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将缓缓来
文‖夏牧
季节已过小寒。小寒过后是大寒,大寒其后是立春。屈指数来,距春天还有二三十天的光景吧,但这一时节,正是三九临四九,神仙难下手的当口,是天象最寒最冷,最令人期盼的时候。但也别怕,最冷的时候也是最接近终结的时候,正如黎明前的黑暗,是旭光即将喷薄的大幕!

贴近大地,一种律动在微微萌发。草根开始苏醒,汲力伸展触须,大地在为初春的崭露而蓄力加持。别看冰雪依然尘封大地,寒流不时来袭,但冰雪封不住萌发的愿望,寒流挡不住季节的脚步。透过午后的暖日,可见冰雪悄然洇化,土地变得湿润,枯草叶间已有嫩绿微露。
望长空,天是高远的。阳光从遥远的南极缓缓北上,南太平洋岛国的炎热正慢慢消退,南国的微风已悄然带暖,彼消此长是一种趋势。海南的牛倌已扬起号子开犁,早春的播种已从水光田野延展。岭南的雨燕正衔英启程,飞翔在北归的路上。它们与阳光并行,将在早春二月,飞抵我梦中的故乡。杨柳会以吐翠的方式,迎迓这春的使者,迎接春风春雨的吹度洗礼。

草木在萌动,思绪在遥想。洪荒时代的自生自灭,除了掠菁果腹的动物,没有人类在意草木的存在,也没有人类关注时光走过与季节转换。春来草发芽,秋尽草枯黄。草枯草荣常态化,一切随风于自然。即使春夏秋冬,也不是草木的意识,而是后来人类的认知与定义。与草而言,暖风吹度可发菁,冷风路过便收敛,等待暖风再吹度,正所谓“春风吹又生”。
人类有人类的法则,自然有自然的天规,草木枯荣似乎是天生的冷暖转换风向标。立春前的冷风还在敲打一切生灵的时候,地温已在酝酿暖春的前奏。立春只是新年首季的开始,真正感知春意的是草木根须。日长光裕风挟暖,天阳地温草根知。立春后的草根自然甦醒,汲取水分,滋润草心。春天的原野,草是捷足先登者,草芽让春风拥有被接纳的感觉。

在乡村,当麦苗还在休眠时,荠菜已经鲜绿成势。田埂上沟渠边,随处可见持铲撷采荠菜的背影。因为荠菜的鲜嫩可口,不吝为农家餐桌上的常见菜。善馔的农家女,采集一篮荠菜后焯水。焯水后的荠菜成色鲜亮,切碎拌上肉糊或豆腐,包春卷捏馄饨,那是绝对的上口美馔。
放眼河堤,脱口会吟“春风杨柳万千条”,诗意唯美到绝对,但这是说春季分晓后的景象,溯源发轫,杨柳新绿的酝酿却在深寒雪淫时。午后的阳光总能给踱步的人们以融融暖意,而寒雪在阳光下悄然消融。此时尽管尚未立春,但河畔柳枝已开始充盈渐丰,芽苞开始发乳。乡村俗语说,三九四九,潜鱼游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意思是说,潜鱼已觉水萌春,耐不住性子了。而尚在五九六九时,杨柳已露芽萌春,预示春天走近了。

提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乡村人家有另一说法叫沿河插柳。意思是说,五九六九,地温生就,沿河可以插柳了。童年的记忆确也如此,尚未立春,父辈们就忙于截枝为桩,遍插于家前屋后了。十年八年后的杨柳树随儿女长大成材打家具,春天的日子办喜事,一切都顺理成章于季节的转换。
事物发展有其必然的内在规律,季节转换也是如此。正如我们身处炎热的夏季,期盼立秋早早到来,但立秋之后并非秋天立马到来一样,久处寒冷之中的人们,希望春天到来。当立春的时令敲响后,我们以为春天到了,为之欢欣,为此生快,但当寒流依然接踵而至,雪花或又纷飞时,马上会抱怨寒流不止、春天失约。其实并非春天失约,也不是春天的反复无常,而是季节有其必然的过渡。就如上山下山有缓坡延展一样,岂会大寒一过不再寒,立春之后便是春?尤其是北方地区,真正的春天是在晴明节。

常识告诉我们,立春只是一个季节性转换含义,并非天象的立竿见影。春天的进程取决于太阳的渐进北上,取决于南风的逐步强劲。但毫无疑问的是,春天的钟声敲响后,春天的序幕已开始启动,春天的大戏将徐徐展开。同样毫无疑问的是,立春后的春天在路上,恰如我们期盼的心理一样,春的脚步一天比一天加快,春的风景在较劲寒流中,以胜利者的姿态呈现。
正如黎明前的黑暗是真暗一样,立春前的寒是极寒深寒,真正的寒。深寒之后寒依然,但此寒已如强弩之末。深寒就是为初春垫底,是冬天的最后驿站,是春天的幕后推手。冬天已极寒,春天还远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