落平阳,深深惋惜
尤其是陶铸给妻子曾志的诗文
最后将《松树的风格》
升华进了“心中无私天地宽”
的崇高境地
青铜镌刻,通鉴铭记
与日月同辉
与山川共存
与天地同齐
青铜镌刻,通鉴铭记
与日月同辉
与山川共存
与天地同齐
歌曰:
重上战场我亦难
感君情厚逼云端
无情白发催寒暑
蒙垢余生抑苦酸
病马也知嘶枥晚
枯葵更觉怯霜残
如烟往事俱忘却
心底无私天地宽。
2025年元月6号于印心书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