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燕京文化集团】会长尹长磊联系微信:zhizuozuihao123321
于游 女 1991年生,2014年山东师范大学毕业,先后在三家企业做内勤,现就职于济南市长清区平安中心小学。与母亲合著散文集《一把钥匙两把锁》。近半年偶有短文发表于文学网络平台。
端午感怀
作者 于游
故乡的端午节也许不如南方的那样正宗,没有大江大河里的赛龙舟,没有喝雄黄酒的习俗,也不吃咸味的粽子。但在过去的十几年里,这座北方小县城关于端午的点滴,都在无法替代的美好记忆中。
四面环山的小城,与其说是“山”,倒不如说是“土包”,因为和南方的山相比,它们实在是太矮了,从海拔上算,最高的顶多也就是小丘陵而已。可是,在沃野千里的东北平原上,这些“土包”便显得格外突出了,在我还没走出小城之前,它们就是我概念里的大山。
别看我的故乡地方不大,却是国家重点旅游城市。剿匪英雄杨子荣的纪念馆就修建在东山上。“东山”可是我们儿时向往的好去处,简直就是心中“游玩”的代名词。在山脚下有个儿童游乐园,即便自己没机会进去体验,仅仅是从门口经过,张望一下里面各种设施,就觉得很兴奋。也许就是为了满足我们这些“没有钱”小孩子饱眼福的愿望,大门总是大大敞开着,铁栅栏稀稀疏疏的。东山上除了英雄纪念碑,还建了不少免费的儿童娱乐设施,而这些便是我们不怕辛苦努力登山的唯一动力。如果说山上的滑梯、转盘和秋千占据了我关于东山的大部分记忆,那么剩下对于东山的感情就应该是来自端午节了。
故乡的端午节总有浓浓的节日气氛。离过节还有一个多月,便可以看到菜摊上开始出售粽叶和蜜枣了。家里人也都提早买好包粽子的江米和粽叶,等到过节头天就把米泡上,等米吃饱了水就可以开始包粽子了,看大人们包粽子也是我过端午一大乐趣。
那时候,我总惊讶于姥姥和二姨的“本事”,一片细长的叶子、一小捧米和一颗蜜枣就能在她们手中迅速变成一个漂亮的四角粽子。我很喜欢粽子的形状,一直认为它的形状很完美, 四个角怎么看都不在一个平面上,发掘起空间想象力,像是从中间扭了半圈的长方形,可是中间却又是鼓鼓的,既美观又不死板。那时的我极其渴望自己能亲手包一个。
粽子下锅要煮上好几个小时,在我看来,这真是莫大的折磨。不到一个小时,粽叶的清香加上江米的纯香便会溢满整个房间,可是还要继续等待,再煮两个小时,甚至是接着泡上一个小时才能最终将美味送到嘴里。而且通常在姥姥家,只有等着第二天端午节真正到来时才可以开怀享用。
端午节的前夜和清晨是东山最热闹的时候。市文联每年都在东山上搭建舞台举办“端午诗会”,时间就定在端午前夜。别看是晚上,山上的灯光并不明亮,但丝毫不影响广大市民的过节热情,年年都是人头攒动。前往东山的马路两侧也都让卖荧光棒、香包和五色线的小贩占满了。香包应该是
最受欢迎的,每年端午节我都会收到至少一个,有的是家人送的、有的是朋友送的,我会把它系在书包上到学校里和其他人的比比。我的五彩线基本都是妈妈给我做的,她会选五种淡雅的颜色。每次端午清晨一睁开眼睛,手腕、脚腕就都已经被系好了,我一直觉得妈妈选得颜色要比外边卖的好看很多。
端午诗会对许多小孩子来讲,可能是件无聊且无关的事情,但我却盼望着前去观看。原因很简单,妈妈也是文联的成员之一,她年年会投送作品参加比赛,而我去“听诗”,不过就是去听“我妈妈写的诗”和听“颁奖”。这可能就是我对东山感情深厚的另一个原因。
用时髦话说,妈妈简直就是个“文艺女青年”,喜欢参加各种文娱活动,她也经常代表单位演出、比赛。只要条件允许,我必然要到场助威。等到妈妈登台,我会故意在观众里大叫:“到我妈妈的节目啦!哈哈哈!”接着使劲鼓掌,以引来周围人“羡慕”的目光,接着我的自豪感就油然而生。后来,我渐渐长大,在她的影响和指导下也参与类似活动。可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角色发生了转变,那个登台的人变成了我,而在台下助威的人变成了妈妈。不同的是,我在这方面是远不及她的,而她也不会像我那样欢呼,只是面带微笑默默地欣赏,有礼貌地鼓掌。
别看头一晚人们熬夜逛诗会,但这并不影响大家清晨早起走进东山深处采艾蒿的精神头。尽管小贩们已经在凌晨 几乎“包揽”了山上所有艾蒿,可人们还是更乐于自己登山去寻找“漏网之鱼”,除非是实在找不到了,才会在返回途中买上 一小把插在屋门外。头几年,我和妈妈也会随大流到东山找艾蒿,不过基本上是一无所获的。后来,我们俩选择开辟新大陆,转战到城西的郊外。这里果然是个好地方,空气清新、人少清静,几乎没人和我们抢艾蒿。而且若是起得早,还能用手帕沾到叶子上的露水擦擦眼睛,清爽一下。再往远了走,我们还到过一个小村庄,那时天已大亮,村里的妇女已经嬉笑着蹲在河边的石头上洗衣服了。那幅山野农家的晨景,现在依然清晰地在眼前再现。
上初三以后,我就不再有过早起去登山采艾蒿的经历了。学业紧张,像端午这种一天假期的假日学校也不会留给我们。其他的习惯仍然保留着。家里还会年年包粽子,妈妈还会为我亲手做五色线,香包还会得到,可我已经不再喜欢把它系在书包上了,只是挂在窗子上而已。也不再在意是否要等到端午后的第一场雨,我才能把五色线轻轻地抛向雨中。
高三那年的端午节,高考已经结束,报考也基本完成了。我坐在阳台上陪姥姥一起包粽子,还是那样看着,只是没有了最初的兴奋和对包粽子的渴望,而且姥姥包粽子的速度也大不如以前。包着包着,她突然说:“你也包个粽子吧,学一学,以后就能自己包了,真要上了大学,去了那么远的地方,以后的端午可能就回不来了。”当时并没有太大感觉,因为本来也好几年没正经过端午了,所以在哪里不都一样,无所谓了。只是要学包粽子,就权当是实现儿时的愿望吧。
眼下,我大三了,姥姥当年说得对,三年的端午我都没能回家,距离太远了,实在无法实现。第一次在大学过端午,还怀着比较激动的心情,我收到了当地同学从家带给我的粽子,自己给自己做了五色线,还送了同学,真觉得在哪里过节都一样,这不是也挺好。第二年,因为忙着准备期末考试和实习的事情,根本没什么心思过节,匆匆到餐厅买了一个粽子吃掉了,算是过了端午。今天,第三个端午节到了,超市里卖的是讲究各种营养搭配的五花八门的粽子,为了方便顾客还有煮好的,现买现吃,可是我却一点想买的欲望都没有。因为我闻不到家里粽子的那种清香,也看不到那完美的四角型,在陌生的大城市更感受不到端午气氛。
是的,我怀念故乡的端午,怀念登东山采艾的习俗,怀念妈妈做的五色线和精致的香包。不知道今天,故乡的端午是怎样一种氛围,故乡人是如何庆祝的呢?也许也没有了我记忆中的模样了,因为东山脚下的儿童游乐场早已变成了居民楼,东山上免费的娱乐设施早已给博物馆和纪念碑的重修让了地方,端午前夜的诗会也早已被其他的现代娱乐活动所取代。恐怕只剩下家里姥姥包的粽子亦如当年,煮一个小时满屋飘香, 焖三个小时就能品尝,第二天家人们开怀享用!
茅盾文学杯全国首届文学书画大赛!!
主办:中国燕京文化集团(我国引航级文艺组织)!!!
大赛日期:2024年8月12日--9月22日
主编投稿微信:zhizuozuihao123321
茅盾,著名作家,文化活动家,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新中国文化伟人。他的精神被誉为中华民族之魂,对中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将对后世文学产生深远影响!
为纪念茅盾先生,铸造当代民族魂,我国引航级文化组织中国燕京文化集团特发起“茅盾文学杯全国首届文学书画大赛”,欢迎广大爱国志士踊跃参赛!!
一、报名步骤:
1、提交作品:书画、诗歌、短小说、散文、歌词等,均可投稿。
2、投稿请发微信(为提高沟通效率,本大赛不接受邮箱投稿)。附作者简介300字内,照片一张,详细联系方式、姓名、通讯地址、电话号码。
3、投稿数量:诗歌1--5首;小说、散文、杂文限3000字内;书画投稿,限照片5张。
两部文学大典全国征稿,欢迎咨询投稿!!
1、《中华诗词创作通用教材》隆重征稿!
2、《见证大国崛起的百位功勋文艺家》隆重征稿!!
主编尹长磊联系微信:zhizuozuihao123321
一、投稿事宜:
书画作品、古体诗、现代诗、散文诗、短小说、歌词等,均可投稿。
(中国燕京文化集团总会长:尹长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