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各位文友去本文最下端酌情打赏,表达对朋友文章的喜爱,对平台建设的支持。感谢!!
张学峰,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学高级教师,天津市骨干教师,中国教育学会教师发展项目专家,天津教育学会会员,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农村中学语文教改研究员。1980年代始于文学创作,在《天津日报》、《天津人才报》、《天津教育报》《散文》、《七里海》等报刊杂志发表了许多散文、小说、杂文等作品,获天津市宁河区“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奖项。
《鸿雁——高贵的精灵》
鸿雁天空上
对对排成行
江水长,秋草黄
草原上琴声忧伤
鸿雁向南方
飞过芦苇荡
天苍茫,雁何往
心中是北方……
这首草原上辽远悠长带着蒙古民族特有忧伤的《鸿雁》,勾起了我心底最柔软最美好的缱绻情思——
每年春天,大地刚刚解冻复苏,大雁就从遥远的南方带着春天的气息款款飞到我的家乡七里海。早晨,雾霭刚刚消散,东方地平线上,一个黑色的点,像在宣纸上浸润开来,一个、两个、一排、一队、一群,大雁,从南方飞来的大雁,就在蓝天底下出现了,它们拍打着翅膀在一望无垠的天空上,一会儿排成“人”字,一会儿排成“一”字,像胜利进军的队伍展翅高飞,互相呼应,飞过茂密的树林,飞过清澈的小溪,飞过高峻的山峰,飞过辽阔的草原。它们在天空唱着嘹亮的歌曲,又好像在庄严地宣告——我们穿云破雾,我们一往无前!飞向那遥远的北方,飞向那春光融融的国度,自由自在的演绎着属于它们自己的快乐时光。
七里海只是它们漫长征途上的一个驿站。初春,春汛从上游的潮白河、青龙湾河灌注下来,七里海一片汪洋,波浪滔滔,海水倒映着蓝天,这时候“芦笋穿荷叶,菱花罥雁儿”,大雁落在水中,在水上漂浮,其背、肩、腰、翅、羽构成的美丽身形,其灰褐色、咖啡色、白色、花色斑纹呈现的和谐,宛如在水天一色的幕布上绣上五彩缤纷的水莲,又如一条弧线缓缓流淌,如诗如画,如梦如幻……这幅图画,这高贵不凡的优雅气质,童年时代就镌刻在我的记忆里,随着年龄的增长,大雁高贵的意象撑起的我认知的风帆,引领我绮丽的人生迤逦前行。
我爱它像一个可爱的精灵,传递着真情、延续着大爱给人的那份甜蜜。
“鸿雁传书”的故事,让我感受到苏武面对威逼利诱忠心耿耿,不畏强权,忠贞不屈,不向挫折屈服的精神,那种“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的忠贞传达的大爱,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人的精神坐标,深深影响着我们的文化心灵: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这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笼罩下揭示的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鼓舞力量;“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种在爱情的浸泡中悄悄传递的甜蜜让人眉头放下又在心底涌起,真如晏殊《清平乐》所说“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让游子们抖擞着想象的翅膀在归乡的长天下飞翔。难怪素有“穷年忧黎元”的杜甫都写诗慨叹“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读着这些诗文,我似乎听到他们心灵惆怅的声音,让我忽然变成一只大雁,倏地从水面飞起,穿过弥漫着薄薄的雾气,眺望远方,感受他们缱绻相依的情愫。
我爱它以其“一”以贯之的坚定开启荡人肺腑,撼人心魄的关于“人”的探问。
鸿雁来作为高贵的人格象征是圣人给我们的启示。《孟子·梁惠王上》写道:“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娴静从容,仪态悠然,雍容万方。这就是“贤者”!这就是高贵!高贵,跟权势无关,跟财富无关,跟占有无关。西周周厉王权倾天下势焰熏天邪恶残暴,鸿雁敢于对其厉声怒吼。《诗经·小雅·鸿雁》写到:“鸿雁于飞,哀鸣嗷嗷。”“哀鸿遍野”这个典故把视人民为仇雠、箝制人口、导致国人道路以目的统治者周厉王当做“彘”。它让人坚信:专制独裁者不管他们多么邪恶、多么凶残都会被愤怒与反抗的岩浆所吞没。勇与为民是高贵者的通行证。
高贵者无论风多大雨多狂都敢于穿云破雾,奋力向前。它会将“人”字所能承载的爱的表情,展示于宇宙空间,几千里几万里义无反顾,永不回头,以“雪泥鸿爪”的积极态度,哪怕处在颠沛流离之中也要展现积极乐观的精神底蕴,弹奏一曲余音绕梁美丽乐章。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路途艰难、生活困难、凶险追杀……纵然是月夜孤鸿,我,仍然孤高自许、蔑视流俗;“人生处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人生漫漫,征途遥遥,活着就要万里飞鸿雪泥留痕,超脱自适,放任自然,以其自由自在的壮美行程,在壮丽的人间大道上,大展鸿途。
在寂静无声、索然无味的境遇中,鸿雁洒脱达观、超然于物外:“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在烟雾弥漫、深如暗夜的厄运中,它把心头的一切烦忧都已丢到九霄云外,高唱一曲气势恢宏的歌:“漠漠秋汀起晚烟,半欹寒影立风前。月明应有芦花梦,飞遍江湖万里天。”
《庄子·逍遥游》说:“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大鹏展翅、鹏程万里的形象,只能凭借想象,因为那是寓言。而人类高贵的精神辐射将鸿雁塑造成现实生活中最具世界性最具人文意义的风物,给人以美的感动、美的想像、美的启示:
它每一次翕动都能写意画意诗情,
它每一次歌吟都能引吭春光烂漫,
它每一次远航都能升华梦想起航……
乘长风自由驰骋,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描绘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晴空图,将人们带入一个自由自在绚丽灿烂的世界。这是高贵的人生才有的禀赋,这是高贵的灵魂才有的骄傲!
《芦 笛》
滴嗒嗒,滴嗒嗒,滴嗒——嗒滴嗒,滴嗒嘀嘀嗒……
一片无垠的旷野,阳光静静滑过潺潺细流,一个背负行囊而踽踽独行的身影,走在茂密的芦苇荡旁边一条蜿蜒、悠远而狭窄的小径上 ……
这是芦笛曾经给我的感受——
一片芦叶,一片含在嘴里的青青叶片,演奏出这样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乐音!芦叶随着嘴唇的颤动,那带着芦叶清新的味道就不绝如缕地在空中袅袅飘散,是激励,是抚慰,是温情,还是忧怨?
一曲曲芦笛之音就这样潜移默化地将芦苇在我的心里生了根,无论地处何处无论什么季在何节,总能摇曳着我的情思。
“芦芽短短穿碧沙,船头鲤鱼吹浪花。”萨都刺这两句诗描写出芦芽在春天刚刚来临、万物苏醒时节破土而出的无畏锐气,此时沙岸全被芦苇的嫩芽所覆盖,呈现一片新绿,渲染出一幅欣欣向荣、充满活力的水乡景色,而欢跃的鲤鱼,泼喇喇的水声,立刻带来了勃勃生气。
“苦竹林边芦苇丛,停舟一望思无穷。”夜色苍茫,烟雨迷蒙,诗人远行,停泊岸边,苦竹林边,芦苇飒飒,诗人伫立船头思绪万千。作者用茂密无边的芦苇极好的渲染了无穷思绪,感染力极强。
“川原秋色静,芦苇晚风鸣。”这是诗人贾岛与朋友离别时的送别诗,临别时诗人千言万语涌在心头难以言说,那种依依惜别的挂念那种不知何年何月再相见的苦楚,只能凭借嘱咐来表达。诗句一动一静,芦苇随风而动想象友人关山重重,危险重重,叮嘱他要隐姓埋名,一路保重。
古诗中写芦苇的最早最有影响的大概是《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这首诗大概人类最早的以芦苇为题的诗吧!读罢此诗会产生多重体验:从追求的兴奋、到受阻的烦恼、再到失落的惆怅,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礼,让人联想到理想、事业、前途、爱情等诸多方面的境遇,唤起诸多方面的人生体验。意境的整体象征,使蒹葭真正具有了难以穷尽的人生哲理意味。我想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
这些情思大概与我生在芦苇如海的七里海有关,也与我们如芦苇一样的生命有关!《论语》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然而,我想,作为草的芦苇其随风而动的特质未必没有自己的精神定位,其精神品格也不是随风而倒。
芦苇从来不挑肥拣瘦,无论命运的风将她摇落在哪里,她都能在那里愉快且茁壮成长,贫瘠她能扎根,严寒她能持守。她不因身处高盛而自傲,脚落险滩而猥琐;不因处在悬崖而畏惧,落入平川而自卑。她总是在自己所处的区域默默地滋长坚韧、自尊,摇曳无边风月,一如我故土上那些粗手大脚的同胞,一年四季都能呈现她别样风景。
春天的时候,风很柔和,我总是循着清新的空气走进这片海,我的故乡七里海。大地甫一解冻,纵横交错的河道芦锥就透青了,过了几天芦苇就以其葱茏青翠欲滴之势攻城略地,在微风吹拂下将七里海描画的汪洋一片浩浩荡荡。溪流叮咚,杨柳泛青,湛湛天空下,大雁展翅高飞,我的心在芦苇的托举下,明净敞亮,朗润浩瀚,如同在一支交响乐中飞翔。
到了夏天,风吹一河粼粼波光,野鸭、鸬鹚、白鹤相鸣相和,七里海一群群白鹭自芦苇丛中唰唰腾起,翅膀扇越,划出的弧线,矫健有力,芦苇夕阳,落尽苍凉,长天一色,橘红无限,美不胜收。
每年初秋,芦苇亭亭玉立,倩影婆娑,天女散花般抽出一只长穗,紫色的,像紫色的爱恋,宛如一身青青裙裾的清丽修美的姑娘头上,罩着紫色的手帕头巾,更见其风致。那长穗是从心里孕育出来的,带着微微抖动的节奏,在七月细碎的风中,亮出抑扬顿挫的流魅,交付无尽的天宇,接受无数目光探视抚摸。这个时候,我要剪饰一把,插在花瓶里,供我一年的善睐,品味她用的精神的丝缕积攒的梦织出的浩然!
大雪飘飞,七里海雪花的白色与芦花的白色融为一体,风吹乱了苇絮,却吹不乱在黄色苇杆托举之下芦苇纯净的思绪,一株株冷风中站立的芦苇,加深了海的辽阔深邃像一群游走在世间的传奇,依然披着晚霞;像是最骄傲的英雄,在下一个春天到来前的干涸的河床上,写满了金色的柔美,将一个个温暖的故事,牵着我的思缕,点亮我记忆里所有的灯。
我爱“芦芽短短穿碧沙”冲破严寒展现新绿的勇毅;我爱芦叶“绿浪摇十里”磅礴着无限的青春美丽;我爱芦花“丘壑盘旋谁与同”随风飞舞随遇而安的浪漫;我爱芦根“立根原在破岩中”那种坚韧不拔的自尊……
绿草苍苍, 白雾茫茫。有位佳人, 在水一方……
邓丽君缠绵纤丽的歌声,伴随着芦笛鲜嫩的律动传入我的耳鼓,嘀哩嘀哩……嘀哩——她像七里海里的一阵轻风,抚平着我心灵上一道道镌刻的皱纹;她像七里海里一泓清水,荡漾在心头,涤荡着我心灵土地上一层层的浮尘,她让我从这漫天的旷野那清新的经历风霜的芦叶中扑捉到特有的芬芳。
滴嗒嗒,滴嗒嗒,滴嗒——嗒滴嗒,滴嗒嘀嘀嗒……
《捉 蚂 蚱》
许多小饭店多是把各种做好的食物摆在进门处的,芦台的也照例地以此招揽顾客。那一次,一种油炸的食品吸引了我的目光,老板娘立刻拿着菜单登记簿颠着脚过来介绍说“蚂蚱,新上来的!”蚂蚱?那种曾经极大地满足过我口福之欲的小动物,我有几年没有吃过了。“大哥,来一盘尝尝?”望着老板娘满脸堆笑,“好,来一盘。”我说。
不一会,一盘炸得焦黄的蚂蚱带着袅袅香气就端上了桌,大家立刻起箸摄食,那蚂蚱便进入了我们的口中了。蚂蚱黄褐色的皮,脆脆的带着一点焦焦的黑色,几近入口即化, 嘎嘎的芳香松脆而不腻人,虽然不太美观,却能勾起我们的食欲。最好吃最香的部位是肚子里面的蚂蚱仔,紧致弹牙,艮应软糯,香气清新,进入腹中,仿佛朦胧的苍穹乍现几点星光,凄凉之间突现静谧温暖,远山之上枝蔓摇曳,那种带有草香土气的味道,好像一条船慢慢地驶进记忆的大海 。
春天的时候,蚂蚱就在嫩嫩的小草中嗒嗒蹦出来了,不久它似乎隐遁了。当它再一次出现在我们视野的时候,那就到了夏天。在没有化学污染的天宇下,夜晚它可以形成一片音响的浓云,噼里啪啦地在灯光下聚集,虽然尚未成熟,但也有足够的吸引力,驱使我们追逐它柔嫩的翅膀,在灯光底下熙熙而乐。
蚂蚱的品种很多,有会飞的、不会飞的,有能叫的、有不能叫的,有灰色的、绿色的,也有红色紫色,有叫的上名的如大能钩、叫蝈、青蚂蚱、老瓜墩(这些名字只就其字音而来,至于它们的真正名字则非浅学所能穿凿的)。这些蚂蚱大多能吃,那些不能吃的实际上也不一定不能,大概因其丑陋未曾尝试罢了。我们管逮蚂蚱叫逮“嚼果”,本来被叫做“嚼果”的东西都是不常吃的好食品,而那时我们却将这种草窠昆虫称为“嚼果”,可见食物的贫乏。
雨水多的夏天,也是我们开始捕捉蚂蚱的季节。雨后,蚂蚱的翅膀打湿飞不起来,孩子们雨天不能下地干活也不能打草挖猪菜,唯一的活计就是捉蚂蚱。身上披一个塑料布,没有塑料布就戴一顶草帽,手拿一个小布袋或玻璃瓶,光着脚,去村外野地。
雨后的田野, 天空碧蓝,万物清新。捉蚂蚱最好是在沟里,因为沟里野草野菜多,蚂蚱多在哪里觅食,也多就容易捉到。趟着水,撅一根木棍或蒿子棍拨拉着,眼睛紧盯着草丛,躲藏在草丛里的蚂蚱禁不住棍子扰动,一有动静就会蹦出来,我们就有了施展身手的机会。夏天的蚂蚱还不成熟,很瘪,没有多少可吃的,但一样为物质干瘪的生活增加许多滋味。
到了秋天,蚂蚱全部成熟,肚子里满是仔,这是庄稼的收获期也是蚂蚱的收获期。不同的蚂蚱有不同的捕捉法儿。大头青(因头部是绿色的,姑且称之)那种个头比较大的蚂蚱,甩仔的时候最容易捕捉。它甩仔必须选择干硬的车辙,用屁股在车辙上钻个眼儿,这时它最好捉。事先做一个捕捉工具,就是在树棍或竹篙顶部做一个布兜,捉蚂蚱时,人在不惊动它的地方,将工具轻轻伸过去,然后迅速地扣过去,就较为容易地捉住它。
油葫芦,一种个头不大却油乎乎儿的蚂蚱,它身轻体健,善弹跳,一有风吹草动就嗖嗖嗖在草上蹦跳老远。捕捉这种蚂蚱,最好做一个搜索面积比较大的“搜子”。
这个时候,庄稼收完了,特别是稻子收割完毕,天高云淡,田野静谧安闲,一片金黄,微风拂面,只有细心沉静下来才可听到极轻微的叭——叭——叭声,那正是“油葫芦”的蹦跳声。这时候,你如果不是带着使命,真不愿意打扰这种心醉神迷的静谧。分开腿,叉好腰,一手把住“搜子”把手,一手拉着栓在“搜子”底部的绳子,将“搜子”从草的尖头“唰”的划过,刚才还在草丛里沉静的“油葫芦”,噼噼啪啪,立刻蹦跳起来。我猜想,那大概就是它们的舞蹈吧!你看,它们有的像疾鸟高翔惊鹊夜飞,有的机敏迅飞体轻如风,有的驰骋杳远志在高山巍峨,有的如风摆杨柳旋风疾转,有的流水出清波飘飞荡荡情……
作为食物,蚂蚱,我们家乡的做法有两种,一种是油炸一种是盐炉。油炸自不必说了,盐炉的做法比较简单:先在装蚂蚱的口袋里撒上一些面,让它净净肠,再把蚂蚱放在热水里焯一焯,去掉翅膀,然后在锅里放上盐,把蚂蚱倒进锅里,加火炒,直到完全炒酥。这样做出来的蚂蚱也是别有风味:出入口中那种咸香的味道直冲喉咙,像飞翔,又像漫步;待你咀嚼几下,那味道,像纤衣随风飘舞,又像彩袖应着鼓声缭绕;当你将它咽下喉咙,那香气直抵你的记忆,仿佛凤驾彩鸾,芙蓉斜盼……
哦,真香!
然而,自从土地施了化肥、农药,天空飞来工业污染,蚂蚱的踪迹就越来越少,以致踪迹难寻。每到秋天,回到故乡,看着秋后的田野虽然还是那样的金黄,却少了蚂蚱,好像没吃到蚂蚱,生活中总有点寡淡(好在目前人工养殖的蚂蚱可以聊补这个缺陷)。这个时候,我忽然惊惧:人类为消灭贫穷、减少病虫害对农作物伤害、催生高产丰收的时候,可能正在悄悄或不经意地消灭自然生长的物种!多么希望:有一种办法既能保证让丰富多彩的“嚼果”自然释放,让蚂蚱们自由生长,又能育出不被污染的土地和天空。
四部文学大典同时征稿,欢迎投稿!
会长、主编尹长磊投稿热线:zhizuozuihao123321
一、四部大典是:
1、《走向世界:国际名人名作汇编》
2、《时代曙光:国人应该记住的百位文学工匠》
3、《上下五千年历代诗歌精华》
4、《中国梦的实现:大国诗文选粹》
二、投稿事宜:
1、诗歌(古体诗、现代诗、散文诗)、短小说、杂文、书画,均可投稿。
2、投稿资料请直接发编辑微信。需作者简介50-500字,作品3首(篇、幅)以上,本人电子照片1张,姓名、电话号码、详细通讯地址。
3、作品入选时,按照页码安排稿件。出版日期:计划2023年春。
大赛进行中!2022大国文豪杯经典文学艺术大赛
大赛日期:2022年11月1日--12月31日会长、主编尹长磊投稿微信:zhizuozuihao123321
为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响应高层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文艺复兴的宏伟目标。世界汉语作家协会、国际文学研究院、国际艺术研究院、中外文化交流研究院隆重发起“2022大国文豪杯经典文学艺术大赛”。
一、报名步骤:
1、提交作品:古体诗、现代诗、小说、散文、歌词、书画等,均可投稿。
2、投稿请发微信(为提高沟通效率,本大赛不接受邮箱投稿)。附作者简介300字内,照片一张,详细联系方式、姓名、通讯地址、电话号码。
3、投稿数量:诗歌1--5首;小说、散文、杂文限3000字内;书画投稿,限照片5张。
二、计划奖项设置:
1、冠军1--2名。
2、亚军2名;季军2名。
3、2022世界华人大国文豪若干。
4、世界华语金奖若干;世界优秀文学家若干、世界优秀艺术家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