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都是从陌生到熟悉的
——兼谈朱鹏源的两本小书
文 / 洪刘华
去年十月,如皋市桃园中学八五届同学聚会,师生们畅谈过往感慨万千。
事后,我将师生们讲的故事整理成文发到如皋作者群中,询问有没有人能帮我出书,群里没有人发声,第二天,一位跟我关系很好的朋友在群里写道:
人本应有梦想。孩童的梦想是长大;飞鸟的梦想是翱翔于天;歌者的梦想是登上最高的舞台;您的梦想是出书。这并不奇怪,可是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谁不辛苦?飞鸟的自由洒脱背后,有日复一日的振翅;歌者成功的背后也离不开汗水的挥洒与苦练。您本处在写写千字文的水平,但却想一步登天出畅销书,听起来有些荒唐吧!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诚然,历史上与现代史上,人的伟大与年龄无关。齐白石56岁后才声名大振,丘吉尔66岁才成为英国首相,罗素79岁才荣获诺贝尔奖,而您才55岁,正是大有所为的年龄。但是,所有伟大的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您也应该回归自己的轨迹。您上有八旬老母,下有刚工作的女儿,可您却浑浑噩噩。自费出书,您的书有人看有人买吗?。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隔行如隔山,术业有专攻。”做人要认清事实。鞋匠知道鞋怎么修,花匠知道花怎么栽,可你知道怎样写书吗?
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美国证券巨头巴鲁克的带领下入了股市,却亏得血本无归,而巴鲁克却赚得了暴利,最后丘吉尔还是在巴鲁克的帮助下才脱离了经济困境。可见,在政界呼风唤雨的丘吉尔到了陌生的领域中,他的智商与天分全都没有用武之地了,而一个到处打工的到了写书的领域,岂不是同样的尴尬?
当下文坛确实拥有成千上万的作家还在雄心勃勃,闭目塞听,锲而不舍,点灯熬油,挖空心思,费尽心血,无病呻吟,写着自己都不屑一瞥的文字……即使没有稿费,即使倒贴也心甘情愿。他们如同着魔一般,痴心不改,哪怕文章阅读量只有三十、五十,仍然整天埋头在贫瘠的土地上,栽种着营养不良,无精打采,难以结果的庄稼。
很多作者都有一个文学梦,希望成为当代作家。有这个梦想并没有错,错的是,在追梦路上,先把生活的角色扮演好,自己首先是一个好妻子,好母亲,好员工,最后才能是一个写作者。若生活一地鸡毛,那所谓的文学,又有何意义?
作为文友,我简单地给你提几点建议:
1、早点放弃文学梦,走出这个自我麻醉的怪圈。在以前信息匮乏的年代,人都没见过世面,必须得接触纸媒,并把报刊奉为权威,才让当时的青少年产生了文学梦,从而抬升了当初作家的社会地位。但现在是网络时代了,人对外面的世界没那么好奇了,纸上谈兵洗别人脑那一套不灵了,何必还拿文学梦自我麻醉呢?而且,文学即人学,即社会学,把自己关在屋子里,长期脱节于社会,缺乏素材汲取和真实阅历,靠纸上谈兵写出的字,有多少说服力呢?
2、写作就是一项基础技能,中国起码几亿人都会,千万别把写作当本事,更别当饭碗。找个工作果腹养家,毕竟你现在最需要的不是文学,而是钱,有了钱生计才有保障,家庭关系才能稳固。
3、最后我奉劝老洪,文学真的不会大于面包,你离文学梦有点远,但你离饿肚子非常近了,有大把做梦的时间,还是研究一下面包更好。我看后非常惶恐,都不打算出书了,也不在群里发言了,不料几天以后,一位陌生的朋友加我为好友,说他看了我的文章后感慨万千,好象就是他本人的经历似的。我问他姓甚名谁?他说他叫朱鹏源,扬州人,70后,南京某大学文学院毕业,现在某国家媒体任专职记者。
我一听十分亲切,倒不是他的记者身份,而是能将我的作品全部看完,而且提出中肯的评价,这样的文友绝无仅有。我立即寄了以前出的两本书给他,他也送了两本书给我。
这以后我经常跟朱先生聊天,大有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的感觉.朱先生对我说:
“这个世上唯一的成功,就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过完一生”。
并非所有的好书都能够免费出版;并非能够出版的都是好书。金庸的作品,当时也得不到社会的认可;梵高的画,也没有卖出去过。所以,不要因为自己在报刊上发表过几篇作品就沾沾自喜,也不要因为自己的作品没有被报刊留用而灰心丧气。有些人只是差点运气。报刊上发的文章未必就比自费的好!”
朱先生的话让我茅塞顿开,我一口气将他送给我的两本书看完,才发现朱先生的书不仅语言精练文笔流畅,字里行间都显露出一个维权记者的正直和善良!
《弱者不哭》一书中写的都是真实案例,其中有为命请命的记者律师,有情感敲诈的漂亮护士,还有装神弄鬼不择手段的骗子......这些案例无非是提醒读者小心谨慎,不要轻易上当受骗.朱先生说:
一个人的性格如何,不是看他心情好的时候,而是看他心情不好的时候。看他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如何管理、控制自己的情绪。究竟是一时冲动还是本性难移。胖子不是一口吃成的,罗马也不是一天建成的,一个人的好坏平时就应该看得出来。很多时候,我们可以善良,而且应该善良。但我们应该永远记住: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名人明星》写的就是名人明星,如姜文、王菲、牛群、那英......这些人我们都耳熟能详,可是却不了解他们的情感逸事。朱先生看似轻描淡写,给人的印象却十分深刻如同亲见。
在庞大的世界面前,人类是渺小的,如一粒尘埃。而面对自己时,我们却是这世上独一无二的存在。世界可以忘了你的存在,但你自己不要忘了自己。
生命是一场旅行。有人喜欢开豪车住五星级酒店,有人则徒步行走于深山小溪边。欢喜心后者未必不如前者。这世间所有的美好其实是金钱换不来的。
2022年3月1日
责任编辑:冯瑞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