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民族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的历史源远流长;我们的文化光辉灿烂。孔夫子提倡的儒家思想,曾经在中国和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为了推广中华传统文化,复兴孔孟儒家思想。本传媒特别推出北美著名诗人,诗词评论家唐风先生的系列作品。
唐風先生是当代著名学者型诗人,智识渊博,学养深厚,论著广泛,诗文具佳。他对中国历史与古代文献的研究深入扎实,有独到的见解。他的作品具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与收藏性。在网络空间读他的作品,您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冰心文化传媒站长:冰心

《 漢字起源有此说? 》
文 / 唐風(美国)

诗曰:
中华文物盛,韩国起源多。
活版先排印,长城早砌坡。
屈原生百济,孔子诞新罗。
律吕声依永,全为泡菜歌。
这是我作的一首打油诗顺口溜,讽剌的是韩国某些文人学者贪天之功为已有,把炎黄子孙的智慧创造,华夏文明的丰厚遗产, 大汉民族的先贤圣哲,顺手牵羊改头换面忽悠成了韩国特产。因此就有了:端午节起源于朝鲜,活版印刷由韩国人发明;万里长城是高丽人兴建······还有蚩尤、孔子是韩国人;屈原、曹操的祖籍在朝鲜;成吉思汗有高丽血统等等之说。当然有些只是嚷嚷造势而已,但有的已被韩国人拿到联合国并成功申请非遗了。此风一长,不知他们还会有什后续呢? 果不其然 !更大的故事就在后头。
〈 一 〉
近日读了一篇奇文《汉字或由韩国人发明》。译自韩国《时事期刊》2018年10月号,感觉怪怪的很不是滋味。文章在介绍汉字流转时如此肯定地说:「汉字其实不是汉人发明的」,「汉字可能是韩国人发明的」。文中引述“韩国全国汉字教育推进会”前会长陈泰夏的话说:「中国历史学家提出,汉字是在约公元前3000年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开始。当年遗留的文物中有陶文,被认为是汉字的前身」。但陈泰夏认为,「汉字的起源比这更早,是在约公元前5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开始。仰韶文化源于黄海流域以北,由当时多个北方民族包括主要是东夷族组成」。他着重指出:「而东夷族是古代中国对韩国人的称谓,因此韩国人才是汉字起源的祖先」。这个陈泰夏甚至提议将 汉字 正名为「古谚文」对外称「东方文字」。我的天啊!如此别出心裁的雷人之语,竟出自一个学者之口,不知是什么原因,使其丧失理性厚颜无耻到如此的地步。看到这里,我这个虽然移居海外,但仍以汉语为母语,以汉字为书写交流的 汉子,忽然有了说几句话的冲动。

常识二字,通常的理解是:合乎常理遵循法则,让人认可,普遍接受的普通知识。颠覆常识,必须有充分的理由和详实的证据。否则就是逆悖常理,无理取闹。
汉字起源于何处?故名思义,当然是中原汉地啦。汉人先贤仓颉造字,华夏文明四方传播,周边蛮夷开化受益,有史以来已为世人公认。这个常识谁能颠覆得了呢!陈泰夏混淆逻辑,偷换概念,岂足以成为篡改汉字发源的事实。真是撼山易,撼华夏文明难啊!
至于汉字起源于何时?这个倒是可以探讨的。文献记载与民间相传,中皇氏仓颉生四目,有睿德,能书。及长登阳虚之山,涉元扈、洛水之纳,得灵龟献丹书而悟玄理。观奎星圆曲,描山川形貌,鸟迹龟纹而掌六书创文字,民得之尤眼之复明。战国时荀子《解蔽》中说「上古好书者众,而仓颉独传一也」。这是有文字以来首见对仓颉的记载和肯定。《淮南子》称字成之时「天雨粟,鬼夜泣」,是开辟以来石破天惊之举。人类掌握文字,盲人张开了亮眼,鬼魅不能再妄为作祟了,所以夜里都在怨恨豪淘呢?。
然仓颉这个史前人物生于何时何世?仍有二个版本:
一说是四千七百多年前,黄帝轩辕氏用六相治天下,制冕旒垂拱平章时的史官,(约大汶口文化时期) ,这符合华夏文明五千年之说。
一说是六千多年前,太昊伏羲氏受河图洛书,演先天八卦时的人物, (约仰韶文化同期),中华文明又要上推二千年。总之上下五千年,不出其外。

有人说用历史唯物主义看,汉字应是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这没错,集思广益。 但凡事总得有个先见之明及引领推广。举个例子,我们现在无远弗届的手机微信,借助的是光纤传导原理。谁发明的呢?是刚逝世不久的华人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光纤之父高锟先生。若非拜他早年这一科学发现,就说我们这些诗词发烧友,今日还不知用何种方式结群交流呢?
我认为,中华大地之所以称为神州,并非古人迷信无知的说法,一定有他的特殊原因和特殊含义。创世圣王,远古先哲曾经风云际会在这块神圣土地上,传播神传文化,创造辉煌历史,留下丰厚遗产,确实值得我们敬仰与珍惜。我们应该大胆承认仑颉是:华夏斯文始祖、造字圣人。联合国为纪念这人圣人,还将他的生日,每年4月20日,黄历谷雨日定为联合国中文日。
〈 二 〉

文化二字,按学界定义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方面。具体包括:文物、文字、语言、艺木、习惯、思想等等。
如果说文史注重的是实证和考据,那么我们先来看看近代考古发现和文物出土吧。也好顺便回应陈泰夏先生提到的「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并探究其来龙去脉。
(1).仰韶文化,起源于公元前5000一3000年。上世纪20年代由瑞典考古学家在河南省三门峡(渑池)仰韶村发现。出土新石器时期文物:精制石器件,彩陶、几何纹罐等。其后续承接为半坡文化,庙头沟文化和陶寺文化等,器件更趋精致,陶饰陶文更趋美观。仰韶文化涵盖范围最广,包括黄土高原和整个中原大地,属于中土河洛文化。
(2).红山文化,约公元前6000一3000年,略早于仰韶文化。遗址在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范围分布蒙古东南部及辽西朝阳一带。经上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发掘,陆续出土精美玉器雕饰,其中的玉猪龙造型独特琢磨精致轰动考古文物界,反映史前红山人的匠思与工艺水平。因赤峰当时是热河省境内,故红山文化也称北方热辽文化。

(3).后李文化,约始于公元前6200年左右肖早于红山文化,上世纪末发现于山东淄博后李村。淄博本就是商周古城,此间出土三块陶片,又将这个古城的历史前推三千年。后续的大汶口文化,发现于泰山泰安市。出土之陶器,品种、工艺形态、纹饰在后李基础上又更进一步,并伴有文字记号(陶文)。再接力下去的龙山文化在济南城郊龙山发现,已是新石器晚期与青铜器并用时期,約公元前2500一2000年之间。出土光洁薄胎黑陶,和刻有汉字标识符号的骨片(骨刻字),华夏汉字或者萌芽于此。由于地处黄河下游,泰山北海之间,史学上称海岱文化。也因古属东夷部落,所以也称东夷文化。
(4).河姆渡文化,公元前6000一3000年,约与仰韶、红山、后李文化处于同一时期。上世纪七十年代发现于浙江余姚,出土黑陶骨器和稻谷种子等文物。继之于钱塘发现了后续的良诸文化,出土有陶罐、玉琮及墓葬祭祀器物。因分布于江浙太湖等九夷地区,代表的是南方稻作文化。

(5).二里头文化,约公元前2000一1500年,青铜器的过渡和成熟时期。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在河南省偃师市发现的夏王朝遗址。 发掘文物有青铜器、玉制、祭品、漆器及木石骨制,兵器等。宫室布局有序,建筑设计华丽。陶器上的纹饰美观,陶符文字已呈现象形文字雏形,汉字的进化由此迈上新台阶。 这是属于上古夏商王朝时期的中原文化。
文物是文化的物质载体。纵观以上所略举的这几处文化遗址,代表河洛文化的仰韶彩陶,代表北方文化的红山玉雕;代表南方文化的良渚玉琮;代表海岱文化的黑陶骨刻和代表夏王朝文化的二里头遗址。隐约的陶文和刻绘符号,仿佛向后人诉说着华夏祖先当时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
当然,婴儿不可能一落地就开口说话,必须随着其哭声和笑声中,不断的模仿学舌而日渐成长。文字的发展也是一样,走过婴儿期进入幼童、孩提,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有了载体逐步演化,就能步上正轨走向成熟。 经过单一的陶文散片,刻绘符号,再到有衔接的骨刻象形,汉字的发展有了量和质的飞跃。历史车轮进入了殷商时期,有连贯成体系的「甲骨文」出现了,人类的眼睛这才真的复明了。紧接而来的是西周的金石钟鼎、春秋战国的竹简木赎、大一统后的秦篆汉隶,以及中古定形的行、草、真书蓬勃发展,汉字完善和书法艺术已经达到全盛时期。

神州汉字与巴比仑 “楔形字”,埃及 “圣书字”, 印度古“婆罗米字”并称四大文明古国文字。而随着另外三个古文明的没落与消亡,我们的汉字成了遗世独立的天娇,成了既有实用性又有艺术观赏性的完美文化遗产。中华大地经历数千年的社会演革,其中不乏天灾人祸,战乱灭族,外来统治,而中华文化始终没有停止发展步伐,这就是华夏民族的强大凝聚力,也是中华文化包括汉字的强大生命力的体现。
〈 三 〉
以上几处文化遗址的发现,我们注意到一个情况就是,华夏文明的起源几乎在相近的起跑线上,东西南北分布均衡。因地而异殊途同归。这说明华夏民族的智光,差不多是在同一时期被点燃。
我想在解读上面几个问题时,也顺便结合陈泰夏的论点并给予回应与驳斥。

( 1 ).「仰韶文化发源于黄海流域以北,当时由多个北方民族,包括东夷族聚居」。陈泰夏先生把地理方位搞错了。仰韶文化不是在黄海流域以北,而是在黄河流域中游,黄土高原延伸至中原腹地。具体分布为:西至甘陕河湟,东至太行豫东;北至宁夏河套,南至淮汉流域。由于首先发现于河南三门峡渑池仰韶村一带,故而得名,应属中原河洛文化。这里是华夏民族创世的发祥地,也是孕育中华文化的摇篮。按其文化覆盖,不包括「黄海流域以北多个北方民族」区域,况当时这些分散游民还在漂移游牧之中,还未形成聚族而居的群体。更不包含遥远的化外,远未组合成扶馀语系氏族的朝鲜高丽人。

( 2 ).「东夷族是古代中国对韩民族的称谓」,这话只说对一点,那称谓也是以后的事。谈创世史前,文字起源之时,没有此概念。
夷乃何处?殷商甲骨文已有所指。《尚书·禹贡》说:「海岱惟青州,禺夷既略」。大禹治水后,将华夏划分九州,青州居东,统渤海 泰山齐鲁之境。《礼记》云:「东方曰夷」。许慎《说文》也说:「夷,东方人也」。夏商时代的夷,不带有民族国家观念,只是作为区域部落联盟的称呼。东夷指的是黄河流域下游,中原以东那些尚未融入华夏而保留东方部落特征的氏族联盟。同样道理,当时的华夏西部也有西夷或西戎之称,北方有北狄、胡人之称;西南川贵称九黎;东南吴越称九夷。到春秋时期仍延用此称。孔子当年周游列国宣扬儒家文化,处处碰壁 “累累如丧家之犬”时曾发泄过一句牢骚话:「道不行,乘浮桴于海,居九夷。从我者,其由舆?」(《论语-公冶长》)。《维基百科》对东夷的解释是指,先秦以前对华夏东部青、兖、徐三州的总称。《中国东夷文化博物馆》就建在山东省临沂市, 内有大量文物图片资料作证。
秦汉以后,原来的东夷齐鲁,九夷吴越一统了。随着交通发展航海延伸和视野的拓宽,「东夷」一词的含义也起了变化。此后的史籍才将朝鲜、高句丽、扶桑、琉球等东南海外邦国视为「东夷」。由此看来,先秦以前的东夷,只是华夏区域的一部分,与韩国一毛钱关系也没有。陈泰夏不知是史盲,还是抱着什么目的而故意模糊概念。

( 3 ).「东夷才是汉字起源的祖先」,「汉字可能是韩国人发明的」。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用《尚书》开场白语「曰若稽古」,夏商前的东夷,东临大海西接中原,是黄河这条母亲河的纽带将黄土高原,中原腹地与东夷部落紧紧地联结在一起。这三块华夏文明发祥地,早期已经互为依托,频繁交往而共同发展。据说太昊伏羲、神农炎帝、炎系蚩尤都出生于东夷。《文选》载黄帝长子玄嚣,幼承太昊之志,号少昊氏,也是华夏共主五帝之一,曾建都于穷桑(曲阜),为东夷部落联盟首领。《孟子·离娄下》对大舜的记载是这样:「舜生于诸冯 (诸城),迁于负夏 (滋阳),卒于鸣條(山西安色),东夷人也」。说明上古圣王先贤,不少诞生或生活在这块钟灵毓秀的东夷土地上。不过他们其后的社会活动,几乎都遍及整个华夏大地,而且已经融汇在华夏炎汉民族之中了。

有人以山东寿光有当年造字台,而断定仓颉也是东夷人。但关中、甘南、中原有更多的遗址。河南文革前曾发掘过仓颉墓,新郑至今完好保存有 “凤凰衔书台”。 这或可说明仓颉当年不限一处造字,而是四处传播光明的使者。
少昊氏后人伯益,大禹的股肱重臣,也是后来的殷商始祖。正是殷商人首创甲骨文,中国历史进入信史时代。有人就以此论证汉字是东夷人所创造的,这未免太片面了。殷商人虽是东夷之后,然建都殷虚(安阳)与华夏融为一体,政治经济、社会活动也都主要在中原,已不能用来自某地作定义。所以说,汉字由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所创造,应该是没有争议的。但绝不会是由连新石器与青铜器都比华夏迟了若干世纪的高丽,一一韩国人所噫造的吧。
〈 四 〉
以上三点,否定了陈泰夏的推论。那么人们会问:作为一个韩国资深学者,是对历史无知还是有意杜撰?这要从大的背境来看。作为一个短时间内经济澎涨、科技飞跃、文化扩张、韩剧泛滥的民族,总需有一块辉煌的背境板来衬托吧!然而却与一个高大伟岸有厚重家底,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巨人为邻,难免相形见拙,「无钱枉数他家宝」,流露出的是空虚与不自在。为了增加自信,提升本钱,不得不走捷径,以拿来为荣窃取为乐,所以也就有了近年的种种所为。

我想用最简短的文字描叙这个东北亚近邻:朝鲜的远祖是从欧亚迁徙而来融合形成的扶馀语系民族。有文字记载的《尚书·洪范》作者箕子,在武王克商后二年,婉辞周天子的留任,告以洪范九畴,而赴辽东开基。《封神演义》第100回详叙其事:周武王裂土分封,「有高丽子姓,乃殷商王室后裔,武王即以其地封之,至今子孙,即朝鲜国也」。《史记·朝鲜列传》也有记载:「朝鲜王滿者,故燕人也。自始全燕时尝略属其番朝鲜。为置吏,筑鄣塞。秦灭燕属辽东外徼。汉兴,为其远难守,复修辽东故塞,至贝水为界,属燕」。
以上史料可证,朝鲜的雏形是由殷商后裔奠定的。秦汉时为华夏所治理,其后一直有中原人因战乱或其它原因移居于此。三國时袁曹官渡之战后,袁绍兵败,曹操直追至烏桓,袁绍残部就有逃入辽东高丽者。另据正史记载,东胡游牧民族,匈奴、尼夫赫人、科尼亚克人也曾先后进入半岛生息。公元668年唐高宗时蒙古对高丽用兵,也有大量女真,契丹人湧入。经基因文化,民俗证实,这些民族与汉人及本土扶馀、高句丽、百济、新罗人融合后,组成了今日的朝鲜民族一一高丽人。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朝鲜尤其是北部一直属于中国领土或属国。所以整个半岛有史以来一直使用中国文字,历法和宗教信仰,湧现出一代代名儒学者,高士大德。佛教四大菩萨,九华山地藏王菩萨,就是唐代时来自朝鲜的新罗王子金乔觉修成得道的。即使十五世纪以后有了自己的韩文字( 朝鲜世宗王首倡,创于公元1446年,称为「训民正音」)。也仍有很多朝韩学子名流热爱中华文化,精研汉学汉字,并有颇深的修养和造诣。当然陈泰夏曾经主持的「大韩全国汉字教育推进联合会」就为此作出过贡献。
以前曾从报见过北朝鲜前领导人金日成的题词,觉得文畅字端正,比国内一般领导人的题字有过之而无不及呢。近日看到韩国前总统朴槿惠的一幅挂轴,那才真正叫书法,精练老诚,遒劲洒脱,赏心悦目,有评家言其完全可进中国书法协会。更惊奇的是,前年读过一首南韩前统领李承晚抗战胜利后访华访杭州西湖的即景诗。韵律铿锵,情景苍凉,慷慨激越,如果不看作者姓名, 还以为是唐人作品呢。这时我的内心忽然有个想法,这些人的祖宗是不是古时离乡背井远赴辽东高丽的游子?他们身上有没有流淌着华夏民族的血液?就连这个陈泰夏,会不会也是虞舜嫡裔颖川世家后代?弄不好我们还是本家呢。 倘若如此,涂抹篡改偷梁换柱,不如溯本寻源认祖归宗。最后以三首绝句结束本文 :

记事结绳巢穴居,夜啼雨粟忆当初。
谁为黑暗开明眼?仓颉灵台造六书。
诚如狗血剧情奇,牛逼别当回事儿。
华夏文明不薰染,何来太极这杆旗。
仰止先贤步履兢,神传文化赖传承。
初心不改炎黄后,期盼中华再复兴。
2018.12.于纽约悠然居

唐風简介:
诗人,诗评家,兼修文史,涵泳国学。纽约华文作家协会,美洲中华书法学会,中国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现为冰心文学网站特邀顾问兼撰稿,上海格律诗词社专家委员会委员,无邪诗社常务副社长兼秘书长。喜探索辨微,求古寻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