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歌联合会《修竹留云》第2178期
森严的“故事”之三十八
——传说中的“大槐树”
“大槐树”这三个字很多中国人都不陌生,因为它蕴含着很多家族的历史。“大槐树”是一颗古老的树,但更是一个重大事件的代名词。这颗大树在现今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贾村,即县城西北2公里处的广济寺旁边。明朝初年的一次长达40余年的“大移民”就从这里开始。
这次“大移民”史称明初大移民、洪武大移民、永乐大移民,又因为移民的出发地在山西临汾洪洞县的大槐树附近,故又称大槐树移民、洪洞大槐树移民等。明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1年)的41年时间里,明政府先后数次从山西的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中经洪洞县的大槐树处集中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后,向全国广大地区移民。
随着元末长期战乱的终结,明太祖朱元璋统一了天下。但是,此时的江山已是满目疮痍,布满了战争的创伤,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河北、陕西等省的很多地方成为无人之地。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更为了人口的均衡和天下太平,从根本上巩固和确保明王朝的统治,明洪武年起,朝廷采取了强行的移民政策,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迁移人口。这场发生在明初经洪洞县大槐树处迁往全国各地的移民曾达百万之多,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极其罕见的。这次历时数年的移民事件对明王朝及后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均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虽然元灭宋后统治中国只有89年时间,但却给中国广大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元代末年,由于蒙古贵族及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与压迫,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加上水旱蝗疫不断,民不聊生,河南、山东、河北、皖北、苏北等广大中原地区的百姓已到了无法生存的地步,揭竿而起反抗元帝国的残暴统治已成星火燎原之势。仅至正元年(1341年),山东、河北、湖广等地就发生了百余次反元农民起义,此后各地起义频发,规模也越来越大。长期的战乱,使得黄、淮两河流域人口的锐减,土地荒芜,很多地方成了“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的境地。
天灾连年,又加重了黄、淮流域和中原大地的恶化。元朝时的黄河河道二十多年未曾整治,一任其泛滥自流,致使中下游大片土地沦为沼泽,人们被频发的大水撵的东奔西逃,无处安生,不少地方因此人烟绝迹,水患过后尸横遍野,村舍变为废墟,良田淤成沙滩,所剩无几的居民往往又在瘟疫中命丧黄泉。据《元史》记载,仅元末水旱灾,山东19次,河南17次,河北15次,两淮地区8次,造成“漂没民庐、死者众,禾不入地,人相食”之惨状。黄、淮流域本是人口集中、经济较为发达之地,但两河的数次决口,使“漂没田庐无算,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荒墟”。元末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洪灾程度是其他封建王朝所未经历的。
战乱不已、水患不断的同时,大蝗灾及瘟疫也频频发生。从至正元年到二十五年,大蝗灾发生近二十次,饥民达七十余万。山东、河南的一些地方如孟津、新安、渑池曾出现“民食蝗、人相食”之惨况。雪上加霜的是,危害极大的瘟疫又频频在河南、山东、河北、陕西及南方诸省流行。
正值中原地区大闹灾荒战乱之时,山西晋南一带却是另一番景象。由于晋南地处群山环抱之中,易守难攻,起义军多次进攻未果。另一方面,由于地理环境因素,晋南一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而中原一带的农民听说山西之地富庶,又无战乱之祸,便纷纷向山西迁徙。如此一来,与中原大地人烟稀少相比,山西倒是“人满为患”了。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明洪武十三年(1381年)全国总人口为五千九百余万,而山西境内的人口却达四百一十余万。”该人口统计数从很多史料分析不尽准确。但不管怎样,元末明初,山西人口多于其他地方是不争的事实。移民,势在必行。
明王朝建立后,各地官吏纷纷向朝廷反映各地荒凉情况,“人力不足、久致荒芜,积骸成丘,居民鲜少”,或“多是无人之地,累年租税不入”,说白了劳动力严重不足,大片土地荒芜,财政收入困难已直接威胁到明王朝的统治,这是导致这次大移民政策实施的根本。就连朱元璋也深知“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烟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于是采纳萄州苏琦、户部郎中刘九皋、国子监宋纳等人奏义,便制定了以移民垦荒为中心的振兴农业与经济的政策,决计把狭乡移到宽乡,从人多田少之地移到地广人稀的地方。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大迁民由此开始。
明朝的这次大移民,从方法和步骤上讲主要有遣返、军屯、商屯、民屯等几种,但更多的还是采用招诱、征派这两种强制措施。当时规定,凡移民者必须到洪洞县的广济寺办理迁移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后出发。一路上移民须按官方指引的路线,且在官兵严密监护下分别迁往被迁之地。据传,当时有很多人不愿外迁,官方为达目的,张贴诱骗告示,除广济寺大槐树底下的人不迁,所有地方的人都迁。结果一些怕被迁者,想方设法向大槐树处集中。也有的传说限定某日凡不愿迁者必须到指定地点向官府央请。当成千上万的民众聚集在大槐树下时,官府调集大批官兵,出其不意一举将大槐树下的人团团围住,不分男女老幼,一个不留全部迁移。凡不从者,则绳捆索绑,再用大绳串连起来,在官兵的看押与呵斥下不得不从。那些留在家里的老弱病残闻讯赶来者,也只能哭天抹泪,望人兴叹!来不了的,更是死活不知,凄惨之况可以想象。
“解手”这个词谁都不陌生,指的是入厕解急。实际上这个词汇与大槐树移民不无关系。因为在迁移的人群中,很多是被诱骗或强征的,他们多是绳索捆绑着押往被迁之地的,中途内急,只能央告官兵解开绳索方便。所以行进中定时“解手”是常事。长此以往,“解手”一词便被移民一代一代相传下来,到今天竟成了一个人人皆知的去卫生间入厕的代名词。
中国人有记录家谱即族脉沿袭之传统,长此以往,这也是很多移民后代称自己是“大槐树”地方而来的原因。这次大移民,涉及的家族或姓氏很多。
“大槐树移民”虽然在当时有它积极的一面,但也有其残忍的一面,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不分青红皂白,也给千家万户带来了无尽的伤痛,甚至是人间悲剧……
问我祖先何处根,清明灵鸟报寻恩。大槐树系故园梦,老鹳窝牵游子魂。解手由来多少泪,离乡从此万千辛。汾河滔浪传江海,华夏民风撼世人。
“大槐树”,一颗值得中国人永远纪念的老树!
注:①“至正”~元王朝惠宗的第三个年号,元年1341年,末年1368年,它是元朝最后一个年号,元朝使用“至正”这个年号共28年。
②“漂没”~汉语词汇,指冲没。在明朝,漂没的更大一层含义是克扣。
2022年1月21日✍
作者简介:森严,男,甘肃白银平川区人,国家机关公务员。中华诗歌联合会主席团成员,甘肃丝绸之路协会国辉书画院秘书长。一个酷爱文学艺术的业余”选手”。从业四十余年来,无论在部队,还是在地方,业余喜欢舞文弄墨,喜欢书法摄影,其书法与摄影作品多次在行业举办的各类比赛中获奖。近两年开始学写诗歌与散文,诗作以自由体见长,很多作品被自媒体文学刊物登载,个别散文亦被地方纸质刊物刊用,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
中华诗歌联合会组织机构
主席兼总编:梦如诗
首席顾问:吕兴福
特邀顾问:火凤凰(海外)
顾问:孺子牛、红雨随心、芝山石、东方武鸣、晨曦、吥咻
秘书长:蓝儿
总诗评:芝山石
古典诗词研究院院长:怕瓦落地
副总编:蓝儿、追梦天涯
主席助理兼主播部部长:艳阳天
南方文学社社长:蓝儿
北方文学社社长:李希勇
中原文学社社长:追梦天涯
西部文学社社长:何兰青
东部文学社社长:司汉朝
儿童文学社总社长:追梦天涯
少儿语文培训部部长:秋竹
中华诗歌联合会总编辑部
审编:梦如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