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戏说“八仙”
文:海韵 主播:亚南

中国的八仙是最受人欢迎的神仙群体之一,八仙的产生与定型,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
“八仙”一词,可追溯到东汉三国。牟融《理惑论》中说:“王齐、赤松,八仙之篆;神书百七十卷。”但此“八仙”并无实指,似泛指列仙。又有所谓“淮南八仙”,是指汉代淮南王刘安的八个门客,即苏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八人,他们都是《淮南子》的作者。
晋代有“蜀中八仙”,指容成公、李耳、董钟舒、张道陵、庄君平、李八百、范长生、尔朱先生。晋•谯秀《蜀记》称八人均在蜀得道成仙。
唐代也有“八仙”,为酒中八仙,即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王进、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八人皆好饮酒赋诗,杜甫曾作《饮中八仙歌》咏其事。
今天人们熟知的道教八仙,是指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这“八仙”在宋、元时姓名尚未固定,到了明朝中叶,吴元泰的《八仙出处东游记》始确定以上八个人为“八仙”,并流传至今。

八仙形象丰富多姿,与道貌岸然,正襟危坐的一些神仙大不相同,他们本身就是一台热闹好看的戏。明代王世贞在《题八仙象后》即指出:“以是八公者,老则张,少则蓝、韩,将则钟离,书生则吕,贵则曹,病则李,妇女则何,为各据一端作滑稽观耶!”故而八仙在民间大出风头,极受欢迎。
八仙出现以后,有人感到不够热闹,于是又凑出了另外两组八仙,成为上、中、下八仙。
元代已有“上八仙”的说法,即指铁指李这组八仙。但到了清代,一般将此八仙列为“中八仙”,而增出“下八仙”。最早排出下八仙的是明代无名氏杂剧《贺升平群仙庆寿》,下八仙的是:王乔、陈戚子、徐神翁、刘伶、陈抟、毕卓、任风子、刘海蟾。这几位其实是一伙乌合之众,任风子是个屠户被仙人点化,这是个戏曲人物,刘伶和毕卓则是晋代的有名酒鬼。

上、下八仙的组成有更大的随意性。除上一种外,《何仙姑宝卷》中的下八仙是:广成子、鬼谷子、孙膑、刘海、和合二仙、李八百、麻姑。《八仙上寿宝卷》中的下八仙则是:张仙、刘伯温、诸葛亮、苗光裕、徐茂公、鲁宁秀、牛郎、织女。在鼓词《孙悟空大闹蟠桃会》中的下八仙又是:罗圣主、张仙、鲁班、张千、李万、和合二仙、刘海、刘伶、杜康。
与这三组相对应的上八仙则是:福星、禄星、寿星、张仙、东方朔、陈抟、彭祖、骊山老母。

民间还有许多五花八门的“八仙”——
宋代散文家八仙,即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清代海内诗家八仙,即曹尔堪、宋琬、沈荃、施闰章、王士禄、王士祯、汪琬、程可则。
清代骈文家八仙,即袁枚、邵齐焘、刘星炜、吴锡麟、曾燠、洪亮吉、孙星衍、孔广森。
看了上面这长长的名单,让人感觉,这是一个胡乱杂凑起来的很不高明的拼盘,正因为如此,上下八仙的影响并不大,也并未得到群众的认可,远不能同吕洞宾等八仙相拟。

作者简介:海韵,现已退休,曾在国企报社从事编辑记者工作三十多年,在市级以上的报纸、杂志、电视台和电台发表各种体裁作品四千多篇(首)。微信号:haiyun00115。 |
 |
主播亚南:出生在南京,毕业于中南大学,学的是工科,但是心里真正喜欢的还是文科,尤其是诗歌朗诵。在诗歌里,可以放飞自己的心灵;在诗歌里,可以表达自己的渴望与情感;在诗歌里,可以感受到灵魂深处的悸动!朗读是我最爱的事情。它让我着迷,让我兴奋,让我有一种永不会消失的执着感。愿今生用声音传递生命的魅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