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处理以情绪困扰为主要症状的心理问题时,相对于以语言为介质的传统心理疗法,艺术治疗更具有优势。对此,我从人类大脑运作机制的角度做了一些探索:
人类左右脑主管的方面不同,左脑主管言语的、抽象的思维,右脑侧重视觉的、形象的思维。情绪是用右脑的图像来存储的,
譬如感觉悲伤,他会描述一个图像来表达悲伤的程度:“天都不蓝了,树也不绿了,整个世界一片灰暗”;如果他有些情绪无法表达,就会压抑,这样可以让他通过画画或通过艺术介质建立起一个即时的心理疏通渠道。
中医到底是不是“艺术”呢?其实,中医不等同于艺术。艺术是美学范畴,其终极目的是创造美,医学研究人体生命,以健康为目的,二者当然不是一回事。但是,中医确实具有一定的“艺术性”,这是因为:

疗效神奇:
古代和现代的医籍、医案、医话和传说中,有大量关于艺术疗效的描述,往往是久治不愈的人,经主人公施治后“效如桴鼓”,常有“一剂知,三剂愈”,疗效神奇、出人意料,给人以艺术享受。
诊治方法多样:
中医诊治方法、技术多种多样,不同的医生对同一患者可能治法用药不同,或者同一医生对不同患者却使用相同的方法,千姿百态。常规治疗花费许多钱、许多时间治不好,也许一张方子、一二次针灸、一二味草药代茶、外洗,就有了疗效。因为有不同、有变化,不是千篇一律,就有了艺术感。
学习过程:
传统艺术的学习大多是这样:初学容易,可以自学,但登堂入室则很难,越深入越不容易。要想学好,一要下苦功,二要有悟性,最好还要有名师指点。进了门,就讲究“功力”,而“功力”要在实践中日积月累,不是靠聪明和老师教就能解决的。学中医也是如此,没有长期的临床磨砺难成大家,所以中医与艺术家都是“越老越吃香”。
流派纷呈:
中医有“经方派”、“时方派”、“金元四大家”、“火神派”等等;各种艺术形式大都分派,书法有苏黄米蔡,诗词有婉约豪放,绘画有印象派野兽派,等等。而现代西医学领域分科明细,但基本不分派。
其他:
因历史上文人具备一定的文字功底,比较容易读懂医学典籍,所谓“秀才学医,笼里抓鸡”,所以古代名医大多半儒半医、亦儒亦医,他们的文字除了论述医药,文采也好,读之除了获取医学知识还能给人以阅读的享受;过去处方用毛笔,一些中医书法水平也很高(如傅青主),医案、处方具有书法美……如此等等,都可使人在面对中医时联想到艺术与中医源头是一家亲。
诊病疗疾是一种复杂的技艺,其水平永无止境。如果纯熟精湛到了“望而知之”、“屡起沉疴”、“应手而愈”等地步,就是一种不可测的艺术水平。如此,可以依水平由低到高把中医师分为:合格的中医、熟练的中医、艺术的中医。中医学是一门综合科学,运用这门科学诊治疾病是技艺,将这门技艺运用纯熟精湛就是艺术的高端疗法!
在摄影中疗愈百病:
拍摄照片可以留住当下,让记忆成为永恒。今天摄影很普及,但不妨认真想想及欣赏它,因为在远古时代,或是几百年前,这种能力会被视为一种魔法。
人人都有一个渴望,改变命运、疗愈病魔,或者疑惑:学习太多理论,知道太多道理,为何无法改变。那么方法就是,要有一个法门与载体。
佛学中的法门,是指学佛成佛的方法和途径,佛陀有八万四千般法门普渡众生,针对不同根器的人提供不同的度化法门。对于我们来说,疗愈疾病,首先需要磨练心智,因为心态决定生存质量。
我学习摄影10多年,也没有什么天赋,目前拍摄作品也很普通。但摄影带给我很多启发和思考,如果一种方式能够协助你改变,建立觉察,那么,就可能是你疗愈疾病的一种方式。
一.摄影带给我什么样的疗愈体验?
1.帮助自己更多在“当下”。
我们知道“当下”是很流行的词语,也是很重要的感觉,可做到很难。当你用镜头拍摄对象时,你会全然与她在一起,无论对象是一朵花,还是一只蜗牛,还是广场舞蹈的大妈……这时,你头脑没有恐惧未来,也不会后悔过去,你只想记录这一美丽刻。
2.摄影能帮助自己打开感知。
感知与智慧精密相连,一个感知愚钝的人很难有大智慧。摄影会让你对色彩敏感、对质地敏感、对光线敏感、对时令敏感……我这个春天因为摄影,闻到了水草的腥味、惊叹露珠的晶莹,还可以区分金银花、桃花、月季、芍药……不同的香味。摄影时,场景与物品也会引发你美的心理情感。
3.通过第三个视角看世界。
所谓建立觉察,就需要跳出二维世界看事物、看行为。镜头后面,你是一个观察者,看到的同时,疗愈就开始了。看到万物有灵、万物有序,一切都刚刚好,无需对比“蓝天白云”与“梨花带雨”哪个更美,也不会奢望哪朵花开应该更早、哪里的春天永不消失。
4.通过镜子视角看自己。
人们希望自己在镜头是美好的形象,无论拍摄人像还是被拍摄,都会有是否对自己满意的评判。有时,镜头前面你努力表现好,却发现最放松的你最好看。有时,对自己体型、表情或者着装不满意,是内在仍然有一个自我批判的自己。人像拍摄,会让你找到对方最美的地方,也会让你找到自己最想要的状态。
5.真正拥有才可以呈现。
你看静物摄影的厨房,如一幅油画,但如果你的厨房平时不好好打理,是摆拍不出生活之美的。你看别人拍摄的阳台上晾晒的白衬衫、袜子都是风景,你却拍不出这样的阳台……照片只是生命状态的呈现,你首先需要创造出这种生命状态,你更要明确你自己需要什么生命状态。
摄影,就是一种心理疗愈的方式,它让你忘记忧虑,因为摄影令你专注,所以你的担忧与压力都会消失!
摄影的重要价值之一,就是我们可以与最爱的人分享,不论是父母、朋友、邻居都能够参与当中,甚至我们可以透过摄影把爱传至下一代。
摄影的价值会变成你的个性,例如你的意见、信念等。当你改变时,你的作品也随之改变,医生会从你的作品中看到一个新生的你,这种效果难以言喻。
与挚爱享受分享照片与回忆,试想像你跟一班最喜欢的朋友与亲人,围着坐在一起,然后拿出一箱照片,传阅、谈天、回忆、说笑,这是怎样美好的时刻?
我是一个认为摄影艺术能治百病的探索者;我认为摄影可以治疗人心,让人渡过生命的低谷。这对一个病患者就足够了、让古中医融入爱与美吧;
我是一个希望温暖世界、也被世界温柔以待的火种;拍摄的时候未必会留意到,但当你看到人们分享着照片,看着照片里所爱的人,那份喜悦与珍惜,什么样的病不能疗愈呢?。

二.跳舞能缓解帕金森症状
帕金森病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不便显而易见。他们会因手抖得厉害,拿不稳筷子、写不好字;要忍受震颤、身体僵直、步态障碍等带来的痛苦;由于双腿接收不到大脑发出的“前进”信号,跌倒更成为一些患者的“日常”。
由于帕金森病的发病与神经递质多巴胺的明显减少有关,而在日常康复训练中,跳舞可以缓解其症状。一方面,舞蹈能帮助维持“快乐激素”多巴胺的平衡,缓解帕金森病相关症状,改善情绪;另一方面,它能改善患者的肌内张力,增强柔韧性,让失调的身体平衡得以修正。
加拿大蒙特利尔神经学研究所发现,探戈特殊的舞步可训练行走节奏,帮助患者缓解步态冻结和步行困难等症状,防止向后跌倒。在学习跳舞的过程中,患者需要积极调动大脑记忆舞步,并配合节奏与舞伴共舞,这能让全身神经和肌肉得到系统锻炼。
笔者建议,帕金森病患者应走出家门,与病友或亲友多跳广场舞。现代广场舞有节奏感和娱乐性,能让人乐在其中,坚持下去。舞曲以动作轻柔、不太激烈的为好,以免跌倒。想跳舞的患者不妨试着加入小区、公园的广场舞团,有样学样,不求跳得多好,只要迈开舞步,让身体动起来。另外提醒,症状较轻的患者可以做一些精细手工活,如十字绣、织毛衣等,能很好地锻炼手部协调能力,但要避免扎伤。
三.音乐唤醒老痴患者记忆
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症,患者大多记不住最近发生的事情:不知一天吃了几顿饭,找不到回家的路,记不清刚放下的钥匙去哪儿了……记忆力的严重衰退,还会使一些患者性格变得越来越古怪,脾气越来越暴躁。
目前,科学家依旧没有找到阿尔茨海默病的有效治疗方式,只能做到减缓症状。音乐正是除药物之外,另一种颇受认可的疗法。英国伦敦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音乐、舞蹈等参与性活动,能帮助失忆患者找回脑海中存留的往事,缓解精神紧张,改善说话能力及理解力减退等症状。
随着患者近期记忆的逐渐丧失,远期记忆也会慢慢被吞噬。如能针对患者经历过的事,播放一些富有年代感的怀旧音乐,可提高大脑神经网络的兴奋性,有利于神经递质的传递,唤醒他们的既往回忆,同时为患者提供表达感情的机会。轻音乐对平复患者烦躁不安的情绪,改善行为障碍确有不错的效果。
建议老痴患者的家人以及所在养老院、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等机构,经常找些老音乐,配合老照片,播放给患者听,帮他们勾起回忆。在享受音乐的同时鼓掌或舞动四肢,效果会更好。如果有可能,让患者一起排练音乐类节目,甚至创作或演奏音乐作品,对记忆力的维持和恢复大有裨益。
四.绘画可帮心理疾病患者疏解情绪
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多少有些心理问题,学着掌握一些心理治疗和缓解方法非常重要,如绘画、音乐、编织、写书法及沙盘游戏、舞动治疗等,都有助于患者疏解情绪,也能帮治疗师了解患者的内心世界。
在心理治疗中,改变不好的心理模式比较难,但改变行为相对容易。艺术治疗可以借助身体上的改变,促使患者建立新的行为习惯,并让身体与情感产生新的连接,最终达到缓解内心不良情绪的效果。以焦虑症为例,患者不知道如何用正确的方式,积极地表达内心感受,于是便借由紧张、手心出汗、呼吸困难、压迫感等躯体症状,予以表达。画画、书法、跳舞等艺术表现形式,可以将潜意识中压抑的情感和冲突表达出来,使内心压力得到疏解,进而缓解躯体症状。相对来说,绘画的作用更加明显。色彩的选择、搭配以及一些“脑洞大开”的创作,能一定程度实现自我价值,获得心理满足。
从长远的精神康复角度看,艺术疗法有利于患者恢复原有社会功能。很多精神专科医院都有专门的工娱治疗师(工作与文娱治疗的简称)进行系统合理的治疗,并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有些医院还开展了更专业的沙盘游戏治疗,参与者可以自由选择人物、房子、树木、动物等道具,在沙盘中摆出场景,治疗师会根据参与者摆出的场景提问,评估患者的心理和情绪,并给予相应疏导。
五.写作可帮肿瘤患者重燃信心
几乎每个人在获知自己患癌时,都会感到焦虑、恐慌、痛苦,内心压力重重。美国一项调查显示,1/4的癌症患者在治疗中丧失了信心。这种消沉情绪会让肿瘤患者的病情雪上加霜。
在接受中药治疗的同时,艺术疗法可以帮助癌症患者有效管理情绪问题。稍有注意便可发现,有许多类似癌症日记的文字作品在网络上流传,其中一些被出版成书,甚至被拍成电影引发关注。这是因为,被诊断为癌症的人通常会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无论博文还是日记,这些文字都会成为他们“抗癌旅程”中的治疗性陪伴。文字表达对发泄愤怒、恐惧、担忧、孤独等负面情绪有很大帮助。他们通过分享个人经历,还能找到很多伙伴,更能为其他病友起到指导作用。
除了写作,其他艺术形式也能帮助癌症患者。比如,美国耶鲁纽黑文医院斯米洛癌症中心与画廊合作,为癌症患者提供艺术工作坊,鼓励他们“在当下”作画,表达内心真实声音。美国有个叫“癌症可以摇滚”的组织,致力于让爱音乐的人分享内心,向癌症发起挑战,它的创始人就患有脑癌。
笔者建议,癌症患者应根据自己的爱好,参与一些创作性艺术活动,比如写诗、作词、著书立传,或只是简单地更新微博、博客,写日记,让内心压抑的情感有一个释放空间。需要注意的是,不少人一开始写下的文字会充斥愤怒、抱怨等负面内容,每隔几天回过头看看,从中找到好的方面,比如情绪更平静了、身体感觉好些了等,有助于让文字越来越积极、感觉越来越好。
艺术活动与健康的关系比很多人想象的更紧密。培养一种艺术方面的兴趣爱好,既有助于患者缓解病痛,也是养生之道。
六.艺术治疗有两个主要取向:
①艺术即治疗:艺术治疗倾向于艺术本质。即使不揭示和解释潜意识中的意义,表达性艺术媒介本身以及这一过程也会达到治疗的效果。
②艺术和心理治疗相结合:艺术是潜意识的窗口,治疗者可以通过解释艺术形象的象征意义和倾听创作者自己的解释来进行心理分析——MargaretNaumburg(精神分析取向的艺术治疗理论家)

七.艺术治疗的发展
回溯起源时代,岩壁洞中的绘画,象形文字,陶器以及服装上的符号都是人们用来表达对生命的探索和思考。
最早实践艺术治疗的国家是英国和美国。
艺术治疗的奠基人是美国精神病医生南姆伯格(MargaretNaumburg)。作为弗洛伊德与荣格的追随者,她于1915年创立了学校,将艺术融人心理治疗中,为认识潜意识提供了途径。
20世纪20年代,从艺术史学家转变为精神科医师的HansPrinzhorn,收集了许多来自不同国家精神病患的艺术作品并出版成书。他相信每一个人都有想要从事不同种艺术活动的欲望和本能,即使是罹患精神疾病的人也是一样。
20世纪30年代,南姆伯格明确提出了“艺术治疗”(ArtTherapy)这一概念,在她的推动下,艺术治疗在美国逐渐发展起来,并且迅速延伸到各个发达国家。
南姆伯格强调“分析”(analysis)和“动力”(dynamic),具体方式为来访者作自由绘画,然后对画面作自由联想式解析。这个内容为“艺术治疗”的正式发迹。
1966年,美国成立了专门的艺术治疗组织——艺术治疗协会(AmericanArt Therapy,AATA)。艺术治疗作为一种心理疗法的地位得到承认。
目前,艺术治疗方法在欧美国家已经相当盛行,并被广泛应用于教育与心理治疗领域。美国有超过五十所学校提供艺术治疗的研究生课程,美国艺术治疗协会有非常完善的艺术治疗体系和支持。
就年龄而言,艺术治疗可应用于儿童,青少年,成人,家庭,老年人。
就地点而言,艺术治疗可应用在学校,医院(美国有很多的癌症中心重症病房现在有艺术治疗小组),监狱,军队。
就所干预的问题而言,艺术治疗可处理灾难后创伤,成瘾,焦虑等各种问题。
艺术治疗的非言语沟通特质使其治疗的对象比较广泛。艺术治疗之所以能从欧美起源,并最终发展成为一种稳定和独立的社会职业,这其这一独特优势是分不开的。
八.艺术治疗的要素
1.治疗室
艺术治疗室不同于普通的房间,它对治疗师和来访者都具有独特的意义。治疗室具有隔离性、包容性和安全性三个特点。治疗室将来访者与外界暂时隔离,意味着来访者可以暂时从混乱的日常生活和情感当中解脱出来,在这块“净土”中进行思考和创作。因此,治疗室应该设置成能够安抚来访者的极端、消极情绪的氛围。
实施艺术治疗的地方应该保持安静、清爽、不受外界干扰。
儿童绘画的地方应该使孩子感觉温暖、舒服的,让孩子喜欢到这样的地方来。
2.艺术创作的素材
不同的艺术治疗形式需要不同的艺术创作素材。例如,绘画艺术治疗的素材有硬度不同的绘画铅笔、各种颜色的彩色铅笔、水彩笔、颜料以及不同尺寸、质地和颜色的纸张等;游戏艺术治疗则需要有树木、房间、路桥、人物、车辆、武器、动物等象形的玩具。
这些艺术创作的素材在来访者的世界中象征着某种情感和记忆,在治疗过程中都是有意义的。
3.艺术创作的作品
作品指来访者在艺术创作之后得到的一幅画、一件雕塑或者用玩具拼出来的一幅场景等,它是来访者与治疗室进行交流的中介。当来访者欣赏自己创作的作品时,得到一些与之相关的感悟和体验,甚至还会获得一系列新的心理意象。来访者的思想、情感和故事都转移到了作品中。作品是来访者内心世界的折射,需要来访者和治疗师共同探讨。一般来说,艺术治疗的作品是属于来访者的。治疗师要尊重来访者的创作。
4.治疗关系。
艺术治疗的关系有别于一般的来访关系,是来访者、作品和治疗师三者互动的关系。
在治疗过程中存在四种互动形式:
来访者与作品的互动;治疗师与作品的互动;来访者通过作品和治疗师的交流;来访者和治疗师直接的交流。
九.艺术治疗的作用机制
对精神分裂症侧化损害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脑右半球功能亢盛,表现为情感活动异常,主要是负性情感的体验。这说明,右半球功能损害影响患者情绪机能,属右半球控制的绘画艺术活动可以影响和治疗来访者的情绪机能障碍。
绘画心理治疗师Robin 对绘画疗法的作用机制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他认为,人们的思维大多数是视觉的,记忆可能是前语言的或者是禁锢的。人们的创伤经验等可能被压抑,用语言无法提取,从而难于治疗。还有,许多情绪体验本身就是前语言的,不能为人们的语言所描述,也就无从治疗。比如人们常常在描述自己的真实感受时感到语言的苍白无力。
近十年,西方不少研究证明,因为情绪和艺术(绘画、音乐等)都同时由右半球所控制。绘画心理治疗在处理情绪障碍等方面的突出作用。有情绪困扰的青春期少年使用绘画表达自我形象,有利于揭示青少年的情感和价值判断。
在创伤治疗方面,绘画让经历家庭暴力的儿童表达和沟通他们的情感和创伤,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被强暴过的女性通过艺术治疗,身体自我意象和自我满意度得到了提高,还有研究对曾遭受身体和性侵害的监狱女犯人实施绘画心理干预,结果发现干预提升了她们的自尊和自信,改变了对生活的态度,并提高了创造力。
十.关于艺术治疗的总结
艺术作品不受时空限制,而且是真实存在的。
做长程来访的时候可以通过来访者开始的作品,中期的作品和后期的作品去感受到来访者的成长和变化。
十一.艺术表达较能突破口语表达的限制。
比如说一个五岁的小女孩,她可能很难坐在沙发上,跟你去表达我很抑郁,但是通过绘画,你可能会感受到女孩心中的痛苦。
十二.艺术治疗可以减低当事人的防卫机转。
很多来访者对于很多事情是羞于启齿的。艺术治疗可以帮助来访者和治疗师创建一个安全和信任的环境,借由艺术媒介才表达感受。
十三.艺术治疗过程是一个重建、治愈的过程。
很多来访在过去发生过的创伤、痛苦在艺术治疗的过程中会得到治愈,很多过去无法实现的场景,在艺术治疗中能够得到重新的演绎。这给了来访不同的体验。
十四.艺术治疗的应用比较广泛。
使用传统的谈话治疗可能很难跟很多残障人士,如自闭症患者,进行交流。但是艺术治疗是很好的方式去了解他们的感受,所思所想。
在艺术治疗团体中,可以通过讨论作品,减少成员之间的抗拒性。
有时候当大家一起去完成一个作品的时候,艺术治疗会增加小组成员之间的信任。现在给大家看一张,这是个小组成员一起完成曼陀罗的画。
十五.艺术治疗对儿童的应用
丧失创伤、生活变故、父母离异家庭重组
行为障碍(冲动发脾气攻击性)、情绪障碍(恐惧、焦虑、抑郁、自尊、愤怒)
十六.身体和大脑发育障碍
……
在儿童绘画发展的领域,艺术教育家罗温费尔德(Lowenfeld)最负盛名。他视艺术为促进情感和认知成长的工具,鼓励美术教师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来设计课程,以评估和符合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需求。
此外,对于特殊需要儿童的艺术教育,他在1957年提出“艺术教育治疗”(arteducation therapy)的概念。

十七.罗温费尔德的绘图理论:
1.涂鸦期(Thescribble stage):0-4岁
(1)不规则的涂鸦
(2)纵横性的涂鸦
(3)圆形涂鸦
(4)命名涂鸦
图示前期(Thepreschematic stage):4-7岁
(1)画他们所知,而不是所见。
(2)绘画手法仍很主观,也常使用X光透视法。
(3)开始以想像来陈述其图画故事。
图示期(Theschematic stage):7-9岁
(I)视觉上的写实期,及对实际物品写实的表现期。
(2)主观意识逐渐减少,画真正所看到的。
(3)角色认同转向老师、电视或电影明星或运动选手。
十八.艺术治疗可以提升儿童的掌控感
很多孩子面对事情时是没有选择的。比如,被送到别人家庭,面对暴力的父母,遭受了人生创伤,但艺术治疗可以给他们选择的权利,他们可以决定画什么,用什么样的材料,选择喜欢的颜色。在这个过程里,没有人去批判他们。这让表达变得安全,但是纸张是有限的,所以表达是有范围的。
很多遭受过暴力的孩子没有过被聆听过,情感是被压抑的。艺术治疗可以鼓励他们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并可以帮他发现自己的感受是什么,是什么样的遭遇让自己有了这样的感受。当我们有暴力的情绪时,有没有可能把它转化为更健康的行为?比如画小恐龙,比如跟画过的恐龙对话。其实儿童的想象力是巨大的,在绘画或者游戏的设置中,他们的潜意识很容易使卡通英雄与冲突和解决问题联系到一起。他们在安全的环境里学会了新的表达方式。

姚大鹏,一九六零年生,号诗坛一怪,中国中医研究院进修班结业,光明中医函授大学毕业,现中医药研究员,主任中医师,高级中药师,高级心理咨询师,高级针灸师,中诗论坛新诗研究版编辑,中国流派网诗歌论坛原创版编辑,世界生态诗刊公众号总编。一生经历坎坷,无职业和固定收入,靠几十年勤奋自学传统中医理论, 创建了残疾人家园中医药论坛, 实践了古人的徒步吟诗写诗新疗法的医治效果, 先后徒步行走西藏墨脫县, 5万里海岸线,5万里长城全程路, 红军2万5千里长征路, 万里长江生态环保路, 万里黄河生态环保路,徒步20年间先后走过大半个中国的2千多个城镇 ,徒步诗疗总路程14万1千多公里。
同时创建了生态环保论坛, 全球中医药论坛,沿途诗写随笔近万首,发表千首,不仅治好了自已的精神病, 还治好了我被医院确诊回家等死的肺癌和乙肝病,自学获得多所大学毕业学历。具有气功针炙推拿,中医药理疗,诗文创作,书画篆刻,艺术摄影等多方面的技能,主治:各种疑难重症及医院治疗无效的病,肿瘤,肝癌,肺癌,胃癌等各种癌症,乙肝,肝硬化,肝腹水,类风湿等疗效显著,特别是多年来对诗歌创作与心理喑示及催眠疗法有独特的理解和建树。
作品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九届文艺山花入围奖和中国作协魯迅文学荣誉奖,同时获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中国工艺美朮大师成就奖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和平勋章,并被聘为世界文艺宣传大使,现为中英艺术基金会艺术顾问,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院士,客座教授,荣誉艺术博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当代诗坛一怪,民间著名诗人,简介被选入多种《中英美世界名人录》。数十次参加省市全国艺术博览会,北京等地举办个人根艺盆景展,并多次参加全国书画大展,作品被中国文物古建筑基金会,国家奥运委员会,中国紧急救援民政部,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抗震救灾活动等义卖捐献,中国艺术家杂志,大众科技报,北京晚报,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和艺术馆,中央党校等多家收藏,以刻人物佛像为主。被国内多诸多名流艺术馆收藏,受到过北京市市委书记刘琪和省市主要领导人的接见。
(图片来于网络,侵删,感谢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