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
“锥画沙 ”“屋漏痕”“折钗股”“如印印泥”术语的含义是什么
一一书法小品文连载(三)
文/侯振宇
常常听到书法家讲“锥划沙,印印泥,屋漏痕,折钗股”,讲的究尽是什么?
古代文人书家总结了很多名言佳句,指导后人学习。但古人多是文言文,大道至简,十分精练,正话反说,有时很难理解。所以,我们一边读一边思考一边体会,看讲的是道理,还是状物,或者是原因,更或是结果。读写体会感悟,甚至举一反三,否则只能熟其句读,不解其真实用意。古人学习书法一是口传手授,即一边讲解一边示范;二是口传心授,老师讲,你自己细致观摹,深入思考,认真演示,不断总结,品悟其真情实感,理解了才能使自己明了,掌握了巩固了,就变成自己的了。否则是两张皮,甚至是南辕北辙。

上述四句名言,我的理解和感悟如下,或有偏差,敬请方家指教。
锥划沙,是说用铁锥在沙子上面划来画去,如同犁沟留下痕迹。那么在划的时候,因为铁锥尖而重,必须把铁锥握紧,因为沙虚滑,必须把铁锥提起高低合适,既要划在沙面上,又不致于扎进沙里面。这是状物,它的真实意思讲的是提,提起来中锋用笔。即是圆笔。
当然,圆笔又有藏锋露锋之别。
印印泥,用印泥的时候,反复用力在印泥上按,使印泥沾在印章上,古人云“重按轻提”。但按也有个限度,既要把印泥沾上,又不能把印章深陷在印泥之中,按中有提,提中有按,恰到好处。用在笔法上,讲的是按,既不能重也不能轻。按下即为方笔。

圆笔方笔:提为圆笔,转为圆笔;按为方笔,侧折为方笔。
书法的七种笔法:起行收提按转折。看起来简单,学起来难,应用起来更难,变幻无穷。
屋漏痕,看到雨后墙面上漏水冲刷留下痕迹,弯弯曲曲,从中悟出运笔的涩进。老书家多有此笔,一是年老力衰,二是手腕颤抖,最后留下的笔迹。这是看结果,寻找原因。
蔡邕讲,用笔在疾涩二字,疾如风快如箭,好理解,也好应用,而涩则需要控笔的能力和功夫,“横如千里阵云”,“竖如万岁古藤”,都是涩笔的效果,墨迹边上有毛茬儿。

“是以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励,而风规自远”。
折钗股,是状物,是说女人用的金银钗子弯折时是弧形的,运笔时改折为转,篆书笔法,行草书多用此法。其形态圆折富有弹性,富有张力,笔画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方笔变为圆笔,笔画饱满圆润。“草贵流而畅”,书写的节奏感,韵律感,跃然纸上。
孙过庭说“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谬哉”。

学习书法,学其法,明其理,临池学书,池水尽黑,还得读书法理论,在理论指导下临摹,才可日进千里。有人问毛主席,你没有上过军事院校,为什么能打胜仗?毛主席说,我是在总结经验中打胜仗的。其实他只讲了重点。首先毛主席是哲学家,善于运用辨证法;二是善于调查研究,知己知彼;三是无论大小仗,战前群策群力,战时灵活机动,敌变我变;四是战后总结分析,培养了干部战士,在部队不断扩大了,指挥员能及时得到补充,所以有人说“解放军是革命大学校”,第一位老师就是毛主席。连那些军事学校毕业生也不得不佩服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学习书法,临擵是不二法门,理论是思想指导,观展是紧跟时代,总结是自我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