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 文
街谈巷议话“阴”“阳”
文/杨 献 才
小时候学习《泰山上的挑山工》一文,扁担一头挑着食品,一头挑着啤酒,在登山路上攀爬,看似不紧不慢,总是走在游客的前面。问及原因,他说:“如果两头一样重,就把扁担中心放在肩上,如果一轻一重,就把扁担中心向重那头移动,这样就找到了平衡,便于负重前行”。这么简单的道理蕴含着多么丰富的哲理呀!
由此我联想到,当前全民抗疫中“阴”于“阳”的划分,“阴”就是轻松的意思,健康状况良好;“阳”就是免疫力战胜不了病毒,身体出现亚健康,随之而来的发烧、咳嗽、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最好的办法就是吃药、挂点滴、多喝开水、休息,其实这一系列活动,就是挑山工挪肩的过程。
站在生理学的角度,“阴”和“阳”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两个慨念,就像好和坏一样,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同样“中招”的两个人,并且都注射了疫苗,一个云淡风轻,一个医院就诊,恐怕这就是免疫力的较量,于是就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结局。

如果从天文学的角度考虑,“阳”是白天,“阴”是夜晚,白天人们劳累一天,到了晚上才能休息,睡眠才是养精蓄锐的过程,借以应对明天更繁重的劳动。
站在进化论的角度,又分为阳间与阴间,前者是人类生存的空间,后者是人类最终的归宿。阴间什么样没人知道,但在评书《杨家将》里寻觅到一些蛛丝马迹。在寇准夜审潘仁美一章里,“阳世三载,为非作歹皆有你,古往今来,阴曹地府饶过谁”。以此提醒人们活着的时候要多做好事、善事,不然到了阴间也不得安生。
前一段在全民核酸时,有人写了一个段子,“下雨天做核酸,结果――全阴”!虽然核酸检测于天气并没关系,但初衷还是人们对健康的向往。疫情爆发三年多来,党中央为保护全国人民,从财力、物力、人力做了大量投入,免费防疫,国家做到了;免费核酸,政府做到了;方仓医院,地方做到了。全国人民无不拍手称快,盛赞中国共产党的英明伟大。一直拖到病毒变遗诛蜕变成乙类传染病,对人类不再构成致命威胁,今天就到了检验免疫力的时候了。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伟人的这段至理名言,依然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正如那位挑山工,还有众多在疫情爆发时仍然安然无恙的人,他们都是免疫力在关键时刻起了作用。过去谈“阳”色变,现在从“沸羊羊”到“懒羊羊”,最后都变成了“喜羊羊”!
若没有二万五千里长征,哪来的革命根据地;若没有“五次反围剿”,哪来的红色政权;若没有渡江战役胜利,怎么能解放全中国?“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全民抗疫胜利的曙光就在前面!
“借问瘟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马上就能看到春风杨柳、十四亿神州“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山河铁臂摇”的壮丽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