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霁之先生风采
《纪武汉著名诗人、散曲家徐霁之先生》
二
徐老到任《武汉诗词》编辑部主任、执行主编后,所做第一件事便是开展调查研究。从学会上下到学会内外,广泛听取领导、诗友,专家学者和同类刊物编者对《武汉诗词》的编辑意见。
针对广大读者提出的《武汉诗词》是诗刊,但“诗刊感”不足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杂志虽为内部刊物,也有其优长,与国内同类优秀杂志对比,客观上存在一定差距。遂提出了诗刊要像“诗刊”,内刊要当公开出版物来办的办刊思想。
徐老的这一办刊思想,得到学会领导的大力支持。为实现这个办刊思想,在实施《武汉诗词》改版过程中,他真可谓殚精竭虑。在当时江汉大学学生海天涯诗社社长苏良雄的协助下,徐老很快拿出改版方案和设计清样。
在栏目设置上,增加了“诗教园地”、“珠联玉对”、“理论文章”等,“珠联玉对”这个栏目名称被《中华诗词》直接引用,可以说是地方诗刊办刊的一份特色和殊荣;杂志封面增加了四季花卉主题的诗配画;每个版块的字体、字号、间距尺寸作了创新设计;内页边框天地印花,以及纸张底色、文字质感等都作了审美调整;特别是由徐老亲自创作的“刊眼”:“赞中流砥柱,吟老骥征鞍,唱雏鹰展翅,传古韵新弦”广受诗友们赞誉。
总之,这次改版很成功,整个杂志焕然一新,大家一致评价:古色古香,诗味、雅致之感跃然纸上。由此可见,徐老自进入编辑部伊始,不仅对编辑工作有独到的思考,而且对这份刊物的热爱和衷情,非同一般。
徐老主持《武汉诗词》编辑部工作十年,这十年中,他对待工作始终兢兢业业,一丝不苟。
团结和带领编辑部的同仁一道,策划主题、分工合作,约稿、收稿、选稿、审稿、评稿……四十余期(本)《武汉诗词》,每期都能按时出刊,送到上千读者的手中,这一过程,不知凝聚了徐老多少个日删夜改、寒来暑往的心血。个中艰辛,若非亲历其中、亲眼见证,恐难理解。
十年中,他积极、主动热情联络学会各单位负责人和具有一定创作水准的新老诗人,约请他们组稿供稿,保证杂志正常出版;他不断热心发掘和培养诗词人才,高度重视编辑部人员业务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从负责单个栏目开始,到逐步承担责任编辑、栏目主持人,如先后在编辑部工作过的程林、张春艳、高寒、程宝庆先生等,都深受其悉心教益。
2014年4月,由中华诗词学会倡导编纂的《武汉当代中华诗词集成》编辑出版工作启动,这是一项传历史、颂当今、推未来宏大的文化积累和文化建设工程。
◇徐霁之先生与《武汉诗词》编辑人员
在《集成》编委会领导下,由余文祥、徐志雄和徐霁之先生担任执行主编,并组成由《武汉诗词》编辑部人员为基本队伍的工作专班。实际上,稿件的征集、收拢、分类、遴选、审校等大量繁复的工作都落在了徐老为首的少数几个人身上。
《集成》在全市29个诗词组织,1156位诗人中征集诗、词、曲作品6800余件,最后入集作者1072人,入集作品4299件。整个编辑出版工作历时三年余,于2017年12月完成,并开创了全国地方副省级城市的先河。
在《集成》编辑出版过程中,面对这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徐老以其八十高龄,与程序、吴世干、黄春元、程林等先生一道,以高度负责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在三年多的时长里,旰食霄衣、夙夜不懈,扎扎实实地做好《集成》编辑的每一项工作,为《武汉当代中华诗词集成》高质量的、率先于全国其他城市出版,立下汗马功劳,其功莫大焉!
2016年,国家社会科学院科研立项,在全国编纂出版《中国当代散曲大典》,由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名散曲家门岿主持。徐霁之先生是《中国当代散曲》杂志副主编,更是湖北武汉地区散曲界有名望的作家之一,《大典》编委会特邀徐老代表湖北武汉参与,并委以副主编之职。
散曲作为诗词之后,又一种新的、独立的古典诗歌样式,随着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如何让其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当代散曲大典》的编辑出版,旨在反映建国以来七十年(1949-2019)全国散曲创作、研究、继承和发展状况。这项重要的文化工程,调动了全国一大批与之相关的专家学者,共收录了2500多名当今比较活跃的散曲作者的作品。
徐老对参与这项工作报以极大的热情和辛劳,和武汉散曲研习社社长张春艳女士一道,克服许多困难,积极收集、整理本地区、本曲社散曲作品,负责《大典》相当部分作品的选、审、改工作,为新时代中国散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也让武汉地区的散曲组织、作者、作品,在全国大舞台上占有重要一席,留下精彩一笔。
◇徐霁之先生参加散曲大典编撰会
四
徐老勤勤恳恳,以不断追求完美的精神做好《武汉诗词》的编辑工作而外,他最看重的事就是“诗教”了。“诗教”是学会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当然,对于江汉大学它更具有以诗育人的双重意义,徐老深明此理。
江汉大学的“诗教”工作长期以来,一是在文科学生中开有古典诗词专业课;二是在全校学生中开设诗词公选课;三是运用学生海天涯诗社平台,对诗社社员和爱好诗词的学生进行诗词创作、提高和鉴赏教学。
他高度重视诗教工作,除了长期在不少诗词组织讲授诗词曲创作鉴赏课外,还把这项工作延伸至市内外不同层级的老年大学,以其独特、风趣的授课风格,赢得了广大学员的赞扬,是武汉地区知名的诗词教师。
进入学会编辑部后,他把江汉大学学生列为诗教工作的重中之重,潜心于对大学生诗人的培养,结出丰硕成果,并使学校的诗教工作得到进一步升华。
◇徐霁之先生与江汉大学海天涯诗社的同学们
徐老的教学方法是,先举办受众较多的诗词大班,以深入浅出讲授诗词创作基础知识为主;继而选拔进步较快、兴趣浓厚的学生“开小灶”,进行重点讲授,是谓提高班;然后进入“三边一点”教学,即带领学生到诸如古琴台风景名胜或山水田园间,一边采风,一边教学,一边创作,并现场点评。颇有古时群贤出游,迎风而歌的味道。提高班结业时,编印学生作品集《春风浅唱》和学生诗刊《海天涯诗刊》,并举办隆重的结业仪式。
在一线诗教工作的这些年,徐老教诗、教人又交友,用一颗善良火热的心,像亲人长辈一样关爱学生健康成长,认真倾听他们学习生活的心声、困扰,并真诚的给予中肯建议,在他们诗的创作道路乃至人生道路上,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培养了一大批大学生诗人。
其中受其重点栽培,可以称之为门生的有苏良雄、齐凯、李丽娟、冯长兴、邓军、胡晓琼、丁可、胡诗黎等。这里简单介绍其高校三大弟子:
苏良雄,大概是最早接触到徐老的学生。他头脑灵活,责任心强,师徒二人一起谋划《武汉诗词》改版,组织诗教活动,编印报刊诗集,负责《江汉大学报》“江大诗斋”栏目 ,不仅参与主编了江大首部学生诗词合集《行吟三角湖》,还在《湖北日报》《襄阳日报》《江汉大学报》《中华诗词》上发表作品数十篇,得到省市领导的赞赏。工作后学以致用,撰写专著,在文化领域取得不俗业绩,并创办了自己的文化企业。
齐凯,是徐老着力培养的骨干。他是中文系学生,底子好,热情高,获选参加《中华诗词》杂志社举办的“青春诗会”,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优秀青年诗人。先后在河北大学、武汉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一直以古典文学为学业方向,并陆续发表10多篇诗词理论研究学术文章,成果丰硕。在徐老的力荐下,获邀担任《心潮诗词》杂志的责任编辑十余年,表现优秀,深得心潮诗社领导喜爱。今年博士毕业后,将在高校任教。
冯长兴,是徐老培养出的江汉大学在校期间出版个人诗集的学生。他的《溪风岭月》,徐老帮忙增删审改,收录了在校期间创作的600多首诗词,由学校出资在武汉出版社正式出版。诗词创作水平之高,学生诗人示范意义之重,诗教成果意义之大,赢得了校内外广泛赞誉。毕业后,以在校出版诗集的特殊经历,帮助他在文化企业得到长足发展。
◇徐霁之先生与诗友们
五
徐霁之先生博学多才,且才华横溢,他是我所见与之同龄师长中不多见的全才。无论诗、词、曲、联都可以信手拈来,尤善制曲,文章写的也很精彩,对中国书法也有颇深研究,据说他还是一位对中华武术具有相当造诣的武者。
徐老夫人马冬冬在忆及其人品时说,他是一个非常坚强的人;他又是一个异常勤奋、执意追求完美的人;他的人生格言是,人不能做坏事、要多做好事。
就我与之相交共事的十多年里,深切的感到,徐霁之先生是一个有品位、有格调的文化人,他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和深厚的文学底蕴,塑造了他宽广坦荡的胸襟;他德操高尚,政治思想敏锐,无论在其创作、编辑的作品,还是其日常谈吐,都真诚地表达出对国家、对党、对时代的赞美和无限热爱;他任劳任怨,老黄牛般的朴实奉献,凡学会安排的事,无不积极承担,创造性的完成;他淡泊名利,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把职位、报酬都看得很淡,更把虚荣视为云烟。
徐老为人低调,其书斋号“丁也”,意即“非甲非乙,只是丁也。”
徐老才思敏捷,也是性情中人,常常在席间豪情勃发,击节而歌。
徐老一生好酒,而酒品与其人品、文品一样,为众友人所称道。
六
《丁也斋诗集》作为徐霁之先生生前以至生后第一本,也是目前唯一汇编成册的集子,共收录散曲191首,诗279首、词196首、楹联8副、文章12篇,约24万字。虽不能完全反映徐老多年来的创作全貌,但因皆选自公开发表的作品,故而基本代表了他的综合水准,是对徐老晚年创作生涯的总体概括。
这些作品,大部分是徐老日常生活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记录,无不情真意切,动人心弦,丝毫没有俗庸之气,充分展示了徐老晚年丰富多彩的退休生活和广博而深刻的思考。
◇徐霁之先生诗集封面
该书的出版,由程林先生任执行主编,常务副会长罗庆云,以及李书贵、张春艳、蔡正辉、程宝庆、苏良雄、齐凯同志等,在资料搜集、整理和编辑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李进才老会长、李强会长、周建民常务副会长给予热情关怀和支持。
徐老一生遨游于中国文学,以其超凡洒脱的精神境界,顽强的生命力和丰沛的生活激情,深深爱着这个色彩斑澜的世界。高山流水,诗词歌赋,饮酒品茗,吞云吐雾……多么可爱的世界,多么可爱的徐老,诚挚的祝愿您,在诗的天国继续享受文学的快乐。
徐老虽然已经离开我们一年有余,但他的才子、赤子、汉子、君子形象,如霁月之光,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谨以李书贵先生的诗,向徐霁之先生的仙逝致以沉痛哀悼:
七律·悼徐霁之先生
三月春残滠水寒,徐公驾鹤入云端。
峥嵘往昔琴弦断,浩荡今朝意兴阑。
散曲怡情情似酒,诗文寄笔笔如椽。
清癯丁也音容在,妙句频频两地间。
作者简介:
彭延安先生,湖北武汉人,大学文化。1969年入伍,1973年毕业于海军第一水面舰艇学校,1986年转业后长期从事高校宣传思想文化理论研究工作,政治理论有著述。曾任湖北省诗词学会常务理事、第一副秘书长,武汉延安精神研究院副院长,武汉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秘书长,现为湖北当代老龄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