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河南名胜之一
——嵩山少林寺
文‖辛金
说起少林寺,不由人想起李连杰主演的电影《少林寺》和郑绪岚演唱的插曲《牧羊曲》,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林间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野果香,山花俏……。想起民间传说达摩祖师一苇渡江,只履西归;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少林寺僧应召英勇抗倭等故事,一幕幕在脑海里闪现……

少林寺位于中岳嵩山五乳峰之下,因寺院坐落于嵩山腹地,少室山茂密丛林之中,故名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孝文帝为安顿印度传教僧人跋陀而建。孝明帝孝昌三年,释迦牟尼第二十八代徒菩提达摩来到少林寺。他在跋陀的基础上,广集信徒,传授禅宗。东魏孝静帝天平三年达摩传法于慧可。从此,禅学在少林寺落迹,流传发展至今。
春夏之交,自驾出游,从郑州市出发,走绕城、郑少高速,行驶半个多小时,便进入山区。巍巍的中岳嵩山,起伏的山峦,绿绿的植被,碧空白云,映入眼帘。远眺山峰高耸,层峦叠翠, 幽径曲转,四通八达。阳光明媚,山清水秀,旷野金辉。溪水潋滟,草木葳蕤,鸟鸣枝间 ,我不由得想起当代诗人宋浩浩的“落霞碧水曲通幽,小道羊肠柳依依”的诗句。再往山深处走,隔车窗遥见山腰山坳,红岩黛石之下,密林云生之处,坐落着点点村庄农舍。微风送来阵阵略带泥土味的芳香。随鸡鸣犬吠之处寻望,隐隐可见炊烟袅袅,氤氲笼秀,世外桃源之仙境。使我想起王维的一首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清苔上。”

来到少林景区,映入眼帘的是高大雄伟的花岗岩石牌坊。牌坊四柱三门、庑殿式顶,斗拱屋檐,屋脊顶式牌楼。东立面中门上方额题“嵩山少林”,为启功题书。次间上额枋“武林胜地,禅宗祖庭”,由李铎书。两边对联“胜地有缘听法雨、少林无处不雄风”,是张海墨迹。中间对联“百代衣钵赓承一花五叶,千秋山河襟带四水三城”,沈鹏书写。西立面中门上方额题“嵩山少林”四字,欧阳中石墨宝。次间上额枋“跋陀开创、大乘胜地”,张海所题。两边对联“香火千秋兴宝刹,关河万里拱神山”,李铎留墨。中间对联“一苇渡长江修持九载,两山藏古寺参拜十方”,黄均题字。主明间小额枋,单额枋,次间大小额枋上空无字,无图案,寓示佛教弟子四大皆空。夹杆石上雕刻麒麟、春夏秋冬,梅兰竹菊等。气势恢弘,古朴典雅。透过牌坊望去,远山朦胧,晴空日斜,白云如絮。
越过石牌坊走进景区,路两边古玩店,字画店,纪念品店,小吃店……林立不穷。穿过琳琅满目的店铺,来到少林寺山门外。山门前一对高大的石狮子,威武霸气,镇守着少林寺山门。山门为常住院大门,由正门与东、西二掖门组成。红墙圆窗,面宽三间,深两间,高十余米,单檐歇山式建筑。飞檐高翘,琉璃瓦顶,正脊龙纹花脊,两端饰龙吻,中间饰龙首、狮子驮宝瓶脊刹。重脊戗脊各用花脊与垂兽、走兽等。寺前千年苍松不老,挺拔苍劲;寺内千年殿宇亦新,峻宇巍峨。信男信女,游人如织,名副其实天下第一宝刹。山门正门上正中匾额“少林寺”三字,书法遒劲,清康熙帝亲笔所题。

关于匾额上“少林寺”三字的出处,民间有三种传说:一说从康熙帝手书中选拼集成的。少林寺借御笔而扬名,康熙帝以少林寺借字而宣威。另一传说,现匾额就一个“寺”字是康熙御笔,其它字在一九二八年军阀混战时,一场大火烧得无痕迹。后来,一位唐书法家怀素的后人仿康熙笔法给补上了。为让后人晓得少林寺这段血难史,篆刻时留个“缘起”,故意让人看出点破绽。最后一种传说,“少林寺”三字,确是康熙御笔。康熙年间,少林寺山门修建竣工后,敬斋方丈就琢磨想得到皇上的亲笔题字。得知康熙帝要来中岳,他坐禅九日,想出一计。康熙帝驾临少林寺,见山门整修一新,抖拱层叠,巍峨壮观,甚是高兴。转而见山门缺块匾额,他问敬斋大和尚为何?敬斋方丈合掌说:“为迎圣上御驾,贫僧将原自题的匾撤下,现正由寺内老少两个和尚书写,请万岁赐教。”敬斋方丈说着一挥手,众僧散开,现两个和尚,老的手拿一管扫把粗的大毫笔,少的拿杆筷子似的小毛笔,写得满头大汗。“少林寺”三字写得歪歪斜斜,大字似斗,小字如蚁,地上写废的纸一堆。康熙帝见状不禁大笑说:“字怎么能这么写啊!”敬斋方丈率众僧高呼:“请万岁赐字!”康熙帝不推辞,挥毫题“少林寺”三字。自此,“少林寺”三个大字高悬于少林寺山门之上,直至当今。
走进山门便步入甬道。甬道青砖铺砌,僧佛走千余年,寸寸附灵气,尺尺通佛性。道边通通名碑默默矗立,棵棵古树巍巍神韵。甬道两边,苍松翠柏参天,奇花异草遍布,各式各样石碑林立,称之为碑林。东侧是碑廊,历朝历代的石碑百通。

至碑林尽头便是红墙绿瓦,斗拱彩绘的天王殿。天王殿双檐叠翠,彩绘添秀,匾额正中高悬,门阔墙红窗方,镂空窗棂。以供奉四大天王而得名。
穿过天王殿来到大雄宝殿,这是寺院佛事场所。宝殿三门四柱,两窗对应。“大雄宝殿”四字竖匾庄严,一对红灯笼高挂映辉。叠檐堆翠,鸱吻望空,宝瓶脊中镇殿。大殿内供释迦牟尼、药师佛、阿弥陀佛的神像,殿正中挂“宝树芳莲”四个大字匾,是康熙帝御笔。屏墙后壁供观音塑像,两侧塑有十八罗汉像。东侧殿宇是紧那罗。大雄宝殿、天王殿、藏经阁并称为三大佛殿。熙熙攘攘的信徒、游人,虔诚香客焚香顶礼膜拜!

出大雄宝殿来至藏经阁。藏经阁又名法堂,藏经说法之场所。法堂明净阁阔,内藏万卷经书。环境幽寂,堂庭微风习习,堂前郁郁青松。法堂内供奉一尊汉白玉卧佛。月台下有口大铁锅,明万历年铸造。阁东南是禅房,僧人参禅打坐的地方。西禅房是接待宾客的堂室。

游罢藏经阁来到六祖堂。六祖堂位于大雄宝殿西侧,规模小于大雄宝殿。正堂供菩萨,侧堂供六祖,俗称六祖拜观音。西壁有幅“达摩只履西归图”彩塑。达摩只履西归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传说达摩将衣钵法器传慧可后,便去禹门(今龙门),禅栖千圣寺,于东魏孝静帝天平三年端坐而逝。按佛教礼仪把达摩肉身装殓入棺,十二月隆重地葬于熊耳山,又在陕县定林寺内为达摩建造墓塔,以作纪念。
东魏使臣宋云出使西域久而未归,他对达摩辞世一无所知。达摩死后两年,宋云从西域返回洛京,途经葱岭时,迎见达摩一手拄锡杖,一手掂一只鞋子,身穿僧衣,赤着双脚,由东往西而来。二人相遇后,宋云急忙停步问道:“师父往哪里去?”达摩答:“我往西天去”。又说:“你回京后,不要说见到我了,否则会有祸灾。”二人道罢,各奔东西。
宋云以为达摩在说戏言,不以为然。他回京复命交旨时,顺便提起在葱岭遇达摩老祖的事。孝静帝怒斥:“达摩已死,人所共知,你欺君骗联!令人将宋收监。事隔数日,孝静帝坐朝审宋云欺君一案。宋云坚持前所说句句是真。孝静帝半信半疑。群臣议论纷纷,有说人死不能复生,宋云欺君,应依法治罪。有说达摩西归宋云曾见,监禁岂敢再欺天。有说既然真假难辩,何不开棺验证。孝静帝纳后言,令把达摩墓挖开,撬开棺盖,见棺内只有一只鞋子。宣告宋云无罪。
现少林寺碑廊内有一块《达摩只履西归圆碑》,上刻四句话:达摩入灭天平年,熊耳山中塔庙全。不是宋云葱岭见,谁知只履去西天。

钟鼓楼壮观,引人注目。四层钟鼓楼,位于大雄宝殿两侧,造型巧妙,堪称我国建筑史上的珍品。东鈡西鼓,相对而立,层层叠叠,飞檐如卧龙昂首;齐齐排排,瓦当似金蟾戏水。竭尽工匠之能技,独创巍楼百尺高;风递游人高声语,犹闻晨钟暮鼓声!“晨钟暮鼓”是寺僧起居,佛事活动的信号。钟楼前立一《李世民碑》,碑文告谕、教文…表彰少林寺僧助唐之战功。

立雪亭后便是毗卢殿,也叫千佛殿。三门四窗八柱,单顶叠檐,红墙碧瓦,脊中宝瓶擎天,两头螭龙望月。殿正门上方悬挂“西方圣人”四字匾。殿中香鼎古色,高香紫烟缭绕,神圣庄严。大殿背后东西墙壁上绘有“十三棍僧救唐王”,“五百罗汉毗卢图”等壁画。色彩艳丽,衣袂飘飘,栩栩如生,是彩绘壁画中的极品,尽展唐代壁画艺术水平之高。殿内正中供有毗卢佛铜像和白玉释迦牟尼像。千佛殿东侧有白衣殿,西侧有地藏殿。

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民间传说隋朝末年,诸侯割据。唐王李世民率大军攻打盘据洛阳的王世充。唐王亲自乔装进城打探敌情,不料被俘。王世充引诱唐王投降不成,把唐王投进大牢,想用李世民要挟唐军投降。唐王被俘,大将秦琼,尉迟恭,程咬金等束手无策,不敢妄动。少林寺方丈智能大师得知唐王被王世充囚禁在牢,立即派十三名武僧以棍为武器去搭救唐王。十三棍僧个个武功高强,趁夜潜入洛阳城,摸进牢内救出唐王。不料被王军发觉,王世充亲带人马拦截。十三棍僧摆开“金刚伏魔阵”,把王世充团团围住,让唐王逃离。十三棍僧护着唐王逃至城外,正遇程咬金带三万人马来接应。王世充固守不出。尉迟恭和秦琼率七万大军赶到。唐王令攻城,克洛阳,王世充被俘。王世充被流放蜀地,在途被仇人独孤修德所杀。
十三棍僧救唐王,助唐王克洛阳,擒获王世充,战功显赫。唐王要论功行赏,十三棍僧都不愿做官,愿回少林寺修行。李世民昭告天下,立少林寺为佛门正宗,享皇家香火,赐田千亩,立碑载功!

达摩亭,又称立雪亭,是个小巧玲珑的殿堂。相传是二祖慧可侍立在雪地向达摩断臂求法的地方。殿内神龛中供奉达摩祖师的铜坐像,两侧是二祖至五祖像。龛上匾额“雪印心珠”四字为清乾隆帝御笔,字体遒劲,气势豪迈。

方丈室是方丈起居与理事的地方。外观规模不大,两柱接飞檐,一门伴两窗,红门赤窗灰瓦。据说清乾隆帝当年下河洛时曾宿于此,题诗“明日瞻中岳,今宵宿少林。”室正中置鸡血石“佛祖讲法”浮雕,北壁内侧置少林寺传代世系谱,东侧放置弥勒佛铜像,墙上挂“佛门八大僧图”和“达摩一苇渡江图”。

达摩一苇渡江的故事。传说达摩和梁武帝对话后(两人一问一答,武帝不解达摩所言,沉脸不语),武帝深感懊悔。达摩心知己是该离开的时候了。武帝获知达摩已离去的消息后,立即派人骑骡追赶。当追至幕府山中段时,两边山峰突然闭合,一行人被夹在两峰之间。达摩正走到江边,看见有人追来,就在江边折了一根芦苇投入江中,飞身脚踩芦苇飘然过江。至今,人们仍把幕府山的这座山峰叫夹骡峰。
达摩一苇渡江后,在江北长芦寺作停留,后转至定山如禅院面壁修行。

塔林位于少林寺西约三百米的小山脚下,这是历代少林高僧安息的墓地。坐禅少室山,擷采少溪水。青山环抱,松柏簇拥,苍翠着秀;丛塔林立,形状各异,如宝剑直指苍穹,似石笋破土向天!现存唐朝至清朝历代墓塔二百余座。因塔类繁多,形态多样、参差不齐,如同茂林,故称为塔林。

初祖庵位于五乳峰下,小土丘之上,又称“达摩面壁之庵”,建于宋代。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山丘无名庵有名,佛庵灵气贯长虹;宝塔巍巍今不在,单留蔡书(蔡京题字)舞东风。
游过初祖庵,最后来到达摩洞。达摩洞在少林寺背后五乳峰中峰上部一天然石洞。山峰对峙,氤氲笼罩,峰上幽洞,洞口石壁一通碑刻。居高俯瞰,寺庙村野,尽收眼底。达摩洞是当年达摩祖师九年面壁之处。在洞的左上方,原有一小石塔,塔早毁无踪。洞内东壁题有“本来面目”四字。洞外西边石壁上有“面壁洞天”四个大字。

游过少林寺,我为少林寺中国佛教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宝刹而骄傲;为绿水青山,景色秀丽的环境而陶醉;为雄伟壮观,气势恢宏的建筑而震撼;为千年传承,发扬光大,丰厚的中国佛教禅宗文化而赞叹!为深明大义,御敌卫国,英勇抗倭的民族精神而颂赞!

悠悠历史,蹉跎岁月,回望星空,群星璀璨。少林寺历经千余年之沧桑,曾历香火缭绕、钟鼓齐鸣的鼎盛时期,也经兵燹天灾衰败灰暗时段,少林寺都坚强地挺过来了。当今,少林寺已是河南省五A级旅游景点,中国佛教禅宗祖庭,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还是中国功夫发源地之一,素有“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之说。
二O一O年联合国第三十四届世界遗产大会,少林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著名的佛教寺院。
深山藏古寺,沧桑越千年。
历经兴与衰,今仍别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