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诗歌联合会《修竹留云》第1954期

作者简介:森严,男,甘肃白银平川区人,国家机关公务员。中华诗歌联合会主席团成员,甘肃丝绸之路协会国辉书画院秘书长。一个酷爱文学艺术的业余”选手”。从业四十余年来,无论在部队,还是在地方,业余喜欢舞文弄墨,喜欢书法摄影,其书法与摄影作品多次在行业举办的各类比赛中获奖。近两年开始学写诗歌与散文,诗作以自由体见长,很多作品被自媒体文学刊物登载,个别散文亦被地方纸质刊物刊用,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

《森严·话民俗十八篇(四)》
—— 话说“上元节”
作者:森严
“上元节”又称“元宵节”,它是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这天。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因而,人们对此加以庆祝,同时它也是庆贺新春佳节的延续。
关于该节的来历。据史料与民俗承载,正月十五在西汉就已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举行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该日的主要活动是晚上的赏月吃汤元,后来节日的名称便演化成了今天的“元宵节”。
关于该节的习俗。一是举办灯会。唐代时就已发展为盛况空前的灯节,特别在中唐以后,上元节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年-762年)时的开元盛世,花灯花样繁多,从宫廷到民间,人们以制做精美宏大之彩灯为荣。所以那时的灯节金光璀璨,甚为壮观。唐代后的元宵灯会亦得到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十四至十六,共三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五日),到了明代则延长至十日,即从正月初八到正月十八。到了清代,满人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在继续,只是日期由十日缩为五日,并一直延续至今。
二是“猜灯谜”,又叫“打灯谜”。它是元宵节后增加的一项活动,自宋朝起出现。南宋时,都城临安(今杭州)每逢元宵节时有制谜讲究,吸引着很多热衷猜谜的人。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于纸条,并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游人来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至今,深受人们的欢迎。
三是“耍社火”、“唱大戏”。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各样的杂耍表演。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歌舞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另外,灯市期间人们还添进了迎紫姑祭厕神、过桥摸钉走百病等习俗,还有打太平鼓、扭秧歌、踩高跷、舞狮舞龙等社火表演的内容。
四是“吃汤元”。元宵节当天,人们要制做应节食物以示庆贺。起初在南北朝时代,元宵节有吃拌了动物脂肪与肉馅熬煮的豆粥或米粥;到了唐代开始吃一种叫“面茧”的面食;宋代起又演化成吃盐豉汤和绿豆粉做的蝌蚪羹,并开始出现了“圆子”。此后的元宵节,南北各地均以吃元宵为习。
元宵灯节期间,也是青年男女或情人相会的大好时机,所以元宵节也是中国的又一“情人节”。
传统社会的“上元节”是城乡极为重视的民俗大节,在城市元宵喧闹尤为热烈,它体现了中国民众的狂欢精神,也承载着中华民族上千年灿烂文化的气息。
注:①上辛夜,指上辛日的晚上。上辛日指农历每月的第一个辛日。古代以甲子计日,每十日必有一个辛日。辛,乃天干中的第八位,而每年正月的上辛日为帝王祈求丰年的日子。②“太一”,指主宰宇宙一切的神灵。③紫姑与厕神,中国民间传说中的司厕之神。紫姑神即“坑三姑”。相传为李景之妾,其于正月十五当夜,为大妇阴杀于茅坑,后立为厕神。世人每年以其死日迎祝于厕间,故俗呼为“坑三姑”。从各地迎紫姑的活动看,紫姑的职责并不是司人家的茅厕,而是替人代卜苦凶,并与人一起游乐了。④过桥,指女性结伴出行。⑤摸钉,钉取谐音“丁”,摸钉寓意摸子求子。⑥走百病,大伙一道出游祛除百病。⑦盐豉,用黄豆煮熟后霉制而成的一种调味品。
2021.12.1.整理编写

中华诗歌联合会组织机构
主席兼总编:梦如诗
首席顾问:吕兴福
特邀顾问:火凤凰(海外)
顾问:孺子牛、红雨随心、芝山石、东方武鸣、晨曦
秘书长:蓝儿
总诗评:芝山石
古典诗词研究院院长:怕瓦落地
副总编:蓝儿、追梦天涯
主播部部长:吥咻
南方文学社社长:蓝儿
北方文学社社长:梦如诗(兼)
中原文学社社长:追梦天涯
西部文学社社长:何兰青
东部文学社社长:小小
渤海文学社社长:司汉朝
儿童文学社总社长:追梦天涯
少儿语文培训部部长:秋竹

中华诗歌联合会总编辑部
审编:梦如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