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而又年轻的梯门:向着高质量发展昂首前进
作者:高军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岁月如梭,转眼间来到山东省东平县梯门镇工作已经半年多了,进步之梯发展之门,创业高地,峪见梯门。在这块神奇的沃土上,在这个团结向上温暖和谐的大家庭里,我切实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奋进力量,所见所思所想所干都与梯门息息相关,一点一滴汇聚起对梯门的热爱,一朝一夕充满了对梯门的祝福,古老而又年轻的梯门,正向着高质量发展昂首前进。
古老的梯门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浓厚
梯门历史悠久,是千年古县东平县的重要组成部分。九顶凤凰山横卧南北,跃进河贯穿境内,名胜古迹较多。商周时期的沟坝遗址,残留着新石器时代的许多烙印;上古五帝之一尧王的墓地、北宋理学家孙复的墓地、东平“四大尚书”之一的明朝政治家王宪墓地,都分布在梯门大地上;尧陵览胜和“芦泉喷珠”共同构成了东平古八景之一;始建于唐代初期的灵泉寺及其摩崖造像、华岩洞石窟造像、双塔山石刻等都有着较高的考古价值,这里面有文化有故事,也有着美丽的传说,花篮店村的由来,与八百年前发生的水浒故事有着密切的关系,双塔山是远近闻名的文化名山,山顶原有两塔,故称双塔,双塔村也因此而得名,据传该塔为东平州城镇城塔,又称“风水塔”,还叫姊妹塔,传为北京至南京的中心点。梯门人杰地灵,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处处有灵气。梯门民风淳朴,人民勤劳善良勇敢,推翻了封建社会,进行了革命斗争,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10月,设花篮店公社,1985年11月,撤并为梯门乡,2010年6月,乡改镇,辖42个行政村。
年轻的梯门政通人和,向着高质量发展昂首前进
踔厉奋发新时代,携手奋进新征程。时间来到2022年,古老的梯门焕发出年轻的活力,迸发出了事争一流、唯旗是夺的“精气神”,文化舆情显著提升,知名度越来越高。换届后的新一届梯门镇领导班子,在以党委书记米厚章为“班长”的镇党委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拼搏实干,倡树“严真细实快”的工作作风,践行“三敢两不怕”的工作理念,人心齐、作风实、干劲足,正向着高质量发展昂首前进。
理清思路开新局。换届以后,梯门镇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实际,确定了“聚焦‘党建、民生’两大主题,强化‘项目建设、作风转变’两个抓手,全力抓好‘强工业兴产业、筑基础惠民生、聚人气兴城镇、强支部固根基’四项工作任务”的发展思路。特别是在产业发展上,围绕“财政增收、强村富民”两条主线,拉出了明确具体的路线图、时间表。聚焦“财政增收”,提出充分释放中联水泥、九鑫电镀、光大环保能源发电等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强力推进中联无机非金属材料产业园、高端金属表面处理循环经济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力争三年内实现乡镇税收收入全县第一的目标。聚焦“强村富民”,提出以东瓦庄果蔬康生态产业园为核心,按照“政府引导、干部带头、资源整合、大户带动、群众参与”的整体思路,大力发展设施蔬菜、设施瓜果等特色高效农业,全力打造万亩高效农业产业示范园。同时,立足泉灵农场、原山农庄、石河王粉皮、吉祥食品等特色农业种植加工项目,规划建设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敢想敢干走在前。梯门镇党委坚持把破解难题作为推动工作的突破口,迎难而上,敢闯敢试,勇于创新,有效破除了阻碍发展的瓶颈制约。特别是围绕建设万亩高效农业产业示范园,不等不靠,敢于突破,集中解决了“三大难题”,有力加快了示范园的建设进度。一是解决了思想问题。针对部分干部、群众对发展设施蔬菜等高效农业存在观望思想、心存顾虑、信心不足的问题,带领镇村党员干部和部分群众代表先后2次赴潍坊考察学习、切身感受,并通过与群众算账对比、对种植致富带头人公开表彰奖励、发放《致全镇人民群众的一封信》等方式,还在全镇范围内印发了《梯门信息》,在农业专版上专门设置了“大户算收入”这个版块,让梯门的种植大户详细地算算成本和收入,落在纸面上,让群众看得更明白,这些举措消除了干部群众犹豫观望的思想,坚定了发展信心。二是解决了土地问题。为加快土地流转进度,先后7次召开全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总结推进会,会上由土地流转推进快、工作积极主动的村作典型发言,同时出台考核激励办法,极大调动了各村调整种植结构、流转土地、发展大棚的热情。三是解决了资金问题。在积极盘活集体资产、对上争取政策资金的同时,坚持用市场的办法,着力撬动社会资本,破解资金难题。先后5次召开工商资本、种植大户联席会议,转变观念、创新模式,截至目前累计撬动社会资本4047万元。也正是因为思想、土地、资金“三大难题”的破解,使万亩高效农业产业园的建设步入了“快车道”,有望年内实现大棚种植面积由一千多亩向一万多亩的跨越式增长。
贴心服务做榜样。梯门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换位思考的服务理念,主动站在群众和企业的角度考虑问题,想其所想、急其所急、解其所困,真正做到了贴心服务、真诚服务、精准服务。在服务工业发展上,牢固树立“企业发展以外的烦心事,都是我们的份内事”的思想,大力推行领导干部服务企业专员制度,协力解决企业各类困难。在服务农业产业上,成立万亩高效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党委,下辖7个党支部,统筹园区内土地、资金、农资、劳务、技术、市场等多方面资源,为种植群众和投资大户提供全方位服务,为高效农业发展做实服务保障。在公共服务提升上,针对民生服务中的短板弱项,策划实施了道路提升、合点并校、医养结合、农田水利等7个民生项目,有效提升了全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党建引领强队伍。梯门镇党委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将作风建设贯穿始终,着力锻造镇、村两支干部队伍,不断夯实基层基础。一是副乡级以上领导干部带头干。成立党建、农业产业、工业、民生4个指挥部,由镇党委书记带头,包指标、包项目、包管区、包街道,班子成员向“一把手”看齐,谋划的16个重点项目、9个高效农业项目,逐个落实到具体的领导干部身上。二是机关干部包村实打实。镇上所有机关工作人员全部包村,由包村干部和村里一起落实各项工作任务。三是村级班子考核动真格。制定基层组织建设考核办法,综合施策,分类指导,促进村级班子全面过硬。同时,坚持一线考核,将基层党建贯穿于人居环境整治、阵地建设、乡风文明等重点工作中,常态化开展现场观摩活动,用好“红黑榜”等机制,形成了“比着学、晒着干、争着干”的良好氛围。
真抓实干成效大。一是特色农业引领乡村振兴。全镇初步形成了平原发展果蔬、山地发展林果和中草药种植的特色农业发展格局。其中,以东瓦庄为核心的万亩高效农业产业示范园加快推进,新流转土地6267亩,整个园区已经达到了7608亩的规模,在建蔬菜大棚330个,年内流转规模可达10000亩;东沟流村在原来流转土地1000余亩种植猕猴桃的基础上,新流转2000亩山坡地,规模种植金银花、蜜薯、榛子等;西沟流泉灵农场大樱桃种植面积达到2100余亩,年产樱桃约80万斤;陈楼村整村流转土地2200余亩,发展地瓜育苗等产业。万亩高效农业产业园建成后,预计每年每亩纯收益1.5—2万元,每年产业园实现纯收益约1.5亿元,提供3000个就业岗位,带动群众人均增收2000余元、村集体增收约200余万元。以特色农业发展为支撑,规划建设的梯门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列入省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创建名单、市乡村振兴示范区创建名单。二是新型工业壮大镇域经济。全镇现有工业企业48家,既有中联水泥、光大环保等央企,也有山东水发、土发等省属国企和九鑫集团,还有汇联电器、志强铜业、汇成电器、宏达机械等一批中小企业,工业发展势头良好,是我县名副其实的“工业重镇”。1-5月份工业产值完成6.58亿元,同比增长116.6%;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807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82.3%,全年有望突破1亿元。三是民生事业提升群众福祉。全镇教育工作继续走在全县前列,成功列入省教育强镇筑基行动试点镇。医疗康养楼完成主体建设,10月份投入使用,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深入人心,人居环境整治纵深推进,完成4个村的道路提升,镇政府驻地新建雨污分流管道760米,铺设柏油路面2.6万平方米,干净、整洁、有序的居住环境成为常态。做实网格化管理,将全镇细化为53个网格,切实发挥网格员在疫情防控、秸秆禁烧、矛盾化解、安全生产等工作中的作用,推动“大事全网联动、小事一格解决”,促进了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顺势而为有亮点。一是找准方向选对路子,有的放矢行稳致远。梯门镇之所以各项工作齐头并进,关键是梯门镇党委、政府从一开始就立足实际、科学谋划,提出了明确具体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指明了方向,凝聚了共识,形成了全镇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工作合力,确保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高质高效推进。二是见势早行动快,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梯门镇特色农业的强劲发展势头,主要在于梯门镇党委善于把握发展大势和政策机遇,主动借势借力,乘势而上、因势利导,既激发了各村发展特色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最大限度争取了政策支持,撬动了社会资本,有力推动了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三是产业兴镇域兴,集聚资源要素,大力培植优势特色产业。梯门镇财政收入越来越多、村集体经济越来越强,群众的钱包越来越鼓,关键是因为梯门镇牢牢把产业抓在手上,持续壮大新型工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以产业的快发展,实现了“财政、集体、群众”的三增收。推进镇域发展,必须牢固树立抓产业就是抓财源、抓发展的思想,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努力走出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产业发展新路子。四是领导班子团结奋进。梯门镇良好的发展局面,根本在于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镇党委班子。东瓦庄村、东沟流村、西沟流村之所以成为特色农业发展的样板村,根本在于有一个全面过硬的村“两委”班子。只有紧紧抓住干部作风建设这个“牛鼻子”,全力打造钢班子、铁队伍,才能为各项工作开展提供坚实保障。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1周年,党的二十大即将胜利召开,喜迎二十大,奋斗来说话,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古老而又年轻的梯门厚积薄发,锐意进取,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稳步发展,深入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兴县、绿色发展”战略,凝心聚力干事业,攻坚克难抓落实,向着高质量发展昂首前进。
梯门文化璀璨,英贤辈出,奋斗精神愈久弥坚,代代相传,千年大地旧貌换新颜,如今的梯门政通人和,生机盎然,宜居宜业,古树参天,大棚林立,到处洋溢着欣喜的气息,环境更美了,产业更旺了,幸福的感觉更浓了,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一个人,可感动一座城;一群人,能温暖一座城。为梯门的广大党员干部点赞,为梯门的父老乡亲祈福,祝愿梯门的明天越来越美好!
作者简介
高军,男,汉族,中共党员,山东省东平县作家协会会员,县诗词学会理事,县语言艺术学会会员,《都市头条》认证编辑,第七届东平县十大青年标兵,东平县首届道德模范,第二届泰安市政府特邀督查员。近年来,先后创作美篇四百多篇和诗歌散文微小说通讯稿等二百余首,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大众日报》《泰安日报》《今日东平》《今日头条》《都市头条》和人民网大众网鲁网齐鲁网美篇等报刊网络媒体。曾多次在各级文艺比赛中获奖,部分作品被入选《东原作家》一书。2020年,在《都市头条》设立自己的专栏,已发表作品二百多篇,点击数量突破一千万大关。曾荣获第四届“华夏杯”诗词大赛优秀奖和“星河杯”中国品牌作家文学奖亚军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