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
散文
我见到了贺敬之先生
文/侯振宇
那是在二零二一年四月五日下午三点,我怀着一颗仰慕已久的心,怀着小青年追星般的情,在著名诗人安娟英老师引领下,走进贺老的家门。
按照约定是六日上午九点,由于贺老年事已高,又是疫情防控期间,只能带我一个人去拜见,时间不超过二十分钟。所以我和老伴去玉渊潭公园游玩,十点安老师突然通知我“今天下午去贺老家“!我们急急忙忙往家里赶,简单吃了点饭,也顾不得午休,背上早已准备好的双肩包,为了赶时间去挤地铁,节假日地铁更挤,我已经顾不得这些,争取时间。
我见到了贺敬之先生。当年鲁艺小学生延安大诗人,今天的老革命慈祥期颐之年的老人。
贺老身子骨硬朗,慈祥亲切,平易近人,让人放下了畏惧感距离感。




我呈上我书写的《回延安》十米长卷,一幅送给他作纪念,老人当即表示存放在他与柯岩先生文学馆;另一幅请老人家签字为延安一纪念馆留念。
为什么写十米长卷,一是态度“实心实意”,二是追求“十全十美”,三是今后“十分努诗歌书法”。
同时我还动了小心思,又写了《回延安》册页,作为自己留念。还有夹带,我撰写的诗歌《重回延安》册页。
为讨老先生愉快的签字留念,我写的“龟年鹤寿”四尺整张作品,合影留念。
我向老人家汇报,我生在榆林,长在延安,插队工作在富平,后来到渭南商洛进西安,现已退休在北京看龙凤胎外孙。是诗歌书法业余爱好者,是读您的《回延安》长大的,也激发了对诗歌的热爱。
我们老少有缘,很能谈的来,由客厅谈到书房再回到客厅,谈话照相。
我仿佛在梦中,贺老有“三高”,高寿(97岁),二是高名(文学泰斗),三是高职(原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部长),我何德何能今天能见到他老人家!
我想,我能见到贺老“粘了三个光”,一是安老师引见,二是诗歌书法爱好,三是陕北人。


不知不觉在老人家待了两个小时,借安老师与贺老师谈话的机会,我把签好作品收起,把我让贺老签字的一大一小两支笔装好,请求保姆小刘可否把用过的放在书桌上的笔给几支。一支送给这几年鼎力支持我,也是小有名气的诗人,贺老的纲粉,王兄应泾先生留作纪念;另两支给我刚上学的龙凤胎外孙作纪念。借老先生的仙气灵气福气。小保姆一看我与贺老有缘,谈的来,谈的时间之长,她也就爽快地成全了我。这又是一个即兴的意外的收获。
我回到家已是晚上九点多,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把照片发给家人和几位领导及朋友,分享我的快乐!
退休的人,最怕激动,本来想乘兴把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我还是按照老习惯晚十点关机休息。
一时难以入睡,我在想,什么叫缘,缘就是两个圆的运转,在某时某地相遇,甚至是根本不可能,根本不可想像的。正如我与贺老,年龄,名气,职级,只有仰望,仰望北斗星启明星!这种份缘,这种快乐,我真的要感谢安娟英老师,感谢自己对诗歌书法的执着追求,感恩我是一个陕北人我的经历和努力。还要感谢小保姆的开恩与成全。二十分钟的拜见延长到两个小时。
我也不失时机的向贺老汇报陕北的发展变化,楼高了,路宽了,有了高铁了,脱贫了,“老少边“不穷了,退耕还林还草,“看的见青山,望的着绿水“,陕西文化事业大发展,出现了路遥陈忠实贾平凹这样有影响力的作家,王芳闻组建了丝绸之路国际诗人联合会,使中国诗歌走进马德里俄罗斯。老人家听了非常高兴,我说陕北人民感谢您欢迎您再回延安看一看,老人家说谢谢!
写到这里,衷心祝福贺老健康长寿快乐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