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我的祖国》背后的故事
制作整理/王雪昌
合诵/ 王雪昌 涓涓
(男)电影《上甘岭》取材于真实的上甘岭战役。1952年10月14日,美军向上甘岭志愿军阵地发动了进攻,上甘岭战役交战双方先后动用兵力达10万余人,持续激战43天,激烈程度是战争史上罕见的。
(女)1956年乔羽接受了长春电影制片厂导演沙蒙的邀请,为电影《上甘岭》写作歌词。当时乔羽正在赣东南闽西一带搜集素材,准备写一部以革命战争时期苏区儿童生活题材的电影文学剧本《红孩子》接到邀请乔羽登上了北去的列车。
(男)到了长春,沙蒙一见乔羽便将情况和盘托出,影片已经拍完了,只剩安排插曲那几分钟戏,要等歌曲出来才能补拍,摄制组停机坐等。随后,乔羽便住进了长影著名的小白楼(女)乔羽翻来覆去看样片,寻找感觉,按理说。既然是战争影片的插曲,就应该往战争上靠,把调子写的雄壮些。可不知怎的,乔羽不太愿意走这条老路,那个年代类似的歌曲很多,我不太想写打打杀杀的调子,因为很难传唱开去,更何况影片跟插曲没有任何反差,就像歌舞剧的背景和演员服装都是红的一样,颜色太靠反而没有效果。
男)铺开稿纸,却发现不知怎么下笔,写不下去的时候,乔羽出门在小白楼附近转悠。这一天,长春下了一场大雨,雨停后他又下楼转悠,走着走着,可能是下雨的缘故吧。他忽然想起第一次见到长江的情景。
(女)那是他第一次在江西坐轮渡过长江,长江汹涌澎湃,非常壮观,给他留下了极其鲜明的印象。说到这里乔羽停下来,我是山东人老家在黄河岸边,黄河跟长江差别不太大,黄河一带是黄色调的,长江两岸是绿油油稻田一望无际。长江水很清,帆很白,黄河汹涌,长江很平稳。我站在轮渡上,心想,这可真是一条大河呀。
(男)灵感来了,首先冒出的句子是一条大河波浪宽,乔羽的特点是有了第一句就等于有了全篇。接下来几日,三段歌词如流水般从笔端淌出,半个多月的煎熬和期待终于有了结果,歌中写到的稻花儿,艄公、白帆都是当年在长江上见到的景象。乔羽当初定的歌名儿是一条大河,后来发表时才改成我的祖国
(女)歌词总算憋出来了,能不能通过乔羽没有充分的把握,因为这歌儿离上甘岭太远,也没有太强的政治性。没想到沙蒙导演来了,拿着稿子足足看了半个小时,一声不吭,最后一拍大腿,行,就它了。第二天,沙蒙又拿着稿子过来,问一条大河是不是长江,乔羽说是,沙蒙又问,为什么不写万里长江波浪宽,这不是更有气势吗!
这一问可把乔羽问住了。他把稿子铺在桌上,心里琢磨着沙蒙的话,确实用万里长江或长江万里气势强一点,但这么一来,就变成专写长江的歌儿了。那些没有见过长江的人,心理上会产生距离,一条大河不一样,不管你是哪里的人,家门口儿总会有条河,只要一想起家,就会想起这条河。他把这番话跟沙蒙一说,沙蒙觉得有道理,便同意了。
男)定稿后,沙蒙将歌词交给作曲家刘炽,20天后,曲谱写成了。闻者无不叫好。紧接着,长影请来了一批国内擅长民歌儿的歌唱家试唱,结果都不太满意。最后乔羽提议请郭兰英,郭兰英来后一试,全场叫好。随后剧组联系了当时条件最好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进行录制。电台在录制后的第二天便向全国播放了这首歌,于是出现了电影尚未上映,插曲就红遍全国的奇景。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亲切的歌词和悠扬的旋律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也拨动了无数观众的心弦。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首经典的电影插曲《我的祖国》依然富有感染力和他的生命力。传唱不衰。
主播简介姓名:宋丽娟。网络用名:涓涓。吉林省长春市人,执教半生,喜爱阅读朗诵及文学艺术。爱好诗歌创作,并有多篇作品在网络平台发表。担任多家媒体主播,博有斐声。擅长声乐艺术,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分享给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