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 祭坛 戒坛
1 祭坛是古代用来祭祀神灵、祈求庇佑的特有建筑。先人们把他们对神的感悟融入其中,升华到特有的理念,如方位、阴阳、布局等,无不完美地体现于这些建筑之中。祭祀活动是人与神的对话,这种对话通过仪礼、乐舞、祭品,达到神与人的呼应。
祭祀制度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自然崇拜和原始农业,祭祀对象为天地日月、社稷和先农等神。最初在林中空地上举行祭祀,逐渐演变为用土筑台,再由土台演变为砖石包砌。
祭坛 ,是原始人对太阳的敬畏和崇拜 , 出现了为举行献祭仪式而建造的祭坛,祭坛是迄今发现的人类最早的建造物之一。献祭活动则反映了人类最初对世界的理解。
例如三国以来渐次出现在中国典籍中的神话创世故事 “ 盘古开天辟地 ” ,盘古生于浑沌如鸡卵的太古时代。随着盘古的日渐生长,世界渐由盘古的身体发肤形成。古代巴比伦神话中,恩利尔和马尔都克殛杀女性灵体提亚玛特,分解其尸,以上半造天宇和星辰,以下半造大地与动植物。 可以猜想,无论由卵,或由类人灵体生成的世界,都与原始人对卵或人体的神秘生育与生长的力量地了解与崇拜有所关联。
2 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顺着前门向南约一公里处有一个天坛公园,这就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天坛所在地。
作为明清时期历代帝王祭天、祈福的场所,分为内坛和外坛,整个建筑群的形式为南方北圆,象征着天圆地方。包括圜丘坛、皇穹宇和祈年殿、皇乾殿等,整个建筑群宏伟庄严,以严谨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构造和瑰丽的建筑装饰著称于世,是中国保存下来的最大祭坛建筑群。
3 天坛是北京保存完善的皇家建筑之一,其文化价值之高,深得来自世界各地游客喜爱,也是北京著名的网红打卡地。但是如果说北京另外还有一个祭坛,甚至被称为 “ 天下第一坛 ” ,却不是天坛,估计很多人对它会很茫然。
没错,北京之西群山之中,京西古道之上,门头沟马鞍山上有一座在辽咸雍年间形成的戒坛,这才是享有 “ 天下第一坛 ” 称号的祭坛。
从前门大街一直向西走,过永定河,在国道G108苛萝坨桥西南不远处,著名的徒步户外圣地门头沟地区有一个马鞍山,在海拔300余米处,有一坐西朝东的寺庙建筑群,这就是戒台寺。
4 戒台寺始建于隋开皇年间,算起来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戒台寺原名慧聚寺,明朝时期曾被皇帝赐名万寿禅寺。戒台寺在辽代咸雍五年高僧法均在此建了一座佛教戒坛,于是四方僧众多来受戒。当时与泉州开元寺、杭州昭庆寺的戒坛共称为 " 全国三大戒坛 " ,而戒台寺的戒坛规模最大,也为全国最大,故被称为 “ 天下第一坛 ” ,因而民间也称呼为戒坛寺。
戒台寺在中国佛教界的地位可不一般,其戒坛是可以授佛门的最高戒律菩萨戒的,被历代皇帝所重视。辽代道宗皇帝还亲笔抄写了金字的《大乘三聚戒本》,其一度成为了北方佛教律宗的中心。后来的帝王一般都会到此进香礼佛,明朝时期甚至需要皇帝赦谕才可以开坛授戒。
5 戒台寺是中国北方保存辽代文物最多、最完整的寺院,特别是其保留了的佛塔,经幢、戒坛等均为辽代佛教中十分罕见的珍品,也因此被列入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戒台寺依山而建,殿堂随山势而错落有致,寺院坐西朝东,中轴线直至京城皇宫,以戒台为中心,依次排列山门殿、钟鼓二楼、天王殿、大雄宝殿、千佛阁(遗址)、观音殿和戒台殿。 寺院规模巍峨宏大,素以 " 戒坛、奇松、古洞 " 而著称于世。
6 戒台寺内外满山清翠,古树成林。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树木就有88棵,其树种有油松、白皮松、侧柏、国槐、银杏等,数量最多、最为著名的为古松。经历了千百年风霜雪雨,每一棵造型奇特,它们记录着戒台寺的风风雨雨,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颂扬的主角,尤其是九龙松、抱塔松、卧龙松、自在松、活动松堪称古松奇观,享有 “ 十大奇松 ” 的美誉。
戒台寺的后山有亿万年经历风雨侵蚀形成的许多天然溶洞,石钟乳和石笋千姿百态,而山洞许多曾经,经过人工修整而成石窟,据说为当年高僧修行之地,如此密集的石窟寺岩洞群,在北京是仅此一家,别无分号。
7 历史给我们开了一个玩笑,人尽皆知的明清时期的天坛没有成为天下第一坛,而皇城之外戒台寺的一个戒坛却成了 “ 天下第一坛 ” 。

冬至日 祭天祀典 上辛日
1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0年),是按照中国传统礼仪制度建立的国家祭坛。自明永乐十九年起始,共有22位皇帝亲御天坛,向皇天上帝顶礼膜拜,虔诚祭祀。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华民国政府宣布废除祭天祀典,并与1918年改天坛为公园。
祭天典礼延续了约五千年。祭天礼仪即从历史角度系统介绍中国古代的祭天礼仪,展示中国的祭天历史即中国古代的祭天文化。
天坛地处原北京外城的东南部,故宫正南偏东,正阳门外东侧,是明、清朝两代帝王冬至日时祭皇天上帝和正月上辛日行祈谷礼的地方。1998年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嘉靖九年(1530年)设立四郊分祀制度,在天坛建圜丘坛专用来祭天。嘉靖十三年(1534年)改称天坛。嘉靖十九年(1540年),又将原大祀殿改为大享殿。清廷入关后,一切仍按明朝旧制。乾隆十二年(1747年),重建天坛内外墙垣,改土墙为城砖包砌,内坛墙建成悬檐走廊。经过改建的天坛内外坛墙更加厚重,周延十余里,成为极壮丽的景观。
天坛的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穹宇、圜丘。天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圜丘坛建造在南北纵轴上,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
祈年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 “ 大祀殿 ” ,是一个矩形大殿,用 “ 象天法地 ” 的手法寓意四季、十二月、十二时辰以及周天星宿,是古代明堂式建筑仅存的一列,也是天坛的主要建筑。
3 冬至日又称冬节,古人认为自冬至这天起,天地间阳气渐强,代表一个新循环的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冬至这一天祭祀神灵,祈祷新的一年诸事如意,成为我国古人在冬至日的一项重要节日活动。
根据《清嘉录》的记载,清代时有 “ 冬至大如年 ” 的谚语,每逢冬至这天人们换上盛装,拜贺尊长,亲朋之间互相馈赠食物。当然,如此重要的日子人们也希望同自家祖先同享,这一天里,人们悬挂起祖先的画像,买来食物供奉先祖。
皇帝是中国古代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被认为是 “ 天子 ” ,与天有着神秘的联系。作为天下的统治者,皇帝要代表全天下的百姓向上天祈祷,希望上天保佑一年的农业丰收,国泰民安。因此,冬至日祭天也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封建国家重大的国家典礼。
清王朝的冬至祭天,始于皇太极时期,但并未形成制度。顺治帝定鼎北京后,“ 定每岁冬至日大祀天于圜丘 ” ,从此冬至祭天成为清帝亲祭的首要大礼。以康熙皇帝为例,他在位61年,冬至亲祭达43次。
4 上辛日,指农历每月的第一个辛日。古代以甲子计日,每十日必有一个辛日。其中每年正月上辛日,为帝王祈求丰年之日。
唐代杜佑《通典· 礼序》: “ 神农播种, 始诸饮食, 致敬鬼神, 蜡为田祭。” 是为吉礼之一。《礼记》规定郊于建子月,用辛。汉代郑玄注: “ 凡为人君,当斋戒自新。” 故天子、诸侯南郊举行祭祀皇天上帝皆用辛日。清沿古制,每年正月上辛日于南郊举行祈谷以求丰收的活动。若遇特殊情况,如国家有丧事等,则由皇帝降旨,可予改期,于正月的次辛日或下辛日举行。

天坛三重奏2
祈谷坛 天坛 圜丘坛
1 天坛公园在北京市南部,东城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占地约273万平方米。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
天坛公园在明、清两代是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天坛是祈谷坛、圜丘坛,两坛的总称,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主要建筑在内坛,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
2 据史料记载,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年,尚处于奴隶制社会的夏朝。中国古代帝王自称 “ 天子 ” ,他们对天地非常崇敬。
天坛是明永乐年间,仿南京形制建天地坛,合祭皇天后土,当时是在大祀殿行祭典。嘉靖九年(1530年)嘉靖皇帝听大臣言:“ 古者祀天于圜丘,祀地于方丘。圜丘者,南郊地上之丘,丘圜而高,以象天也。方丘者,北郊泽中之丘,丘方而下,以象地也。” 于是决定天地分祭,在大祀殿南建圜丘祭天,在北城安定门外另建方泽坛祭地。
嘉靖十三年(1534年)圜丘改名天坛,方泽改名地坛。大祀殿废弃后,改为祈谷坛。嘉靖十七年(1538年)祈谷坛被废,于十九年在坛上另建大享殿,二十四年建成。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大享殿改名祈年殿。以后多次修缮、扩建。
3 祈年殿,俗称天坛,直径30米,高38米,偌大的圆形大殿,只有28根巨大的金丝楠木大柱环转排列支撑。中心4根 “ 龙井柱 ” ,高19.2米,直径1.2米,支撑上层屋檐;中间12根金柱支撑第二层屋檐,在朱红色底漆上以沥粉贴金的方法绘有精致的图案;外围12根檐柱支撑第三层屋檐;相应设置三层天花,中间设置龙凤藻井;殿内梁枋施龙凤和玺彩画。
祈年殿中心4根 “ 龙井柱 ” ,象征着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中层十二根大柱比龙井柱略细,名为金柱,象征一年的12个月;外层12根柱子叫檐柱,象征一天的12个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个时辰。
中外两层柱子共24根,象征24节气。4根龙井柱、12根金柱、12根檐柱,这28根楠木大柱代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28星宿,如果再把屋架上支撑梁的8根童柱计算上,一共是36根,象征着36天罡
祈年殿东边在内墙东门外,有72间走廊,是祈谷坛的附属建筑。为连檐通脊式的一面暖房,北面砌砖南面安设大窗门,俗名称为“ 七十二连房 ” 。长廊中部偏北,有五间“ 神库 ” ,是收藏祭祀用品的库房。“ 神库 ” 西面是 “ 神厨 ” ,祭天时,在这里制作供馔和糕点。祈谷坛的神厨、神库和宰牲亭与祈谷坛之间由长廊相连,长廊由东砖门至东北方的宰牲亭呈曲尺形,共72间,与祈年殿大小36根柱子相对应,象征72地煞。
4 祈谷坛是举行孟春祈谷大典的场所,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东西配殿、祈年门、神厨、宰牲亭、长廊,附属建筑有内外壝墙 ( [wéi qiáng] 坛、墠之外的矮土围墙。)、具服台、丹陛桥,内坛墙上东南西北各设天门,西外坛墙设祈谷坛门,内坛东部有七星石。
祈谷坛的祭坛为坛殿结合的圆形建筑,是根据古代 “ 屋下祭帝 ” 的说法建立的。坛为三层,高5.6米,下层直径91米,中层直径80米,上层68米;殿为圆形,高38米,直径32.7米,三重蓝琉璃瓦,圆形屋檐,攒尖顶,宝顶鎏金。
5 圜丘坛是举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场所,主要建筑有圜丘、皇穹宇及配殿、神厨、神库及宰牲亭,附属建筑有具服台、望灯杆等。
皇穹宇正殿明朝时供奉着黄底金字的 “ 皇天上帝 ” 的神牌,清朝时改为供奉着蓝底金字的 “ 皇天上帝 ” 的神牌。每年架天时,皇帝都要从这里请出天帝神牌到圜丘坛举行仪式。皇穹宇大殿由16根柱环绕支撑,三层斗拱层层上叠。皇穹宇殿内地面中心石周围有九环扇形石。第一环8块,其余环数以8的倍数递增,共360块。 这里的 “ 八 ” 代表 “ 八维 ” ,即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8个方向。
6 圜丘明朝时为三层蓝色琉璃圆坛,清乾隆十四年(1749)扩建,并改蓝色琉璃为艾叶青石台面,汉白玉柱、栏。圜丘形圆象天,三层坛制。
乾隆皇帝重修圜丘坛在 “ 数字 ” 上颇下功夫。翻阅史料发现,乾隆在改造圜丘坛的时候,栏板最初想做成360块,因为中国古代认为,周天是360度的。但是,如果现在去天坛实际数一数圜丘坛的栏板,发现并不是360块,而是216块,上层栏板36块,中层栏板是72块,下层栏板是108块。为什么乾隆皇帝没有用360块栏板,而用216块呢?
原来,乾隆皇帝发现圜丘坛如果铺设360块栏板,每块栏板就太小了,显得圜丘坛不够大气美观,因此重新改造成了216块。
其实216这个数字也不是随便想出来的,它也是 “ 大有来头 ” 。天坛建筑使用的数字,多数都和 “ 九 ” 有关,可见古人对 “ 九 ” 情有独钟。而216正好是9的24倍,在古代哲学中更是代表了天地总和。《易经》中有记载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7 圜丘坛的坛面直径在设计的时候是非常讲究的。目的是为了表达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就是要体现天数。何为天数?天数就是五个阳数相加,即1+3+5+7+9=25 ,25就是天数。那它是怎么体现的呢?圜丘坛的三层坛面直径,上层为九丈,中层为十五丈,下层为二十一丈。它们分别是1乘以9 ,3乘以5 ,3乘以7,这样一来,1、3、5、7、9,五个阳数俱全,体现了天数。第二层含义是为了体现九五之尊。我们再看看三层坛面的直径,9+15+21=45 ,9乘以5=45。九五之尊就是这样体现的。《易经 乾卦》里的九五爻为君位,其爻辞为 “ 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 ,为大吉的意思。
圜丘坛面的扇形石,每层扇形石铺设的块数都是9或者9的倍数,用9这个最大的阳奇数来表达天是最大的,强调天是最高的,突出天是最神圣的。圜丘坛上层坛面的中心有一块圆形石板,叫天心石。以天心石为中心,环铺扇形石,第一圈为9块,第二圈为18块,以9的倍数一次递增,直到第九圈八十一块称九重,寓意九重天为止铺满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以此类推,三层坛面共有378个 “ 9 ” ,共3402块扇形石。
8 天坛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天坛主要建筑在内坛的南北中轴线上,圜丘坛和祈谷坛中间有坛墙相隔。两坛由一座长360米、宽近30米、南低北高的丹陛桥,也称海墁大道或神道相连。
天坛的祈谷坛、圜丘坛整体体现出 “ 天圆地方 ” 的哲学观,其屋顶颜色基本采用了蓝色琉璃瓦,是受到 “ 天蓝地黄 ” 传统观念的影响。

内坛 天坛 外坛
1 天坛公园,是明清两代皇帝每年祭天和祈祷五谷丰收的地方。天坛以严谨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构造和瑰丽的建筑装饰著称于世。总占地面积约270万平方米,分为内坛和外坛。
2 天坛主要建筑物在内坛,由一条贯通南北的甬道,把这二组建筑连接起来。外坛古柏苍郁,环绕着内坛,使主要建筑群显得更加庄严宏伟。
内坛还有巧妙运用声学原理建造的回音壁、三音石、天心石等,充分显示出古代中国建筑工艺的发达水平。
3 天坛公园,是中国保存下来的最大祭坛建筑群。 当初,为了把天地的形象表现在墙上,以象征 “ 天圆地方 ” 之说。外坛墙的东南北三面原制无门,只西面临永定门内大街有门两座:北门是明代旧有的,称 “ 祈谷坛门 ” ;南门是乾隆十七年(1752年)增建的,称 “ 圜丘坛门 ” 。两门均为三间拱券式,绿琉璃简瓦歇山式顶。时下的外坛北门和东门,都是1975年以后增建的。
内坛中间还有一道东西向的隔墙,它算作圜丘坛的北墙。这段隔墙在轴线部位成弧形向北凸出,绕过皇穹宇外墙而与东西内坛墙相连接,将祈谷、圜丘两坛隔成两个区域。 内坛的圜丘位南,祈谷位北。
4 天坛是祈谷、圜丘两坛的总称,有两重坛墙环绕,将坛域分为内坛、外坛两部分,均为南方北圆。
坛内祭祀建筑集中于内坛,内坛四面设门。连接两坛的轴线,是一条长360米、宽30米、高2.5米的砖石台,称为 “ 神道 ” 又称 “ 海墁大道 ” ,也叫 “ 丹陛桥 ” 。它寓意着上天庭要经过漫长的道路。
5 圜丘坛建筑群位于中轴线的南端,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皇天上帝的祭坛。圜丘坛之北是皇穹宇。祈谷坛位于中轴线的北端,主体建筑即祈年殿,坛中还有祈年门、皇乾殿、东西配殿、燔柴炉、瘗坎、砖门等建筑,附属建筑有72连房、神厨、宰牲亭等。
圜丘坛、祈谷坛的附属建筑多在其东,这种布局使天坛西部坛域开阔。内坛西天门内偏南位置建有一城濠环绕的宫城,名 “ 斋宫 ” ,是皇帝祭祀前 “ 斋戒 ” 期间居住的宫室。
祭天作为人类祈求神灵赐福攘灾的一种文化行为,曾经是中国古代先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从传说中的 “ 三皇五帝 ” 时代至清末,一直举行祭天典礼,绵延约五千余年,可谓源远流长。

天坛三重奏3
圆丘坛 祭天台 圜丘坛
1 圆丘坛是名副其实的天坛。它是天坛的主要建筑之一,又叫祭天台、拜天台、圜丘坛,坛四周有两重围墙,内圆外方。
圜丘坛周长534米,坛高5 . 2米,分上、中、下三层,各层都有汉白玉栏板望柱及台阶数目均用阳数,又称天数,即九的倍数。上层栏板72块,中层108块,下层180块,合360周天度数。
古人认为九是阳数之极,表示至高至大,皇帝是天子,也至高至大,所以整个圜丘坛都采用九的倍数来表示天子的权威。
2 圜丘坛面用艾叶青石砌就。坛面除中心石是一块圆形大理石外,称作天心石或太极石,外围各圈均为扇面形,数目也是阳数。从中心石向外,第一环为9块,第二环18块,到第九环81块。
三层石料直径数目都与九有关,上层直径9丈,中层15丈,下层21丈,之和为45丈。符合 —— 九五之尊。
3 圜丘坛有外方内圆两重矮墙,象征着天圆地方。
圜丘坛在建筑形式上,有着许多神奇有趣的说法。这是我国古代人民巧妙运用几何学原理设计的一座杰出建筑,各项建筑材料的数学计算均极其精确,深为中外广大游人所赞叹与称奇。
4 为什么要用九或九的倍数来设计建造祭坛呢 ?
原因是:一、据神话传说,皇天上帝是住在九重天里,用九或九的倍数来象征九重天,以表示天体的至高与至大。
二、在我国古代把单数、奇数看作阳数,而将双数、偶数视为阴数。天为阳、地为阴。天坛是用来祭天的,只能用阳数进行建筑。 而 “ 九 ” 又被视为极阳数,这是最吉祥的数字。除了封建迷信的因素外,而这种设计规制,却反映出当时工匠们高超的数学知识和计算才能,实在令人叹服。
祭天台 圜丘坛 拜天台
1 圜丘坛在天坛南部,是皇帝冬至日祭天的地方,故又称祭天台 、 拜天台 。
圜丘坛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 ,按照南京式样建造,用蓝色琉璃砖砌成。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扩建,栏板、望柱改用汉白玉,坛面铺石用文叶青石。
2 圜丘坛为露天三层圆形象征天。它为三层汉白玉雕砌的露天圆台,坛面、栏板、栏柱为艾叶青石雕成,两道外方里圆的围墙象征着天圆地方 。 由于是祭天坛,圜丘的整个结构是对数学的巧妙运用坛面、台阶、栏杆的石制构件,都取九或九的倍数,即阳数用以象征天。坛中心的圆形石板,叫天心石。
3 站在上面高喊或发出敲击声,周围即起回音,自己听起来声音很大,好似一呼百应。古代把一、三、五、七、九单数称为阳数,又叫天数,而九则是阳数之极。所以圆丘的层数、台面的直径、墁砌的石块、 四周的栏板均用天数。表示天体至高至大。坛圆形三层,最高一层台面直径是九丈,名一九,中间一层十五丈名三五,最下一层二十一丈名三七 。
上层直径9丈,中层15丈,下层21丈,之和为45丈。五九四十五,符合 —— 九五之尊之意。
4 三层石料数目都与九有关,四周围绕有九重石块。第一圈是九块扇形板为一重。第二圈十八块,为第一圈的倍数,尔后依次按九的倍数递加。至第九圈为八十一块称九重。每层四面有台阶各九级。一层栏板七十二块,二层一百零八块,三层一百八十块,共三百六十块,正合周天三百六十度。
5 圜丘外面有两重谴墙,均为蓝琉璃筒瓦通脊顶,墙身涂朱。 内墙是圆形,四面各有棂星门,都是六柱三门。 内墙外面东南有燔柴炉一个、瘗坎一个、燎炉五个、西南有三个灯杆。外墙是方形。
6 在东、西门的左、右各设一个燎炉。北门外是皇穹宇。东门外东北角有神库、神厨各五间,林亭一个,祭器库、乐器库、棕荐库各三间。又东有宰牲亭、林亭一个。谴外内坛墙有四个门,东叫泰元,南叫昭亨,西叫广利,北叫成贞。
7 昭亨门外东、西还各有一座石坊,由于祭天是在黎明前进行,灯竿高悬大灯笼,名曰天灯用来照明。 同时在各个燎炉焚烧松柏木、檀香木,香烟缭绕,火光可以照亮全坛,仪式非常隆重壮观。

泰神殿 寝宫 皇穹宇
1 圜丘坛外城墙向北是皇穹宇。皇穹宇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原名泰神殿,嘉靖十七年(1538年)改称皇穹宇。“ 皇 ” 指至高无上,“ 穹 ” 指天,“ 宇 ” 指殿宇、宇宙。
2 皇穹宇殿高19.2米,直径15.6米,单檐蓝琉璃筒瓦,攒尖顶,鎏金宝顶,汉白玉石台基,周围有石护栏,东、西、南三台有台阶各十四级。
3 殿内天花为贴金龙凤,八根金柱上是贴金缠枝莲,殿正中布置了汉白玉雕花石座,座上设龛,供奉 “ 皇天上帝 ” 神牌,其前方两侧各有四个方石台,是放置清代八个祖先神牌的地方。 因此皇穹宇又俗称 “ 寝宫 ” 。
4 皇穹宇大殿建筑艺术价值极高,殿内8根金柱和八根檐柱环绕支撑,三层斗拱层层上叠,顶部中间为金龙藻井。
5 泰神殿、寝宫、皇穹宇殿内地面中心圆石周围又九环扇形石,第一环8块,第二环16块, …… 其余的环数,以8的倍数倍增,共计360块。这里的数字 “ 8 ” 代表八维,即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
三音石 天闻若雷石 三才石
1 天坛回音壁里有一块石为三音石。三音石又称三才石,比喻天、地、人三才。如果你站在这块石台上拍一下手,你就能听到三次回声。
2 三音石位于皇穹宇殿门外的轴线甬路上。从殿基须弥座开始的第一、第二和第三块铺路的条型石板就是三音石。
站在第一块石板上面向殿内说话,可以听到一次回声。
站在第二块石板上面向殿内说话,可以听到两次回声。
站在第三块石板上面向殿内说话,可以听到三次回声。
3 三音石的第三块石板又称 —— 天闻若雷石,就是说,站在第三块石板上面向殿内说话,如果大殿仅敞开面对三音石的殿门,而且殿门到殿内正中的神龛之间没有任何障碍物的话,此时听到的回音尤其响亮,似乎人间偶语 —— 天闻若雷。
4 造成三音石、天闻若雷石、三才石独特效果的原因是建筑格局中的一些布置与声学原理相吻合。声波从不同之处折射回来的速度与层次造成了第一、第二和第三块石板处听到回音的次数不同。第三块石板与殿门及殿内,神龛上的殿顶所构成的特有角度,可以使声波折返到殿外时,能够带有强烈的轰鸣。
回音壁 圜丘 三音石
1 天坛始建于15世纪,是集我国古代建筑学、声学、历史、天文等成就于一体的闻名世界的风景名胜,更是被《世界遗产名录》所收录。坛内回音壁、三音石、对话石、天心石,被称为四大奇观。其中回音壁、圜丘、三音石、三者巧妙运用了声学原理建造。
2 回音壁就是皇穹宇的围墙。墙高3.72米,厚0.9米,直径61.5米, 周长193.2米。 墙壁是用磨砖对缝砌成的,墙头覆着蓝色琉璃瓦,墙面十分光滑整齐。夜晚在回音壁景区,如果一个人站在东配殿的墙面下,而另一个人站在西配殿的墙面下,共同对着墙壁轻声说话,并把耳朵靠近墙面,就能清楚地听见远在另一端的对方的声音,回音轻悠且长。
3 这种声音是如何形成的呢 ? 人们语音波速一般是340米/秒,人耳听到的声音的频率是20HZ--20KHZ,根据公式波长=波速/频率,得出人耳所能听到的声音的波长为0.017--17米,远远小于回音壁的半径,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声音像是光一样直线前进,这样的话,因为回音壁的形状,声音传播一定距离就会遭遇阻碍,发生反射,又因为墙面十分光滑,对声音的吸收很少,所以当声音完成多次反射传入人耳的时候,还能保持十分清晰的状态。因此,回音壁造成的神奇现象完全是回音的功劳。
4 人们很早就发现人耳的回音壁效应了,所谓的回音壁效应是指在某一声场中,视觉看不到音源,而听觉能听到声音的有趣和奇特的现象。它并不局限于,在一个光滑的墙面上,在露天剧场等公共演出场所也可能遇到它。当我们在建造露天剧场的时候,就可以利用人耳的回音壁效应来增强舞台上的声源,将声源扩大,反射到听众席,以使得最后一排的听众也能听得非常清晰。
5 另外,三音石也是天坛的一大特色。在天坛皇穹宇轴线中央,从入口处直走,注意脚下,会发现有一块石头上写着字——三音石。游客站在这块小小的石头上轻拍一下手,就能听到三次回声。怎么样,现在是不是很想去天坛探寻一番?

天坛三重奏4
周尺 鸳鸯尺 营造尺
1 北京天坛公园的圜丘坛四周东有泰元门,南有昭亨门,西有广利门,北有成贞门。四个门的名字来源于《易经 乾卦》当中的 “ 元亨利贞 ” ,意思是赞美天的本质,也就是 “ 元始之原,无不亨通,和谐有利,正固持久 ” ,乃天之四德。
2 圜丘坛三层四出陛,通体铺以艾叶青石,四周环绕汉白玉栏杆。栏杆数都是9或者9的倍数,三层坛面之间均为9级台阶。“ 九 ” 这个数字在圜丘坛内可是无处不在,那么,为什么古人在建造圜丘坛的时候要用到那么多的9呢?
3 这是因为古代中国认为,天为阳,地为阴。引申开来,奇数为阳,偶数为阴。那么10以内,最大的阳数为9,再继续引申,9就为最大、至极的意思。古人称皇帝为 “ 九五之尊 ” ,古诗词中还有 “ 九天 ” 、“ 九霄 ” 、“ 九重天 ” 等等的说法,这里的 “ 九 ” 就是这个意思。那么,圜丘坛在设计的时候不断的使用奇数,而且反复的使用9或者9的倍数,正是古代设计师对这个概念的运用和发挥,使“ 天 ” 的观念能够再祭祀建筑中得到更好的体现。
4 圜丘坛坛面的直径、每层扇形石铺设的块数,以及圜丘坛的尺寸设计,都是经过精心钻研和巧妙计算的,就连在施工的过程当中还使用了特殊的尺度工具 :周尺、鸳鸯尺和营造尺 ,这才使得美丽的圜丘坛能够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5 周尺,解释为周代的尺度。《礼记·王制》:古者,以周尺八尺为步;今以周尺六尺四寸为步。鲁迅 《故事新编 · 采薇》﹝ 伯夷 叔齐 ﹞跄跄踉踉的颠了周尺一丈路远近。周代的乐谱。泛指周乐。 宋 苏轼 《延和殿奏新乐赋》:赵铎 固中於宫商, 周尺仍分於清浊。
营造尺是中国传统建筑工程所用的度量工具。清代1营造尺约合0.32米,是设计与施工中的长度单位。
鸳鸯尺即古尺与今尺合用。天坛的建造,确定坛台尺度时运用 “ 鸳鸯尺 ” 制度,即直径以长度较小的周尺度量,高度则以清营造尺度量,目的在于在礼制尺度的数字制约下,调整台的高阔比例,取得最佳视觉效果。铺装台面石时,中央置一圆石,取意太极、元始。
6 首先是圜丘坛的坛面直径。坛面直径在设计的时候是非常讲究的。目的是为了表达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就是要体现天数。何为天数?天数就是五个阳数相加,即1+3+5+7+9=25 ,25就是天数。那它是怎么体现的呢?圜丘坛的三层坛面直径,上层为九丈,中层为十五丈,下层为二十一丈。它们分别是1乘以9 ,3乘以5 ,3乘以7,这样一来,1、3、5、7、9,五个阳数俱全,体现了天数。第二层含义是为了体现九五之尊。我们再看看三层坛面的直径,9+15+21=45 ,9乘以5=45。九五之尊就是这样体现的。《易经 乾卦》里的九五爻为君位,其爻辞为 “ 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 ,为大吉的意思。
7 圜丘坛面的扇形石,每层扇形石铺设的块数都是9或者9的倍数,用9这个最大的阳奇数来表达天是最大的,强调天是最高的,突出天是最神圣的。圜丘坛上层坛面的中心有一块石头,叫天心石。以天心石为中心,环铺扇形石,第一圈为9块,第二圈为18块,以9的倍数一次递增,直到第九圈八十一块为止铺满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以此类推,三层坛面共有378个 “ 9 ” ,共3402块扇形石。
8 圜丘坛在施工的时候所使用的特殊的工具,叫鸳鸯尺。圜丘坛在设计的时候为了使比例更协调,体量更合适,当时的工匠就用两个尺寸来解决了这个问题。一个叫周尺,测水平;一个叫营造尺,测垂直。这种度量方式就叫做 “ 鸳鸯尺 ” !美丽的圜丘坛就是用这种计算方法来营造的。

回音壁 三音石 天心石
1 来过天坛公园的游客都知道园里有个神秘的回音壁、三音石、天心石,以至于许多人惊叹天坛公园的石头 “ 会说话 ” 。
2 天坛最初的名字叫天地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 ,专为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用, 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祭祀建筑群。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分为外坛、内坛,圜丘坛和祈谷坛在内坛。
皇穹宇在圜丘坛正北,是专门收藏神牌的殿宇,内供 “ 皇天上帝 ” 的神牌,牌上刻金色满汉文字。正殿外有东西配殿,内供清代各帝王及各配神木牌。
3 皇穹宇最大的特点就是围墙是圆形的,而且这个墙还会传声。两个人在东西配殿后贴墙而立,面向北面,一个人挨着墙说话,无论声音多小,另外那个人都可以清晰听到,而且还有可以自行调节音量,所以它还有个很形象的名字叫回音壁。
回音壁还有个更有趣的细节:两个人都需要面向北面,如果听话的人把耳朵向南,听到的声音就非常细弱,如果说话的人把嘴向南,则没有声音。
3 当人们站在皇穹宇殿前石壁下正中甬道的第三块石板上,敞开殿门,将其他窗户紧闭,并使殿门到正北神龛之间没有任何障碍物,然后面对殿门说话,站在殿外任何地方就可以听到两三声非常洪亮的回音,这块石板因此得名 “ 三音石 ” 。
随着时代的变迁,天坛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变成了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这些不同于皇宫殿宇其他建筑的奇特现象也引起了世人的好奇。为什么偏偏要站在第三块石板上说话才能听到回声呢?有人解释说殿前有三块 “ 三才石 ” 即天石、地石、人石,人们必须站在人石上说话,皇天上帝才能听见,打开殿门。
4 人石说话,这种迷信说法肯定是站不住脚的,建国初期,汤定元院士对回音壁、三音石、天心石声学现象的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他的观点是 :
回音壁现象是声音从回音壁一端经连续多次在壁面全反射传递到回音壁另一端。
三音石现象是声音从回音壁圆心发出,经壁面反射汇聚回到圆心,可以听到三次或多次递减趋势的回声。
天心石现象是声音从天心石发出,经四周围栏杆、围墙、台面反射汇聚到天心石,可以听到一次回声。
这一说法后来一直是我国科学界对天坛的声学现象进行论述和研究的依据,1993年,天坛声学问题研究课题列入了黑龙江省教委科研计划。第二年由俞文光教授主持,联合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所、天坛公园、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大学,用了三年的时间,通过现代先进的测试分析仪器,先后十余次在不同季节和不同气候条件下进行现场测试,证实并完善了汤定元院士的回声机理假说。
5 天心石击掌声波有三个回音,第一个回音是击掌波经过台面、围栏下半部反射的,经历了两环半径的路程返回并汇聚到天心石上,有一部分声波传到围栏中部形成散射波,其中与第一个回波叠加形成第一回声后再向前传播,又与第二回波叠加形成第二个回声,再向前传播,经历了约六倍半径的路程汇聚到天心石形成第三个回声。
在皇穹宇甬道上有一个一音石到三音石回声变化的过渡带,这三块音石的石板长度各异,并对应皇穹宇甬道上听到的回声个数,一音石听到一个回声,二音石听到二个,三音石听到三个。
6 相传天坛回音壁、三音石、天心石三者的回音,寓意为一呼百应,象征和标志着封建王朝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
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却能完成这样伟大的声学杰作,这不仅是人类建筑艺术的瑰宝,更体现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
去天坛公园游玩的你,一定要去这里亲自体验一把回音壁、三音石、天心石三者的回音,才不虚此行。

天坛三重奏5
天心石 回音壁 三音石
1 来过北京天坛公园的游客都知道公园里有个神秘的天心石、回音壁、三音石,以至于许多人惊叹天坛公园的石头 “ 会说人话 ” 。
天坛最初的名字叫天地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 ,专为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用, 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祭祀建筑群。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分为内坛与外坛,圜丘坛和祈谷坛在内坛。
2 圜丘坛为露天三层圆形象征天,它为三层汉白玉雕砌的露天圆台,坛面、栏板、栏柱为艾叶青石雕成,两道外方里圆的围墙象征着天圆地方 。 由于是祭天坛,圜丘的整个结构是对数学的巧妙运用。坛面、台阶、栏杆的石制构件,都取九或九的倍数,即阳数用以象征天。坛中心的圆形石板,叫天心石。
圜丘外面有圆形方形两层围墙,中间是三层圆形石坛,上层台面四周环砌台面石,中心一块圆形石板称 “ 天心石 ” 。人站在天心石上说话,声音特别浑厚、洪亮,是奇妙的回声。站在圜丘坛的中心叫一声,你会听到从地层深处传来的明亮而深沉的回响,这声音仿佛来自地心,又似乎来自天空,所以人们为它取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名字:“ 天心石 ” 。
站在天心石上面高喊或发出敲击声,周围即起回音,自己听起来声音很大,好似一呼百应。古代把一、三、五、七、九单数称为阳数,又叫天数,而九则是阳数之极。所以圆丘的层数、台面的直径、墁砌的石块、 四周的栏板均用天数。表示天体至高至大。坛圆形三层,最高一层台面直径是九丈,名一九,中间一层十五丈名三五,最下一层二十一丈名三七 。
上层直径9丈,中层15丈,下层21丈,之和为45丈。五九四十五,符合 —— 九五之尊之意。
第一层台面中央嵌一块圆形石板是天心石。 三层石料数目都与九有关,四周围绕有九重石块。第一圈是九块扇形板为一重。第二圈十八块,为第一圈的倍数,尔后依次按九的倍数递加。至第九圈为八十一块称九重。每层四面有台阶各九级。一层栏板七十二块,二层一百零八块,三层一百八十块,共三百六十块,正合周天三百六十度。
站在圜丘台中间的圆心石上轻轻唤一声,就立即从四面八方传来回声,好似众人齐鸣,一呼百应。封建帝王附会说这是皇天上帝在向凡人发出圣谕。其实这种现象是声波被阻的回音。从圆心石发出的声波传到四周的石栏以后,就同时从四周迅速反射回来,声波振动较大,又由于圜丘坛的半径较短,所以回声很快。据测试,从发音到声波返回到圆心的时间,总共只有0.07秒,所以站在圆心石上的人听起来,声音格外响亮。因此,圜丘坛上的圆心石又称为 —— 亿兆景从石。
3 皇穹宇最大的特点就是围墙是圆形的,而且这个墙还会传声。两个人在东西配殿后贴墙而立,面向北面,一个人挨着墙说话,无论声音多小,另外那个人都可以清晰听到,而且还有可以自行调节音量,所以它还有个很形象的名字叫回音壁。
回音壁还有个更有趣的细节:两个人都需要面向北面,如果听话的人把耳朵向南,听到的声音就非常细弱,如果说话的人把嘴向南,则没有声音。
回音壁是天坛中存放皇帝祭祀神牌的皇穹宇外围墙。墙高3.72米,厚0.9米,直径61.5米,周长193.2米。
墙壁是用磨砖对缝砌成的,墙头覆着蓝色琉璃瓦。 围墙的弧度十分规则,墙面极其光滑整齐。两个人分别站在东、西配殿后,贴墙而立,一个人靠墙向北说话,声波就会沿着墙壁连续折射前进,传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无论说话声音多小,也可以使对方听得清清楚楚,而且声音悠长,堪称奇趣。 给人造成一种 " 天人感应 " 的神秘气氛。所以称之为 —— 回音壁 。
回音壁有回音效果的原因是皇穹宇围墙的建造暗合了声学的传音原理。围墙由磨砖对缝砌成,光滑平整,弧度过度柔和。有利于声波的规则折射。加之围墙上端覆盖着琉璃瓦使声波不致于散漫地消失,更造成了回音壁的回音效果。

4 天坛回音壁里有一块石为三音石。三音石又称三才石,比喻天、地、人三才。如果你站在这块石台上拍一下手,你就能听到三次回声。
三音石位于皇穹宇殿门外的轴线甬路上。从殿基须弥座开始的第一、第二和第三块铺路的条型石板就是三音石。
站在第一块石板上面向殿内说话,可以听到一次回声。
站在第二块石板上面向殿内说话,可以听到两次回声。
站在第三块石板上面向殿内说话,可以听到三次回声。
三音石的第三块石板又称 —— 天闻若雷石,就是说,站在第三块石板上面向殿内说话,如果大殿仅敞开面对三音石的殿门,而且殿门到殿内正中的神龛之间没有任何障碍物的话,此时听到的回音尤其响亮,似乎人间偶语 故名天闻若雷。
造成三音石独特效果的原因是建筑格局中的一些布置与声学原理相吻合。声波从不同之处折射回来的速度与层次造成了第一、第二和第三块石板处听到回音的次数不同。第三块石板与殿门及殿内,神龛上的殿顶所构成的特有角度,可以使声波折返到殿外时,能够带有强烈的轰鸣。
三音石位于皇穹宇大殿正南丹陛前甬道上,从北往南数第三块石头为三音石。站在第一块石板上,面朝大殿说话,可以听到一声回音,站在第二、第三块石板上说话,则可听到二三次回声,这是一种奇妙的声学现象。因为第一块石板恰好处于回音壁的圆心,声波可同时由四周反射回来,从而听到一声回音。第二、第三块石板由于已离开圆心,声音分别从皇穹宇、左右配殿和回音壁返回,声波反射层次不同,回声出现的次数也就不同。
5 天心石正好放在圜丘坛的中心处。当你拍了一下手后,声音从空气中向四周传播,遇到围墙后,又给反射回来,这些经反射回来的声音又都经过位于圆心的天心石。所以,我们站在天心石上拍手,就会听到清晰的回音,而且回音特别响。 反射回来的声音还有一个特点,它经过圆心后继续向前走,一直传到对面围墙上,经过第二次反射又回到天心石。这样,我们就听到了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次的声音了,这里除你拍手的那次声音是原始声音,其余的都是回音。
6 当发声和回声间隔时间小于1/16秒时,我们会把这两种声音听成一个声音,回声的作用只是加强了原来的声音。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多米/秒。只有人与墙壁间的距离超过11米时,声音往返的距离才会超过22米(22>340÷16) 。 这时,我们的耳朵才能把回声分辨出来。皇穹宇室内半径才几米,当然就听不到回音了。三音石到围墙的距离是32.5米,不难算出,发声和回声的时间间隔将是1/5秒,所以能听到清晰的回声。
7 相传天坛天心石、回音壁、三音石,三者的回音,寓意为一呼百应,象征和标志着封建王朝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
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却能完成这样伟大的声学杰作,这不仅是人类建筑艺术的瑰宝,更体现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
去天坛公园游玩的你,一定要去这里亲自体验一把天心石、回音壁、三音石,三者的回音,才不虚此行。
8 人石说话,这种迷信说法肯定是站不住脚的,建国初期,汤定元院士对天心石、回音壁、三音石,声学现象的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他的观点是 :
天心石现象是声音从天心石发出,经四周围栏杆、围墙、台面反射汇聚到天心石,可以听到一次回声。
回音壁现象是声音从回音壁一端经连续多次在壁面全反射传递到回音壁另一端。
三音石现象是声音从回音壁圆心发出,经壁面反射汇聚回到圆心,可以听到三次或多次递减趋势的回声。
这一说法后来一直是我国科学界对天坛的天心石、回音壁、三音石,三大声学现象进行论述和研究的依据。1993年,天坛三大声学问题研究课题列入了黑龙江省教委科研计划。第二年由俞文光教授主持,联合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所、天坛公园、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大学,用了三年的时间,通过现代先进的测试分析仪器,先后十余次在不同季节和不同气候条件下进行现场测试,证实并完善了汤定元院士的回声机理假说。

天坛三重奏6
数学 建筑学 声学
1 天坛是中国最大的祭祀建筑群。皇城宫殿之庄严,祭祀场所之礼仪,让人感叹,而我更感兴趣的是天坛公园所运用的数学、建筑学和声学原理。
天坛是皇帝祭祀上天的地方,讲究礼仪,讲究天人合一。按照北京城的布局,天坛位于故宫中轴线向南的延长线上,也就是五行八卦中的巽位,是太阳最充足的方位。天坛北呈圆形,南为方形,寓意 “ 天圆地方 ” 。这个 “ 天圆地方 ” ,反映出古代人地理视野宽广,也深刻融入了古代建筑的很多方面,我认为,这是我们的祖先对传统或观念的一种坚持。
2 我从天坛北门入园,沿着公园的中轴线一路南行,经过皇乾殿、祈年殿、皇穹宇、回音壁、圜丘,几乎能一览天坛全景。中轴线大道很开阔,让人不禁感慨,皇城之内最不缺的就是大气,北京天坛祈年殿是典型的代表。
祈年殿俗称天坛,直径30米,高38米,偌大的圆型大殿只有28根金丝楠木大柱支撑,其中央被称为 “ 龙井柱 ” 的柱子有4根,象征着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中层有12根 “ 金柱 ” ,数字12代表一年中有12个月;最外层的12根 “ 檐柱 ” 寓意一天有12个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中层金柱和外层檐柱一共有24根柱子,与一年之中的24个节气相对应。4根龙井柱、12根金柱、12根檐柱,柱子总数量为28根,这28根楠木大柱代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28星宿,与顶部8根童柱相加后总数为36,代表36天罡。
祈年殿东边在内墙东门外,有72间走廊,是祈谷坛的附属建筑。为连檐通脊式的一面暖房,北面砌砖南面安设大窗门,俗名称为“ 七十二连房 ” 。长廊中部偏北,有五间“ 神库 ” ,是收藏祭祀用品的库房。“ 神库 ” 西面是 “ 神厨 ” ,祭天时,在这里制作供馔和糕点。祈谷坛的神厨、神库和宰牲亭与祈谷坛之间由长廊相连,长廊由东砖门至东北方的宰牲亭呈曲尺形,共72间,与祈年殿大小36根柱子相对应,象征72地煞。
祈年殿是整个天坛的标志性建筑,祭坛是三层的圆形建筑,外观是红色的墙体和蓝色的瓦片。 祈年殿是个无梁殿,由纯木穿插而成,28根支撑柱有其特定含义,殿内梁枋施龙凤和玺彩画,尽显皇族贵气。古时这里是祈谷场所,几百年后,这里是不可入内的全国著名景点。
3 皇穹宇有8根檐柱和8根金柱,远看像一把蓝宝石巨伞。回音壁是皇穹宇的圆形围墙,围墙的弧度对声波形成很好的反射,有超强的回音效果。
皇穹宇正殿明朝时供奉着黄底金字的 “ 皇天上帝 ” 的神牌,清朝时改为供奉着蓝底金字的 “ 皇天上帝 ” 的神牌。每年架天时,皇帝都要从这里请出天帝神牌到圜丘坛举行仪式。皇穹宇大殿由16根柱环绕支撑,三层斗拱层层上叠。皇穹宇殿内地面中心石周围有九环扇形石。第一环8块,其余环数以8的倍数递增,共360块。 这里的 “ 八 ” 代表 “ 八维 ” ,即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8个方向。

4 圜丘坛第一层台面中央,嵌一块圆行石板叫天心石,站在天心石上高呼,回音很大,好似一呼百应。古代把一、三、五、七、九单数称为阳数,又叫天数,而九则是阳数之极。所以圆丘的层数、台面的直径、墁砌的石块、 四周的栏板均用天数。表示天体至高至大。坛圆形三层,最高一层台面直径是九丈,名一九,中间一层十五丈名三五,最下一层二十一丈名三七 。 上层直径9丈,中层15丈,下层21丈,之和为45丈。符合 —— 九五之尊之意。
三层石料数目都与九有关,四周围绕有九重石块。第一圈是九块扇形板为一重。第二圈十八块,为第一圈的倍数,尔后依次按九的倍数递加。至第九圈为八十一块称九重。寓意 “ 九重天 ” 。
5 首先是圜丘坛的坛面直径。坛面直径在设计的时候是非常讲究的。目的是为了表达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就是要体现天数。何为天数?天数就是五个阳数相加,即1+3+5+7+9=25 ,25就是天数。那它是怎么体现的呢?圜丘坛的三层坛面直径,上层为九丈,中层为十五丈,下层为二十一丈。它们分别是1乘以9 ,3乘以5 ,3乘以7,这样一来,1、3、5、7、9,五个阳数俱全,体现了天数。第二层含义是为了体现九五之尊。我们再看看三层坛面的直径,9+15+21=45 ,9乘以5=45。九五之尊就是这样体现的。《易经 乾卦》里的九五爻为君位,其爻辞为 “ 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 ,为大吉的意思。
圜丘坛面的扇形石,每层扇形石铺设的块数都是9或者9的倍数,用9这个最大的阳奇数来表达天是最大的,强调天是最高的,突出天是最神圣的,寓意 “ 九重天 ”。圜丘坛上层坛面的中心有一块石头,叫天心石。以天心石为中心,环铺扇形石,第一圈为9块,第二圈为18块,以9的倍数一次递增,直到第九圈八十一块为止铺满第一层称九重。第二层、第三层以此类推,三层坛面共有378个 “ 9 ” ,共3402块扇形石。
每层四面有台阶各九级。一层栏板七十二块,二层一百零八块,三层一百八十块,共三百六十块,正合周天三百六十度。
人站在天心石上说话,声音特别浑厚、洪亮。圜丘周围的三层坛制汉白玉柱栏,范围很广,难以想象古时祭天的阵势有多么庞大,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种祭祀的礼仪是庄严而等级分明的。
6 祈年殿本身也反映了中国古人重农的思想,用祈年之名表达出祈祷农业丰收的含义。而皇帝作为与天对话的人,承载着把百姓的愿望告知上天的责任,只有风调雨顺才能造福百姓。
除了祈年殿,圜丘坛在设计建造时,也在细节处体现着对 “ 天 ” 的崇敬。
乾隆皇帝重修圜丘坛在 “ 数字 ” 上颇下功夫。翻阅史料发现,乾隆在改造圜丘坛的时候,栏板最初想做成360块,因为中国古代认为,周天是360度的。但是,如果现在去天坛实际数一数圜丘坛的栏板,发现并不是360块,而是216块,上层栏板36块,中层栏板是72块,下层栏板是108块。为什么乾隆皇帝没有用360块栏板,而用216块呢?
原来,乾隆皇帝发现圜丘坛如果铺设360块栏板,每块栏板就太小了,显得圜丘坛不够大气美观,因此重新改造成了216块。
其实216这个数字也不是随便想出来的,它也是 “ 大有来头 ” 。天坛建筑使用的数字,多数都和 “ 九 ” 有关,可见古人对 “ 九 ” 情有独钟。而216正好是9的24倍,在古代哲学中更是代表了天地总和。《易经》中有记载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7 天坛的三大声学现象分别是回音壁、三音石和天心石。
回音壁就是皇穹宇的围墙,墙高3.72米,厚0.9米,直径61.5米, 周长193.2米。 墙壁是用磨砖对缝砌成的,墙头覆着蓝色琉璃瓦,墙面十分光滑整齐。夜晚在回音壁景区,如果一个人站在东配殿的墙面下,而另一个人站在西配殿的墙面下,共同对着墙壁轻声说话,并把耳朵靠近墙面,就能清楚地听见远在另一端的对方的声音,回音轻悠且长。
这种声音是如何形成的呢 ? 人们语音波速一般是340米/秒,人耳听到的声音的频率是20HZ--20KHZ,根据公式波长=波速/频率,得出人耳所能听到的声音的波长为0.017--17米,远远小于回音壁的半径。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声音像是光一样直线前进,这样的话,因为回音壁的形状,声音传播一定距离就会遭遇阻碍,发生反射,又因为墙面十分光滑,对声音的吸收很少,所以当声音完成多次反射传入人耳的时候,还能保持十分清晰的状态。因此,回音壁造成的神奇现象完全是回音的功劳。
人们很早就发现人耳的回音壁效应了,所谓的回音壁效应是指在某一声场中,视觉看不到音源,而听觉能听到声音的有趣和奇特的现象。它并不局限于,在一个光滑的墙面上,在露天剧场等公共演出场所也可能遇到它。当我们在建造露天剧场的时候,就可以利用人耳的回音壁效应来增强舞台上的声源,将声源扩大,反射到听众席,以使得最后一排的听众也能听得非常清晰。
8 当人们站在皇穹宇殿前石壁下正中甬道的第三块石板上,敞开殿门,将其他窗户紧闭,并使殿门到正北神龛之间没有任何障碍物,然后面对殿门说话,站在殿外任何地方就可以听到两三声非常洪亮的回音,这块石板因此得名 “ 三音石 ” 。
随着时代的变迁,天坛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变成了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这些不同于皇宫殿宇其他建筑的奇特现象也引起了世人的好奇。为什么偏偏要站在第三块石板上说话才能听到回声呢?有人解释说殿前有三块 “ 三才石 ” 即天石、地石、人石,人们必须站在人石上说话,皇天上帝才能听见,打开殿门。
在皇穹宇甬道上有一个一音石到三音石回声变化的过渡带,这三块音石的石板长度各异,并对应皇穹宇甬道上听到的回声个数,一音石听到一个回声,二音石听到二个,三音石听到三个。
三音石就奇妙了,同一个声音,在第一块石板能听到一声回音,第二块石板有两声回音,第三块石板有三声回音。我觉得,这应该是声波的多重反射,但能把回声次数控制得如此精确,那就得佩服古人的智慧了。
9 天心石相当于一个扩音器,把在石上发出的声音加强了,我想这跟声波叠加有关。
天心石击掌声波有三个回音,第一个回音是击掌波经过台面、围栏下半部反射的,经历了两环半径的路程返回并汇聚到天心石上,有一部分声波传到围栏中部形成散射波,其中与第一个回波叠加形成第一回声后再向前传播,又与第二回波叠加形成第二个回声,再向前传播,经历了约六倍半径的路程汇聚到天心石形成第三个回声。
10 华夏民族作为礼仪之邦,有些传统需要坚持。游天坛,看的不仅是景,还有传承久远的文明礼仪。子曰:“ 不学礼,无以立。” 天坛公园也给我们上了一课。
天坛一大特色,就是它将数学、建筑学与声学进行了绝妙的结合。回音壁、三音石、圜丘天心石的建造中,都对声学进行了精妙运用,被公认为三大声学奇迹。
看似平平的回音壁,可以百十米之外传声;站在三音石上讲话,就能在不同的石板上,听到不同次数的回响。站在圜丘台的圆心石上讲话,可以听到从四面八方传来的呼应;这些,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
作者简介,刘云平 男 1971年6月5日生。洪洞县小北门刘家二十三代传人,自由职业者。
从小热衷文学写作,先后花费20年时间创作了百集三重奏系列作品,达十多万字,先后发表在《万里飘萍》《东边井儿》《临汾平阳方志》《洪洞报》《槐乡大地·周末版》和《老家》等报刊。现为洪洞县作家协会会员。

