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诗歌联合会《修竹留云》第2036期

森严话【民俗】十八篇(十二)
——话说 “中秋节”

“中秋节”,又称“仲秋节”、“拜月节”、“祭月节”、“团圆节”,在农历的八月十五,它是我国第二大传统节日。该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它起源于上古,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元素,大都有着古老的渊源。
中秋节如同中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一样,也有许多个神话传统。其中“嫦娥奔月”的故事流传最为广泛。相传远古时期,天上有十个太阳,炙烤的大地冒烟,海水枯干,老百姓眼看就活不下去了,恰在此时出现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后羿凭借着高超的武功先后射下了九个太阳,之后王母娘娘便赐成仙神药于后羿,后羿遂将神药交给了妻子嫦娥保管。给药的事恰被蓬蒙看到,当后羿外出狩猎时,蓬蒙威逼嫦娥交出神药,危急时刻嫦娥便吞药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丈夫,便飞到了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嫦娥飞到月亮上后,后羿非常想念嫦娥,于是就在院里摆上了香案,放上嫦娥平时最爱吃的瓜果。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也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由于这天时值中秋,所以人们都称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从此中秋节拜月的习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中秋节也有着自己的节庆习俗。早在先秦时期,帝王将相在祭拜日月方面就已有了完备的仪式,久而久之,在秋季正中的月圆之时,祭拜月亮的习俗就演化成了日后的中秋节。另一种说法则与农事有关,汉字“秋”的本意是庄稼成熟曰“秋”。而到了八月正中,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人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之情,就以八月十五中秋这天作为节日,用以秋报,感谢神明赐予丰富的物产。除了节日本身,连赏月、归乡、吃月饼等民间习俗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秋吃月饼的习俗,相传始于元代。当时,百姓不堪忍受朝廷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但当时朝廷对于民间书信搜查的却十分严格,起义军想要相互联络就十分困难。朱元璋谋臣刘伯温献出一计,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于面饼,借此躲过了搜查,起义得以成功。战后,朱无璋下令将传令用的面饼作为奖励赏赐给将士,甜美可口的月饼就这样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被流传了下来,成为了中秋佳节必备的美食。赏月的习俗,除了前面提到的祭拜日月之说外,还有着更为世俗的说法。相传齐国丑女无盐幼时虔诚拜月,长大后得以在八月十五这天巧遇天子,有幸被立为皇后。因此祈求美貌、幸福也成为了人们对中秋赏月的一份期许。到了唐宋时期,赏月的风俗变得更加流行,但凡文人墨客都偏爱在中秋时节吟诗作赋,借当空皓月表达胸意。伴随着无数优美的诗词歌赋,中秋赏月的习俗就这样一步步流传至今。受中华文化影响,世界上许多地方也衍生出了各具特色的中秋习俗,比如日本的中秋被称作“十五夜”,要吃特制的月见团子,并伴有赏月和庆典等活动。越南则更侧重于儿童,孩子们在这天要看舞狮、提鲤鱼灯,祈求幸福吉祥。朝鲜讲究归乡、扫墓和祭祖。新加坡由于华人居多,庆典与内地十分相似。此外,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也都有属于自己的中秋习俗。现如今,除了孩子们喜欢的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等神话故事,以及长辈们珍惜的阖家团圆的机会外,中秋节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美味的月饼,还有欢快的假期,以及那份对家、对国,以及对中华灿烂文化的归属。
2007年,“中秋节”依《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与“清明节”、“端午节”一道正式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中秋节及其民俗也被国家列为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注:蓬蒙,传说系学艺于后羿的一位善射者。
2021.12.1.整理编写

作者简介:森严,男,甘肃白银平川区人,国家机关公务员。中华诗歌联合会主席团成员,甘肃丝绸之路协会国辉书画院秘书长。一个酷爱文学艺术的业余”选手”。从业四十余年来,无论在部队,还是在地方,业余喜欢舞文弄墨,喜欢书法摄影,其书法与摄影作品多次在行业举办的各类比赛中获奖。近两年开始学写诗歌与散文,诗作以自由体见长,很多作品被自媒体文学刊物登载,个别散文亦被地方纸质刊物刊用,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

中华诗歌联合会组织机构
主席兼总编:梦如诗
首席顾问:吕兴福
特邀顾问:火凤凰(海外)
顾问:孺子牛、红雨随心、芝山石、东方武鸣、晨曦、吥咻、懂你
秘书长:蓝儿
总诗评:芝山石
古典诗词研究院院长:怕瓦落地
副总编:蓝儿、追梦天涯
主播部部长:艳阳天
南方文学社社长:蓝儿
北方文学社社长:李希勇
中原文学社社长:追梦天涯
西部文学社社长:何兰青
东部文学社社长:小小
渤海文学社社长:司汉朝
儿童文学社总社长:追梦天涯
少儿语文培训部部长:秋竹

中华诗歌联合会总编辑部
审编:梦如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