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历:宋烨,男,1988年生于徐州,祖籍浙江慈溪。现为河北大学文学院讲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后、助理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学博士,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芝加哥肯特法学院国际知识产权法硕士,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学士。在《江海学刊》、《中国诗学》、《中国高等教育》、高校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文。自幼热爱古典诗歌创作,曾出版古典诗词集《源识集》。
作者照片:
一、《诗与识:中国古典诗歌审美统一论》一书主要内容与重要观点
本书围绕着“诗歌艺术的审美鉴赏”这一核心议题展开系统思考与阐释。从对现实中大量存在的审美趣味分歧现象的观察,激发出对“诗歌审美鉴赏中的精神愉悦感究竟本源上从何而来?”这一根本问题的探讨。本书通过论证指出,诗歌审美活动所产生的愉悦感本质上来源于人类知性领域的特殊扩展,其背后存在着深刻的认识论哲学基础。本书的内容从逻辑上总体上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古典诗歌审美判断的普遍认知价值(universal cognitive value)寻找到一个坚实的认识论基础,这一部分从审美愉悦的“来源问题”引发而来。第二部分是在此基础之上运用传统的诗学话语去建构一个以“识”为中心的新的中国古典诗学系统,这一部分意在实现中西文艺思想的会通。而围绕具体诗歌作品的审美鉴赏则整体地贯穿在这两大部分之中,以实现对各部分理论的审美佐证。第一部分中,本书在整体考察梳理西方美学史思想基础上,最终选取了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为哲学论证的基础。通过详尽考察和论证表明:中国古典诗学史上著名的“贵识论”传统(以叶燮诗学为代表),与西方美学思想史整体上重视艺术作品认知价值的传统(以康德美学为代表),二者话语之间深刻存在着不谋而合的共同认识论基础。本书的第二部分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文学批评史的整理与考察,识辨出了建构古典诗歌文学的核心概念与基本命题。这些核心概念包括“志”、“情”、“意”、“气”、“格”、“理”、“识”、“意象”、“意境”等概念。这些核心概念又普遍包含在基本的诗学命题之中,它们是“诗言志”、“诗缘情”、“诗尚意”、“诗主气”、“诗尊格”、“诗宗理”、“诗以识为主”、“诗以意象为主”、“诗以意境为主”等命题。本书通过对中国古典诗学的核心概念与重要命题的逐一语义分析与逻辑考察,最终建立起以“诗以识为主”这一命题为核心,统摄“诗言志”、“诗缘情”、“诗主气”、“诗尚意”、“诗尊格”、“诗宗理”、“诗唯意境论”的古典诗歌理论基本命题体系,完成对古典诗学理论资源中诸基本命题间关系的系统说明与构建,改变了诸多命题其过去疏落零散的存在状态。
二、本书的创新之处
本书较为突出的三个创新地方表现在其提出并论证了:(1)康德美学中所谓的“不确定的概念”是如何具有知性的普遍有效性的,这反映在康德与普特南之间的思想联系中。这一点构成本书整个诗学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2)提出并论证古典诗歌诗歌作品的基本结构即“概念性命意”与“意象性命意”之分野的观点,这主要体现在诗歌内部的三重联系之中,这点奠定本书诗学理论体系的中国属性。(3)本书发现了一个从宋人范温开始而在清人叶燮那里达到顶峰的“贵识论”诗学传统,并建立了由“识”去统“意”、由“意”去统“情”、“志”、“思”“气”、“格”、“理”、“意境”这些古代诗学核心概念的逻辑体系。由此形成了最终统一的理论大厦。
本书其余部分也都能展露出新颖的思路。例如在第二章第二节中对古典诗歌艺术四类基本知性法则的抽绎总结、第三章第三节中关于叶燮“活法”与康德“不确定概念”之间的比较考察、第五章第一节中对“辞前意”与“辞后意”之间关系的论证、第六章第三节中对文意与声调各自对作品文气影响之分量的考察、第八章第二、三节中对诗歌与历史深刻分野的辨析、第八章第三节中对“意境”概念中知性内涵的确证、第九章第四节中对杜甫的“诗识”与杜诗艺术知性价值的揭示和阐述。
三、学术价值
第一,本书具有跨学科和跨文化的综合学术视野,试图打通中国古典诗歌文学艺术批评与西方美学、西方艺术哲学研究之间长期存在的壁垒。在中西比较论述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古典诗学领域中一般性、根本性问题。将中西方文学艺术领域中存在的共同问题关切和意见共识,视为保证中西思想理论会通得以可能的共同基础。
第二,本书对中国古典诗学史上一些重要的命题和概念做出了新的哲学考察和反思,深化了对古典诗学中讨论已久的话题的思考。本书将我国宋代严羽所提出的“有理而不涉理路”、清代叶燮所提出的“活法”与康德关于审美本质的著名理论即“审美鉴赏的二律背反”联系与会通起来,揭示了各方共同认可的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其所具有的“无法则的合法则性”这一本质特征,这一点表明了中国古典诗歌所分享的世界美学属性。
第三,本书对中国古典诗歌独有的结构做出了新的探索和解释,提出了古典诗歌作品内部结构中“概念性命意”与“意象性命意”之分野的观点,揭示出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效果最终彰显在作品内部的概念与概念、概念与意象、意象与意象的三重不可分割的综合联系之中,这一点指出了该书诗学理论体系其独有的中国美学属性。
以下是中国同行专家对本书的评价
书稿/选题名称:《诗与识:中国古典诗歌审美统一论》
作者:宋烨
一位评审人建议修改后出版,另一位推荐出版
Overview:
1.本书稿在会通中西美学/诗学思想的基础上,尝试建立以审美认知为基础的中国古典诗歌审美统一论。这一理论以其知性品质和认识论倾向,与人们熟知的以“言志”和“缘情”为主的中国古典诗歌发生说,有着明显区别。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独特的见识和眼光。
正如作者所言,现有的中国古典文论研究,大致有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注重文献的整理和文论史的梳理,这种研究主要采用描述性的书写方式,阐述历史上某种文学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流变的轨迹,代表作有朱自清《诗言志辨》、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等等;另一种倾向则着力审视中国古典文论的合理性问题,这类研究多以“古典文论的现代转向”为帜,企图以西方传来的现代美学观念重新检视中国古典文论的传统,这方面的代表著作,除了作者所提到的刘若愚《中国诗学》、蒋寅《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之外,尚有童庆炳《中华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李春青《在文本与历史之间:中国古代诗学意义生成模式探微》等著作。相比较而言,前一种倾向重实证与客观的叙述,且积累了丰厚的研究成果;后一种倾向更重理论的思辨与探索,需要更加深厚的理论功底、思辨能力和学术勇气,故相关的成果则较为薄弱。
本书稿是沿着后一种倾向的继续思考。作者探寻中国古典诗歌审美愉悦感的“来源”问题,表现出明确的问题意识。这种意识是国内许多古典文论研究著作所缺乏的。具体来说,本书稿的价值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会通康德美学中“不确定的概念”和中国古典诗学中“贵识论”的思想,尝试建立以审美认知为基础的中国古典诗歌审美统一论。该研究尝试跳出为比较而比较的诗学研究窠臼,呈现出明确的问题导向,具有极大的理论启发性。
第二,书稿尝试建立一个以识统意,以意统载志、情、思、法、气、理、格、意境的统一诗学理论体系,重新发现了中国古典诗学中“贵识论”的传统。这一传统与我们熟知的以“言志”和“缘情”为主的抒情主义诗学传统迥异,但又囊括和超越了抒情主义的传统,呈现出恢弘和阔达的理论视野。
第三,作者提出的一些概念,有助于深化我们对古典诗学中讨论已久的话题的思考。如“概念性命意”与“意象性命意”的区别,对我们重新思考诗歌之“理趣”与“意趣”的区分,深有启发。再如作者提出的诗歌艺术四项基本知性法则:“相似性法则”、“反差性法则”、“相邻性法则”和“逻辑性法则”,均体现出作者细致的思辨能力,有助于我们理清诗歌知性艺术的基本关系。
2.本书稿对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批评史、文学概论、美学原理、西方文论等学科建设都具有很好的理论意义。对审美的认知属性、非确定性知性、审美普遍性、言志、缘情、主气、尚意、立格”、宗理等中西方文论概念范畴及其康德、休谟、叶燮、翁方纲、杜甫等中西批评家相关文论最新研究都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
Concept & Methodology:
1.书稿采用了比较诗学的研究方法,尝试将会通中西美学/诗学思想。在西方美学资源中,着重论述了亚里士多德至康德以来的认识论美学传统;在中国诗学思想中,则着重论述了从宋代范温至清代叶燮以来“贵识论”的诗学传统。书稿尝试将二者进行对接、会通,企图建立以审美认知为基础的中国古典诗歌审美统一论。书稿的行文以论辩式为主,具有较强的理论思辨性和启发性。另外,作者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也尝试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概念。如“概念性命意”和“意象性命意”等等。这样的概念的确具有相当的启发性。
2.相关文论概念范畴和研究方法都能中西结合,相互印证。
Structure:
1.结构大致恰当。个别章节建议可以微调。如第二章第四节“与传统诗学话语之间的对应转化问题”,回应诗歌艺术知性法则与中国传统诗学话语之间的转化关系。然而,这一节的论述相对薄弱,仅仅是举了旧题李峤《评诗格》和旧题杨载《诗法家数》中的若干文字,与作者所提炼的知性法则向对应,缺乏理论深度。
事实上,关于诗歌艺术知性法则与中国传统诗学话语之间的对应关系,正是书稿第四至九章充分展开的内容。尤其是第四章,探讨“志”“情”与“识”之间的关系,第九章探讨“意象”与“识”之间的关系,都在讨论传统的抒情主义诗学与知性的诗歌艺术法则之间的关系。因此,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建议可以简化或一笔带过即可。正如作者所云,既然“识”的概念,可以“统载”志、情、意等抒情主义话语,那么也就不存在诗歌艺术知性法则要与中国传统诗学话语之间的“对应转化”问题,而是要以诗歌艺术知性法则统摄乃至超越抒情主义的传统诗学。作者应该有这样的理论气魄和野心,不然书稿的前后内容在逻辑上似乎不相衔接了。
2.书稿紧紧围绕选题中国古典诗歌审美的诗与识的统一问题,从美的普遍性、审美活动的知性法则、诗以“识”为主及其志”“情”、意、气、格、理、境与识等环环相扣的理论关系安排章节,结构合理,体系严整。
Content:
1.内容大体恰当,增删建议见上。
2.内容丰富,既有宏观普遍的理论范畴阐说,又有具体典型的文论家个案研究,点面结合,体现了宏阔的学术史视野和深厚的批评史素养。
Other Comments/Suggestions:
1.一些具体的论证,可以做得更为精确。如书稿中一再引用到司空图《二十四诗品》(p113,249,269),但这部著作被证明是后人的伪作(参考陈尚君、汪勇豪《〈二十四诗品〉不是司空图所作》,《寻根》1996年第4期)。
本书稿提出的以审美认知为基础的中国古典诗歌审美统一论,统摄和超越了“言志”和“缘情”的中国诗学传统论述,体现出对中国古典诗学的理论审视与反思。本书稿的论点,也有助于我们重新思考中国诗学史上的一些重要论题。比如,如何看待重“丰神情韵”的唐诗和重“筋骨思理”的宋诗这两种诗歌范型之间的关系(即“唐宋诗之争”的话题)?如果我们承认“贵识论”的知性审美认知论的统摄性,那么宋诗的诗歌范型似乎也自然可以统摄唐诗的诗歌范型了。这与清代(尤其是晚清“同光派”以来)的尊宋诗学之间,正可以形成某种呼应,引导我们反思古典诗歌近代化过程中的若干问题。
本书稿现在的标题大致符合目标市场,但在行文风格上,建议可以更加简要。如书稿中引用了大段康德、休谟等西方哲学家著作的原文,建议可以适当简化,改成以评述性文字为主。书稿中个别段落,罗列了大量中国古典诗歌作品(如第85-89页,第292, 295-296页等),由于这些作品为中国读者所熟悉,作者并未标明篇名和出处。建议可以标注篇名和出处,并适当增加一些文本细读(close reading)性质的文字。
2.本书稿立足于中国古典诗学美学的丰厚土壤,紧密结合西方文论中的相关理论,中西贯通,提供了中国本土学者关于中国世界的学术思辨和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